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晚期哥釉瓷器 清代晚期书法

    扬碑抑帖之说经阮元、包世臣发端,何绍基、康有为继后,于是碑学始成巨流。到咸丰、同治年间,“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社,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千百年来,晋唐书风对书坛的禁锢被打破了,篆书、隶书、北碑重新获得了生长的动力。书家辈出,异彩纷呈,清代因此成为书史上又一个辉煌的时代。
        其中有一已面目者,约有以下数家:
        何绍基 (1799-1873) 阮元门生。书从颜真卿出,生动圆熟。继邓石如后,极力推崇碑学。主张“书家须自立门户”。执笔用回腕法。这种执笔法远离正常生理习惯,故每次写字须“通身力到”,每次写完“汗湿襦衣”。别有趣味。
        吴熙载 1799-1870) 师从邓石如的学生包世臣(1775-1855)。篆隶书俱学邓石如,能融会贯通。篆书流美婉转,婀娜多姿。有“吴带当风”之誉。
        杨沂孙 1812-1881) 以篆书闻名,他的篆书,据说是将笔毫烧掉一些,以期写出粗细匀等的线条,但显得平板少趣味。自以为可与邓石如相颉颃。
        张裕钊 (1823-1894) 书法在唐法基础上参以北碑体势,以清峭刚健胜,然失于生硬刻意。
        赵之谦 (1829-1884) 晚清杰出的艺术家。篆隶书从邓石如出,刚健婀娜。楷行书初学颜真卿,后专攻北碑,熔碑帖于一炉。不足处在于太过圆熟,境界不如吴昌硕。
        杨守敬 (1839-1915) 曾因公驻留日本四年,将中国书坛尚碑的风气传到日本,给日本幕府末期颓靡的书坛造成了极大的冲击波。被誉为“日本书道现代化之父”。
        吴昌硕 (1844-1927)晚清艺术大家。篆书尤肆力于《石鼓文》,行草陶铸碑帖。书风恣肆烂漫,朴茂雄健。碑学一派至吴昌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赞者以为吴代表了古典书法的终结和近代书法的开端。
        沈曾植 (1850-1922)著名学者,书法大家。成就与吴昌硕相伯仲。融汇碑帖之学,博取厚积,开拓了行草书的发展道路,丰富了碑学的表现力,代表着碑学的发展高度。
        康有为 (1858-1927)中国近代史上如雷贯耳的人物。著有《广艺舟双楫》,成为晚清碑学理论的总结。所论将帖学一系全盘否定,有失偏激,然而对当时积弱的帖学,不无棒喝之功。康有为醉心于摩崖书风,写字时不计工拙,以意导笔。作品雄强恣肆。
        此外,翁同

清代晚期哥釉瓷器 清代晚期书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574971/418609549.html

更多阅读

清乾隆豆青釉赏瓶 乾隆豆青釉瓷器图片

匀净清雅的豆青釉瓷 在2013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豆青釉浮雕瑞蝠双鱼“百寿”图如意耳瓶的落槌成交价,高达7800万港元。豆青釉瓷器是清康雍乾时期,景德镇御窑厂仿古瓷器生产中,在颜色釉方面的成功之作。 乾隆

宋代五大名窑之哥窑瓷器 宋代五大名窑分布图

宋代五大名窑中,哥窑的身世最为扑朔迷离。元代孔齐的《至正直记》较早地描述了哥窑瓷器:“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明初吕震等人撰

中国瓷器欣赏之松石绿釉瓷器 松石绿釉

瓷器釉色名。亦称“秋葵绿釉”。松石绿又叫秋葵绿,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绿釉新品种。现代配方系用硫酸钡、碳酸钙、硼酸等配制而成。其呈色为淡黄色中微微发绿,与绿松石色泽相似,故名“松石绿”。清乾隆 粉彩松绿地莲托八宝花觚   

组图 盘点宋代哥窑中的极美藏品 宋代哥窑瓷器拍卖

2011年7月4日,国家一级文物宋代哥窑代表作品青釉葵瓣口盘在进行无损分析测试时,发生损坏事故。26天之后,故宫才承认损坏珍品文物一事。  哥窑青釉葵瓣口盘平视图。资料图片文物原属:宋代哥窑烧制,为宫廷御用瓷器。文物现状:清宫旧藏。现

谈谈“鸡油黄”蜜蜡 鸡油黄蜜蜡鉴别

1、“鸡油黄”的由来“鸡油黄”是瓷器釉色名的一种,古董界把明清代黄色釉瓷器称呼为鸡油黄。“鸡油黄”釉色比“娇黄’略深,近似鸡油的黄色,釉面匀净,呈色稳定,有着鸡油似的凝重感,所以称为“鸡油黄”。这就是所谓的鸡油黄油脂漂着鸡油的

声明:《清代晚期哥釉瓷器 清代晚期书法》为网友梦里浮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