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辽东半岛的最南端,有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其气候温和湿润,夏无酷暑,冬无严寒,不仅拥有优良的深水海港,而且具有著名的海滨胜景,这就是大连了。
大连以其海滨风景著称,星海公园、老虎滩、棒槌岛、旅顺口和老铁山风景等闻名遐迩,还有两处甚为优美而独特的海岛旅游胜地,这就是位于其东侧的长山群岛和位于其西端的蛇岛。
长山群岛位于辽东半岛东南,横跨黄海北部海域,共有岛屿50多个,总面积170余平方公里,有居民成住的岛屿有24个,人口7万,1949年建县,称长山县,1954年改名为长海县。
群岛中面积超出25平方公里的有大长山岛、广鹿岛和石城岛,其中大长山岛面积是25.4平方公里为长山群岛中第一大岛,是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面积在15平方公里左右的有小长山岛、海洋岛和獐子岛。上述六大岛各自又有其附属岛屿。
从诸岛屿的地理分布、地质构造和地貌等差异来看,群岛又可分为外长山、里长山和石城列岛三组群岛。外长山群岛包括海洋岛、獐子岛、褡裢岛、大耗子岛、小耗子岛和南坨子,呈东西排列。岛屿由绢云母片岩和石英岩构成。山势低缓,一般不足百米,山脚下和沿海也分布零星平地。沙岸占诸岛屿海岸的1/4左右,滩涂面积广阔,适合各种贝类的养殖。石城列岛位于北部,主要由石城岛、大王家岛、寿龙岛和长坨子组成。长山群岛海蚀地貌发育典型,有大小不等、深浅不同、形状各异的海蚀洞;壮观的海蚀桥在群岛上比比皆是;海蚀柱更是千姿百态。海蚀地貌为长山群岛增添了无限风光,是长山群岛拥有的独特的海滩旅游景观。
长山群岛系大陆岛屿,原属中朝古陆,后经断裂作用与辽东半岛分离。群岛所在的大陆架,主要为震旦系和寒武系,X型断裂非常发育,一组为北东东向,另一组为南东东向,还有一组为北北西向,半岛与群岛之间的里长山海峡,可能就是一条北东东向的深大断裂带。在这种断裂构造控制下,原先地面的岭谷排列成棋盘形。冰后期的海浸,使高起的岭峰成为海岛。海岛周缘受海浪锓蚀,崖壁峭立;而泥沙的堆积,又把邻近的一些小岛连成大岛,如大、小长山岛、石城岛和广鹿岛等。海岛之间的海底,除局部深水道受海流冲刷外,大部分基岩为浅海相的细沙和淤泥所覆盖。
长山群岛地处亚欧大陆和太平洋之间的中纬度,四面临海,故具备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特点,又因受海洋的调剂,气候温和适中。冬季不冷,夏季不热,年平均气温10℃,一月份平均气温-4.9℃。全年降水量640毫米,无霜期213天,是辽宁省无霜期最长的地区。根据海岛的自然条件,海岛人民把群岛的山山水水安排得井井有序。岛上的大小山头,全是松、槐、柞等树木覆盖;大约海拔50米以下是层层梯田,再往下直延伸到海边则是平整的园田;近海建有人工养殖场。
辽阔的黄海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为长山群岛发展水产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长山群岛地处大陆架上,水深一般不超出50米,阳光充足,海水透明度强,水温适中。表面水温年平均11.5℃,极端最低水温-2.1℃,极端最高水温28.3℃,冬季基本不结冰。海底植物繁茂,底质是松软的泥沙,也有各种贝类和鱼类生殖栖息所需要的岩礁。
暖流与寒流交汇是构成长山群岛水产资源丰富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每年4、5月份黄海暖流(黑潮在日本九洲岛西部的分支)和台湾暖流先后在这里与我国北方沿岸寒流交泄,这时不仅水温适中,而且下层的营养物质泛到上层,上层海水中浮游生物特别丰富,有利于大批鱼虾生息繁殖。
另外,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上的大小河流给这里送来了大量腐殖质,使这里水肥滩沃,浮游生物甚多,集中了大量鱼虾并促使它们迅速生长。
因此,去长山群岛旅游,不仅可以观赏优美的海景,还可以品尝多种海鲜。长山群岛产鱼虾百种以上,其中产量较大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