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物理教学

   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既可为教师制订物理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程序提供依据,还能为学生学好物理课程提供指导,本文准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中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心理特征。

  1 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有利心理条件

  1.1有良好感性知识的准备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物质及它们的运动规律,在中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感性认识,建立了很多关于自然界知识的图式,这为他们顺利学习物理知识,形成物理技能奠定了基础,也就是说,学生接角物理知识之前,头脑中就已形成了许多前科学概念,为物理学习提供了心理准备。

  1.2实验教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物理教学

  物理学中的概念和规律,大多是在观察实验事实,了解现象、取得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件、综合而抽象、概括出来的,即使是新的物理学理论,也必须经过实践检验和实验验证之后才能被确认,例如,麦克斯韦在法拉第等人的一系列实验基础上,建立了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会有电磁波出现,但是直到赫兹实验的成功,这一理论才得以证实,电磁场、电磁波才获得广泛应用,中学物理教学以实验为基础,这正好符合中学生好动、好奇、好学的特点,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心理条件,加以适当引导,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新奇物理现象与已有知识存在矛盾时,去探索现象的因果关系,形成学习物理的直接动机。

  1.3动机作用显著,使学生感兴趣

  所谓“动机”可“动因”,就是唤起学习者行为并导向一定方向的原动力,而引起动机的过程称为动机作用,这里主要指的是内部动机作用 ,即物理学直接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能使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更感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

  2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往往有畏难和惧怕心理,究其原因,不外乎下述三种:

  2.1物理概念抽象、严格

  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结构核心,它的第一个特点是抽象,如果没有实验配合,不建立恰当的物理模型和选择正确的思维方法,概念就很难建立,如惯性概念就很难理解,它的第二个特点是具有严格的内涵和外延,如不能区分本质因素和非本质因素,就会形成错误概念。例如,力是维持运动的直觉观念,就是受到学生直觉形成的前科学概念的负迁移影响而产生的。这正是正确建立惯性定律的心理障碍,再如因为物理概念多,知识信息量大,而知识信息向大脑的输入量与保持的百分率成反比,因此使诸多物理概念不易在学生头脑中留下较深痕迹,加上相近概念间的互相干扰,这些都易造成学习上的心理障碍。

  为了消除上述心理障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感性材料做好铺垫,降低从具体到抽象的台阶同时,还应在内容安排上,注意分散抽象概念的教学。

  2.2物理知识应用的灵活多变

  在中学物理习题教学中,学生中常出现“一听就懂,一做就错”的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应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没有掌握灵活多变的手法,“灵活”,要求学生思维具有敏捷性;“多变”,要求学生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提高应变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扩大知识的应用范围。

  2.3数学形式与物理本质的差异

  数学方法的应用对物理学的发展作用巨大,数学是研究物理学不可缺少的工具,但是,在物理学中,相同形式的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不同的物理意义,如不能深入理解数学表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就有可能因数学形式而掩盖物质理本质,例如,振动图线和波动图线,学生往往就难以理解两者物理含义在本质上的差别,在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不注意认识数学形式受具体物理条件的制约,而忙于做大量的计算性难题,就易造成乱套公式,“依样画葫芦”的思维定势。另外,学生往往因出现困难、错误学习情绪得不到及时调整,也使物理学习中“难”与“怕”的心理障碍不能及时解决。

  3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兴趣和动机

  3.1物理学习举了的来源

  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力求认识某种学习对象或参与某种学习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愉快的情感体验相联系的,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发展的,一个有掌握电子技术需要的人,可能先对收音机发生兴趣,当掌握了收音机的接收原理和装修技术后,又会对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的装修及测试仪器感兴趣,如此不断探求,就会对电子技术产生丰富而持久的兴趣,并可能逐渐成为这方面的专门人才。

  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主要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

  1 实验操作及对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初中生在第一堂物理课上就能看到鸡蛋落杯,冷  水使烧瓶中热水沸腾以及静电现象等实验,必然产生极大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升高,从观察到的新现象中了解了更多的物理知识以及它们的实用价值,从而对实验的兴趣会更趋稳定和持久。

  2 对物理学史的了解,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了科学家们探索物理规律的曲折道路,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抽象思维的特点,处理物理问题的技巧,建立物理理想模型以及运用数学工具的方法等,这些都将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3 来源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抽象思维的过程中,感性认识是学生兴趣之源,而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两个飞跃,便是学生兴趣的澎湃洪流,对学生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对学习会起更持久的推动作用。

  4 教师的教学艺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仅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而且还给学生以愉快的情感体验,这必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据调查发现,在中学生最喜爱的学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教师讲得好”居道位。

  3.2物理学习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动机产生于需要,学习动机就是对学习的一种需要,学习动机一般来源于下列三方面:

  1 求知欲,即来源于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例如,关于“光的本性”,先学双缝干涉,证明光具有波动性,继而学习光电效应,发现光还具有粒子性,从而产生了学习“光的本性”的欲望

  2 明确的目标,学习过程中,目标越具体越好,每堂课应有明确具体的目标,教师应围绕这个目标去创设物理情景,探索实现目标的途,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3 正确的评价,教师批改作业时,应正确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功与不足,课堂上适时表扬也可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

  一般情况下,正确的、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获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就差;学习效果也有强化学习动机,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当然,决定学习效果的好差还有知识基础,能力发展水平、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健康、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总之,学习动机与效果之间是辨证的能动的关系。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079771/222831823.html

更多阅读

关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中学生心理健康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

如何帮助中学生克服“浮躁”情绪 如何克服浮躁心理

七下新课马上要学完了,很多同学静不下心来,显得格外浮躁。既想取得好的成绩,又不愿踏踏实实地学习,还有的甚至不知从何下手。先推荐这篇文章,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从中获益。行动盲目,心神不定,缺乏恒心和毅力,急于求成,不能脚踏实地学习,这种心

讨论中学生性心理健康 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 中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而迫切。其内容包括性生理卫生知识传授、性别角色的塑造、健康高尚情感的培养。中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专门授课、学科渗透、群体教育、个别教育、学校与家庭相配合教育;常用的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庞英娟发布日期:2010-9-28阅读次数:37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素质教育的进程也进一步加快。特别是随着独生子女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以及现代观念

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表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

声明:《中学生心理特点 中学生心理特点与物理教学》为网友小爸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