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2日,阴历十一月二十,星期天,节气冬至。
俗话说“冬至后十天,阳历过新年”。冬至,不仅距离阳历年很近;过了冬至,我们习惯上的过年---春节,也就越来越近了。
冬至,是24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一般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此时,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所以,冬至这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则逐渐变短。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说,冬至时节阳气虽已生,但阴气仍很强盛,蚯蚓在土中依然还是蜷缩着身体;属阴的糜受到感阴气渐退而解角;山中的泉水开始流动并且慢慢变得温热起来。
易学看冬至
易学理论认为,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是八卦中的地雷复卦。卦象为上面五个阴爻,下面一个阳爻,象征阳气初生,所以称为“冬至一阳生”。
而在十二地支表示的月份中,冬至所在的农历十一月为子月,相传古时曾经把冬至定为一年的开始。
易曰: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传统习俗中将冬至当做节日
古代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特别重视冬至节气。
相传,过冬至节源于汉代,称之为“冬节”,官府在冬至这天要举行祝贺仪式,是为“贺冬”,并例行放假。这天,朝庭上下、文武百官都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则相互拜访,并互相以美食赠送,欢乐过节。古籍中是这样描述的:“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到了唐宋,冬至节就成为了很重要的祭天祭祖的节日。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明清两代,皇帝也要在冬至这天举行祭天大典,文武百官则要向皇帝呈递贺表,官员之间也互相道贺。
百姓对冬至节的重视,表现在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至节,寓意年终有所归宿。有的地方则认为冬至是全家团聚的节日,外出不回家的人,会被视为不认祖宗的人。
冬至是数九天的开始
冬至过后,我国的大部分地区,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人们称之为“进九”,之后的九九八十一天,就是我们熟知的数九寒天了。
冬至“入九”后,天气寒冷,不宜户外呆的太久,古人为了排遣冬日漫漫的寂寥,经常搞些消寒活动,如果说,赏雪、赏梅、吟诗作赋等高雅的活动,是文人雅士的专利;那么,涂填“九九消寒图”就可谓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了。
最常见的九九消寒图有两种:
一种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书“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从冬至开始,每天描一笔,每过一九描完一个字。九九八十一天之后,九九消寒图也就大功告成了。
另一种九九消寒图,则是在白纸上绘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对应一九,一朵对应一天,每天根据天气实况用特定的颜色填充一朵梅花。梅花都填满色后,九也就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