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7岁的陈女士是济南一家媒体的工作人员,对于新生事物一向很感兴趣,对孩子的教育更是十分在意。她的女儿刚满一岁,已经参加过好几种早教培训班。然而春节过后,陈晨突然对给孩子报早教班失去了兴趣,她对记者说:“去早教班上课已经不是唯一的早教方式了,已经开始流行‘生活式早教’了。”
何谓“生活式早教”,就是倡导“在日常生活中促进儿童早期发展”。对于 0-3岁孩子来说,家庭是他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因此,“生活式早教”特别强调家庭环境以及家人对孩子早期成长的重要性。“生活式早教”最早起源于美国上世纪80年代倡导的“PAT”运动,意即“parentsasteachers(让父母成为老师)”,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
早教要“润物细无声”
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布奇”的发明者吴老师的女儿,6个多月会叫妈妈,14个月时能流畅地说6-8个字的句子,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家里某样东西的位置动过,她能很快发现;社交能力一流,出去主动跟小朋友打招呼,玩东西肯轮流、愿分享;生活习惯很好,哪里拿的东西放回哪里去,手脏了要求洗干净,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晚上睡觉前主动刷牙洗脸……上述情节,可以说并不是早教机构能够轻易实现的培训效果,这蕴含着潜移默化的早教结晶。
由于是该领域的专家,吴老师特别注重从五个方面:健康、科学、社会、语言和艺术,带领宝宝认知事物。有了全面的育儿方向,接下来就是亲身充分与女儿互动:和女儿一起做游戏、听音乐、读书、散步、收拾东西。同时,用心观察孩子成长的变化,在不同的年龄段采用富有针对性的育儿方法,比如在给女儿做分豆子游戏时,训练她的精细动作;在听儿歌和其他类型的音乐时,锻炼她的语言和乐感;在收拾玩具时培养她的自理习惯。
发现身边的“生活元素”
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嘴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要求孩子“不要动”、“安静”,就等于抑制了孩子正常的发展需要。《布奇乐乐园》恰恰就是按照婴幼儿的年龄段进行划分,每月更新一期。类似的早教产品还有“巧虎”等,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家长可以循序渐进地体验与宝宝一同成长的乐趣,教宝宝基础知识,给宝宝读故事,陪宝宝做游戏,一起看看配套动画片,这些,可以说是一扇打开早教的门。细心的家长要借机把孩子身边的“生活元素”变成教具,借机把自己的家庭“改造”成宝宝乐园:电话、窗帘、牙刷、浴缸、毛巾、电视遥控器、沙发、抽屉、衣服鞋袜、茶杯、锅碗瓢盆……一切就是和现实生活的完美融合,孩子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认知水平。
抓住宝宝敏感期
据早教专家孙瑞雪介绍,敏感期是指在0~6岁的成长过程中,儿童受内在生命力的驱使,在某个时间段内专心吸收环境中某一事物的特质,并不断重复实践的过程。敏感期得到充分发展的孩子,头脑清晰、思维开阔、安全感强,能深入理解事物的特性和本质。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后,儿童的心智水平便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
对于养育者来说,应该清楚孩子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敏感期,因为婴儿大脑的发育结构和心理发展结构有着既定的秩序。据了解,孩子首先用口来感知世界。因此吮吸手指往往是为了满足探索的需要。在口的敏感期,孩子吃的目的是认识味道,了解外在,建构自我。因此这时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否则他会有挫败感。等孩子到了手的敏感期,就会非常享受于抓和扔东西,如果这时家长说不要动、安静下来,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
现在行动,你才是宝宝的启蒙老师
“工作带孩子,都快忙死了,哪还有心情早教?”谈起“生活式早教”,很多家长不以为然。但专家认为,家长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对孩子的早教非常重要,仅依靠早教班的课程是远远不够的。
外研社儿童发展中心的范老师介绍,从宝宝接受早期教育的场所来看,家庭式和中心式是两种主要形式。目前大多数婴幼儿接受早期教育的方式多是中心式的,这种模式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早期教育更要重视,运用一套适合的早教产品,在自己的家里展开生活式早教,一定能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母婴知识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