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刚开学,一名一年级男生由他妈妈和姑妈带着前来咨询。他们家住飞云江对岸的一个乡村,但为孩子能上个好学校,做生意的父母花钱把他送进了瑞安城关的一所名校,完全寄读在老师家中。谁也没有料到,这孩子高高兴兴地读了三天,突然不肯去了。
有过心理咨询实践的人都知道,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困难的对象不是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咨客,而是年龄幼小的咨客。因为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出了问题,更不可能在面谈时,把自己的种种情况表述出来。和这样的孩子面谈,有时会陷入僵局,常常需要运用咨询机智,歪打正着地解决问题。
了解孩子对学校的态度
许多刚入学的孩子,不愿上学,往往与上幼儿园时的经历有关。比如在幼儿园里和小朋友合不来、受过欺侮、老师不喜欢他等,孩子常常不很喜欢去幼儿园,现在,把这种情绪情感迁移到了小学。比如家里对他上不上幼儿园没有立规矩,比较放任孩子,经常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形成了习惯,入小学后也如法炮制。但这男孩很喜欢去幼儿园。按理,有过集体生活经验、且又很正常的小朋友,不大可能一上学,就不肯去。听他妈妈介绍时,我偷偷观察他,发现他不像有些不想读书的孩子,一副没精打采的样子,对妈妈的话无所谓,而是虎头虎脑,妈妈讲,他笑嘻嘻地听。但我转而问他:“不喜欢去学校?”他点头,很快回答:“不喜欢。”这种情况下,我自然想到的是他在学校这三天可能遭遇了什么刺激或负性体验。于是慢慢地用对待儿童的亲切态度,采用常规思维方法逐一尝试可能的原因:“怎么,学校里有小朋友欺侮你啊?”他马上摇头,说“没有。”“你觉得老师不喜欢你吗?哪个老师?讲给阿婆听听,阿婆给你评评理。”“没有,”他又很干脆地回答。“坐在你旁边的是女同学还是男同学?”我切入得更具体些,“女的,”他说。“她喜欢和你玩吗?记不记得她的名字?”他高兴地点点头,大声喊出同桌的名字,还补充说:“她还叫我去她家玩呢。我没去。”
和他交谈,可以说很愉快,因为他有问必答,而且态度积极。我不断以学校的快乐生活“诱惑”他,但一接触到要他继续上学去,他总是两个字:“不去。”
我几乎没辙了。要说这样的谈话吧,有问有答,算得上畅通;要说效能吧,我只是排除了许多不愿上学的一年级小朋友通常的一些原因,但并没有摸到这个小男孩的底。
转换切入角度,探索可能原因。
对这么小的孩子,你一味跟他穷根究底,是很难问出名堂的。我开始夸奖他,把他的情绪拉上来,以便更有效地引导。我夸他很聪明,回答我的问题速度很快,声音很响,如果在学校里一定会是个好学生。他果然很高兴。可是当我顺势问他:“你不去,总该有个理由吧?”。他却说:“没理由。我没理由。”
说是没理由,当然肯定是有原因的,只是这个小男孩尚不清楚而已。考虑前面的谈话,证明他并没有对学校生活反感与恐惧,那么较大的可能是父母分离造成的对亲情的渴求,以及在老师家的不舒服。所以即使是父母不在家的家,他也喜欢,那是最自由自在的地方,况且到晚上还能见到爸爸妈妈。这样的模糊情感状态,要如此小的孩子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是困难的。
投其所好,歪打正着
对一个不去上学却说不出理由的小学一年级男生,要劝他继续上学,真的需要像低段教师上课那样动脑筋玩花样。我灵机一动,决定让他算算账,因为现在的孩子对钱都比较感兴趣。我让他问问妈妈,读了三天的那所学校交了多少钱他才能去读?他立即转身问妈妈,知道花了2万元。我让他问问妈妈,这么多钱爸妈要干多少时间才能挣到,我也告诉他靠工资收入,我自己要多少时间不吃不喝才能积到这么多钱。他有些动容,觉得钱花了很多。然后我就用激将法,让他想想,花了这么多钱又不去读,笨不笨?这一招还真行,他想了一会儿,承认“笨”。在他动摇之际,追进对他的“我看你不会这样笨的”之类的评价,鼓动他“我们花了钱为什么不去读啊,这样多亏”等激他。他对我的诱导开始连连点头了,就抓住时机,立刻作出决定:“怎么样?明天我们就去学校,让老师和同学知道,我们也很聪明,我们又不是傻瓜!”他答应了。
这些小朋友,思想很活跃,他们很有可能在答应时又会提出些条件,考虑不周到,极易前功尽弃。与此同时,我也给家长一些忠告:好好安排时间,多花点时间和孩子一起活动;和老师密切联系,拜托老师能够多多关注他,让孩子上学更快乐些。
我和他在愉快的拉钩中结束咨询。我想,只要他能去学校,加上家长、老师的努力,他是会坚持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