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节习俗――腊祭

   腊八节习俗——腊祭

  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 。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爱华阅读配图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腊祭”是“择机举行”。到汉代时,“腊祭”中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说文解字》中解释“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腊祭”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

  “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传统礼俗,一直保留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沿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演化为“春节”的习俗。

  腊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现今的腊八节,祭灶节均由此而来。

  关于腊祭,古书多有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村人并击细鼓,戴胡头,及作金刚力土以逐疫”。先秦的腊祭日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南北朝以后逐渐固定在腊月初八。到了唐宋,此节又被蒙上神佛色彩。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存。到了明清,敬神供佛更是取代祭祀祖灵、欢庆丰收和驱疫禳灾,而成为腊八节的主旋律。其节俗主要是熬煮、赠送、品尝腊八粥,并举行庆丰家实。同时许多人家自此拉开春节的序慕,忙于杀年猪、打豆腐、胶制风鱼腊肉,采购年货,“年”的气氛逐渐浓厚。

  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

腊八节习俗――腊祭

  中原地区有用腊八粥喂枣树的风俗。用刀、斧砍破枣树皮,将腊八粥糊入斧痕谓之喂枣树。这样来年枣树就可以多结果。民谚曰:“砍一斧,结石五,砍一刀,结十稍。”足见人们期盼丰收的心愿。 有的地方腊月初七夜,家家都要为孩子们“冻冰冰”。在一碗清水里,大人用红萝卜、白萝卜刻成的各种花朵,用芫荽作绿叶,摆在室外窗台上。第二天清早,如果碗里的冰面冻起了疙瘩,便预兆着来年小麦丰收。然后将冰块从碗里倒出,五颜六色,晶莹透亮,煞是好看。孩子们人手一块,边玩边吸吮。据说,清晨,有的农人一起床,便去河沟、潦池打冰,将打回的冰块倒在自家地里或粪堆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表达了劳动人民期望丰收的美好愿望。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458571/837933120.html

更多阅读

腊八节习俗作文

腊八节习俗作文腊八这一天有喝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

腊八节习俗作文

   腊八节习俗作文:腊八节民风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

我国南北腊八节的习俗

   南方腊八节的习俗  俗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所以在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喝腊八粥,为的就是以防下巴被冻掉。关于腊八粥的起源,一般认为源自佛教,所以腊八粥也叫“佛粥”,民间也有把腊八粥叫做“防风洲”,据说喝了这粥,可以御

各地腊八节习俗

   北京腊八节的习俗  北京的腊八粥可以说是最为讲究的。掺在白米中的东西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不下20种。人们在腊月初七晚上就开始洗米、泡果、拨皮、

中国传统节日腊八节 中国腊八节的14个讲究

   中国人在腊八节有什么讲究?在西方并没有过腊八节的风俗,不过在中国并且以北方地区尤为突出,人们在腊八节这一天一定是非常重视。可是人们在这一天是怎么重视、怎么讲究的呢?下面告诉你腊八节有什么讲究?  1.从腊八起,

声明:《腊八节习俗――腊祭》为网友爱不爱一句话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