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时如何准确找底
在一处陌生的水域,我们不清楚水底的环境状况,也不知道水深多少。河床不像公路那样平整,它是凹凸不平、复杂多变的。有的河床中伴有大量水草、石头或树根,还有的河床中有深沟或陡坡等。根据鱼的种类不同,不同种类的鱼生活的水层深度也不同,鲫鱼、鲤鱼是生活在底层的鱼类,所以只有准确找到河床的底部,才能发现它们的身影。找底是钓鱼爱好者的必修课,也是一门基本功,还是一个技术活,同时对提高钓技也有很大的帮助。
爱华阅读配图
找底其实就是通过调整浮漂的位置测量水的深度,需要运用物理学的二个概念,即重力和浮力。所谓重力是指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这里的重力可以理解成线组的重力。所谓浮力是指浸在液体或气体里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向上托的力,这里的浮力可以理解成浮漂的浮力,重力和浮力的关系决定了找底的准确性,当F浮>G物 ρ物<ρ液,浮漂为上浮状态;当F浮=G物 ρ物<ρ液,浮漂为漂浮状态;当F浮=G物 ρ物=ρ液,浮漂为悬浮状态;当F浮
在传统钓中,有很多钓友忽视了找底的重要性,底部没找准,对鱼情自然不了解,同时对鱼获也会有影响。现实生活中,不少钓友存在几种错误的找底方法,最典型的二种表现如下:第一种,浮漂的浮力远远大于线组的重力,受浮力的影响,浮漂在水中始终处于上浮状态,鱼钩并没有接触河床。当浮漂的浮力远远大于线组的重力,在这种情况下找出的假底特别容易欺骗我们的感情。需要重新更换浮漂,使其浮漂的浮力和线组的重力相当。第二种,线组的重力远远大于浮漂的浮力,受重力的影响,浮漂在水中始终处于下沉状态,尽管鱼钩已经接触河床底部,但不易看清浮漂的信号,需要减少铅坠的重力,使浮漂调整为漂浮状态。之所以称这二种方法为错误的找底方法,是因为二者是一种极端的找底方法,这种错误的方法从某种意见上说可以看成相对的错误,事实上,有很多钓友都是采用这种方法找底,先让鱼钩沉到底,然后慢慢的减轻铅坠的重量。
针对以上几种错误的找底方法,找底必须有个前提条件“3=1”,即鱼钩的重力+铅坠的重力+鱼饵的重力之和=浮漂的浮力,浮漂在水中处于最佳的漂浮状态。找底务必遵守一个原则:浮漂由深到浅,不能从浅到深。找底首先要确保鱼钩触底,假如浮漂从浅到深,尽管浮漂露出水面二目左右,但鱼钩始终没有接触到河床底部,此底非真底。例如某处水域水深3米,调整浮标的深度只有50厘米,浮标放进水中露出水面二目的样子,你认为已经准确找底了,其实此时鱼钩在水中是悬浮状态,远远没有触底。浮漂由深到浅,空钩试水,浮漂呈横向漂浮状况,表明鱼钩已经完全接触到河床底部。底部已经准确找到,此时需要调整浮漂的姿势,使浮漂由钝变灵,能及时扑捉灵敏信号。浮漂从上往下移动,由横向状态,慢慢的调整为半倾斜状态(和水平面有夹角的状态),浮漂再次往下移动,最后调整为站立式状态,直到浮漂露出水面三目左右(鱼钩挂饵后饵料的重量占一目左右,钓二目比较合适),到此找底结束(如图所示:铅笔手绘示意图)。此外,还可以采取二次找底法。浮漂向上移动,空钩下水首次找底,如果浮漂露出水面4-5目的样子,鱼钩已经卧底,说明水没有这么深。浮漂往下移动,挂上鱼饵第二次找底,如果浮漂露出水面2目左右,表示底部准确找到,这就是平时大家所说的调4目钓2目,鱼钩离浮漂的距离即为水的深度。有些钓友喜欢用七星漂,用七星漂找底的方法也一样。先把浮漂往上移动,空钩下水找底,假如七星漂横向漂浮,把浮漂往下移动,并且平均分布,挂上蚯蚓再次找底,假如七星漂下沉2-3粒横漂3-4粒左右,即为底部。众所周知,一条河流中不同的位置深浅也不同,同一个深度的浮漂不可能适合所有的地方。因此,换钓位的时候,浮漂的深度有时需要做出调整。浮漂的使用要学会灵活掌握,由浅到深,浮漂从下往上移动,从深到浅,浮漂从上往下移动,总的来说,找底尽可能的多试几次,确保准确无误。
对于钓鱼初学者来说,找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时常被假象蒙蔽了双眼。找底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浮漂保证完好无损,不能进水。需要特别注意,浮漂是传递信息的工具,它的灵敏度特别重要,进水后的浮漂没有浮力,不能有效反应咬钩的信息,失去了浮漂的作用。野外垂钓时,浮漂因其他原因损坏,可以临时用芦苇心、大鸡毛、鸭毛、鹅毛代替,而且效果不错。(2)先找底后调漂。找底是目的,调漂是手段,通过调漂准确找到底部,然后再调整浮漂的状态,空钩下水先找底,挂上鱼饵调整浮漂再次找底。挂商品饵料找底,可能由于商品饵料在水中浸泡时间的原因会有所散落,在浮漂中反映出的目数前后有所差异,最后导致找底的结果截然不同,挂蚯蚓找底可以有效避免类似问题,建议新手最好空钩找底。(3)浮漂由深到浅,不能从浅到深。原因前面已经分析过,这里所指的深浅是指鱼钩离浮漂的距离,根据钓位的不同需要做出调整,目的让鱼钩触底,找到真正的底部。提起深浅的问题,有个小方法可以初步判断,丢个石头到水里,如果溅起的水花很高,说明水很浅,如果溅起的水花很低,说明水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