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忠益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

  文/袁文良

  在正在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众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就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特别是对高技能人才,呼吁尽快建立并理顺人才培养机制。由此,笔者想到三国时诸葛亮对大胆无私推举人才的行为曾给予的高度评价,说“忠益者莫大于进人”,其意思是说推举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是对王朝最忠诚、最有益的表现。此话虽产生于封建社会,但如果抛开对“王朝”的“忠”来说,这句话对今日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伟大梦想恐怕也是颇为适用的,因为我们进行的事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需要有大批的人才,更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忠益” 的“进人”者。

  俗话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又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人才被发现、培养、重用的一般规律。东汉哲学家、经学家桓谭曾经讲过:“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这两句话把“得马”、“得剑”与“得人”进行比较,得出了“得人”的重要性,强调了 “忠益”的“进人”者在人才发现、选拔、培养、使用中的作用。现如今人们把当年刘邦“安得猛士”和刘备“三顾茅庐”的举动传为佳话,可以说是对“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这句话的最好诠释。试想一下,当初如果萧何不去月下追韩信,韩信就有可能消遁乡下,也就不可能辅佐刘邦夺得天下;如果不是徐庶走马荐诸葛,诸葛亮恐怕也会隐迹山野,三国的历史恐怕也会重写。所以我们说,人才的选拔、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忠益”的“进人”者的无私举荐。

  所谓“忠益”的“进人”,并不是无原则的说好话,而是要以天下为公,排除一己私利,胸怀坦荡,明察秋毫,对被“进”之人有个全面了解、客观评价。对此,古人基本上把它总结为三类:一曰“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春秋旧中国时期的祁黄羊,既推荐自己的仇人解狐当县官,又介绍自己的儿子去当法官,可谓是不计恩怨、不避亲仇、唯才是举的楷模;二曰“甘为人梯”。齐国大夫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被俘成了阶下囚的管仲做丞相,机时自己却甘愿在管仲手下谋事,唯恐比自己有才的人得不到重用,堪称荐贤举能、胸有大局、正确对待自己、正确对待人才的典范;三曰 “多方识人”,也就是“进人”首先要“识人”,“识人”需要多方“考核”。诸葛亮曾经讲过:“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这里的“七观”包括了志、变、识、勇、性、廉、信等内容,可以算是明辨是非、克服盲目、识得真才的良方。

  上述“进人”之法,不失为古代选拔人才、使用人才之精粹,但其毕竟是封建时代所提倡的做法,自然也会有它的时代局限性,不可能囊括所有荐举、使用人才之法,也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现在的选拔、用人标准,但对我们总结历史经验,正确选拔人才、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作为“进人”者,要以“忠益”为出发点,擦亮眼睛,大胆荐举;作为为官用人者,要对“忠益”者所“进”之人从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进行考察,真正做到全面知人、准确识人、正确用人。

冯忠益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电话:13598831881 E-mail:ywl721898@126.com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610771/849916832.html

更多阅读

祸莫大于不知足至政治决定经济的方向 祸莫大于轻敌

(第一次在剪贴板上把字加进图画,嘿嘿,窃喜一下!)最近,总是多多少少的看到,从一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角度来鼓吹知足这个极富前瞻性的话题,知足常乐典出老子《道德经·俭欲第四十六》:“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

益者三友和损者三友于丹《论语》心得摘抄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看到他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疑是非

打人者说 廊坊打人者

打人者说莫 言 题目是《打人者说》,其意为,凡打人者,总是有许多的话要说。首先要对被打者说,说“我”——或是“我们”——更多的时候是“我们”,为什么要打“你”,亦或是“你们”。凡打人者,之所以打人,总是首先要占领一个道德的高地,于

声明:《冯忠益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为网友匹马又西风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