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财政政策 2017财政政策目标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调控宏观经济的两种最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宏观经济平稳的运行,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适时、适当地运用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十分重要。 以下是爱华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17财政政策目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2017财政政策 2017财政政策目标
  2017年的财政政策

  2017宏观调控立足“稳中求进” 财政与货币政策将协同推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日前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对今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作出了具体的部署。“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效,继续实施减税降费政策,适度扩大支出规模,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显然,“更加积极有效”将成为2017年财政政策的关键词。

  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存

  2017年,虽然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等新增长动能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其在经济中的比重尚不足20%,难以替代房地产、汽车等传统制造业的作用,经济增长会惯性下滑到6.5%左右。在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相互交织的情况下,新矛盾、新问题、新风险也不断出现,2017年经济下行压力仍存。

  首先,基础设施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仍起主导作用。2016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快速增长对后续投资稳定增长形成支撑,工业企业效益好转增强了企业的投资能力和意愿。工业企业库存处于历史较低位,存货投资将呈回升态势;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政策将会使房地产市场降温。

  其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制约因素较多。新一轮房地产市场调控将会抑制与住房相关的家具、家电、建材等相关商品消费,汽车等耐用消费品对政策依赖较强,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优惠政策能否延续对汽车消费影响较大。旅游、休闲等新兴消费仍比较活跃,网购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

  第三,国际经济环境稳中偏差,我国外贸发展仍不容乐观。世界经济将延续温和低速增长态势,预期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4%,略好于2016 年的3.1%。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秋季报告的预测,2016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增长1.7%,创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

  货币政策可能稳中偏紧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提出,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保持中性。目前多数观点认为,基于2017年经济稳定增长、通胀大概率温和上升的预期,在楼市防泡沫、金融去杠杆、汇率贬值压力下,2017年货币政策可能较2016年进一步收紧。

  在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判断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认为,当前我国经济金融运行总体平稳,但形势的错综复杂不可低估。世界经济仍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主要经济体经济走势分化,国际金融市场风险隐患增多。

  在货币信贷和金融体制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四季度例会强调,灵活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实现货币信贷及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按照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强和完善风险管理。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2017年,虽然货币政策基调是稳健中性,但随着时间推移,可能会向紧的方向微调。在连平看来,2017年是连续6次降准降息的累积效应逐步达到最大化的第二年,其对经济体系各方面的影响还将继续。连平表示,从稳增长角度看,进一步松动似乎更好些;从应对资产泡沫和物价上涨的层面看,有提高利率水平的需求,这样似乎货币政策紧些好。

  不过国金证券研报也指出,2017年财政政策的扩张空间没有那么大,货币信贷政策有可能没有市场当前预期的那么紧。预计预计2017年的预算赤字率可能定在3%,实际的执行结果难以超过4%,因此财政政策的扩张程度不会超过2016年。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面对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等突出问题,我国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增长缓中趋稳,工业品价格回升,企业效益改善,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可以实现全年6.5%-7%的预期增长目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说,“当前经济形势缓中趋稳、稳中向好,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将进一步显现,财政收入也将趋稳向好。同时,考虑到支出将继续扩大,减税降费继续实施,财政收支矛盾还会比较突出。”白景明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鸣分析称,当前经济工作保持足够的定力,才能把握好“稳和进”的关系。王一鸣说:“稳是进的前提,稳是大局,只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我们才能更有效地进,进是我们的目标,但是只有更好地进也才能更有效地稳,一定要把握好这种辩证的关系。”

  2017年财政改革的重点

  一、剑指“乱花钱”与“乱举债”

  政府预算管理制度大框架确立,多项税制改革加快推进

  “在国家治理中,财税体制始终发挥着基础性、制度性、保障性作用,可谓牵一发动全身。”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最重要的任务有三项: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从目前来看,前两项任务进展明显,很多改革措施已经落地见效。

  预算是公共财政的基石,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深化财税改革的首要内容。抓住预算这一“龙头”,就等于牵住了改革的牛鼻子。这两年,预算管理制度的大框架已经搭起来了,财政资金管理越来越规范,预算公开迈出新步伐,地方债务风险的“缰绳”越勒越紧。

  比如,完善政府预算体系,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2016年两会上,“国家账本”中的四大预算齐“亮相”,一个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就此建立。按照新《预算法》要求,政府的收入、支出和债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从根本上解决花钱不到位和“乱举债”的问题。

  同时,加大各预算之间的财力统筹,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更多地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我国政府预算体系包括四本预算,各有侧重和分工。相对而言,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主要涉及基本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与百姓的切身利益直接相关。“将资金更多地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意味着公共财政实力增强,政府可以更好地保障百姓享有的基本公共服务。”中央财经大学政府预算管理研究所所长李燕教授认为。

  预算公开透明,百姓才能了解财政的钱花到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到位。财政部有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我国预算公开迈出实质性步伐,预算公开法制框架基本确立。除单独公开“三公”经费预算外,公开范围由一般预算拓展到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由单独公开部门收支预算拓展到公开部门职责、机构设置、机关运行经费安排、政府采购、国有资产占用、预算绩效等情况。

  政府预算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同时,税改也成效显著。“税制改革和减税政策,不仅直接降低了企业税收负担,有力支持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助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企业转型升级,对稳定经济增长和增强市场活力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国家税务总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军表示,2016年营改增全面推开,改革总体运行平稳、渐行渐好,成效好于预期。全年累计减税超过5000亿元,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的改革目标如期实现。

  2016年,税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多项改革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实行从价计征,并在河北省试点开征水资源税。从改革实施情况看,改革运行平稳,企业税费负担普遍下降,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效应初步显现。此外,我国第一部“绿色税法”——环保税法出台,环保税将成为我国第十八个税种。

  二、央地关系调整更精准

  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将成今年改革重点

  “作为深化财税改革的三大任务之一,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相对滞后。当前,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调整,亟待精确落地。”中国社科院经济所所长高培勇认为,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三方面内容,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统一体。如果一个方面的改革相对滞后,不能与其他两个方面步调一致、形成合力,则会影响改革的总体效应。

  那么,央地财政关系应当如何调整?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认为,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是今年财税改革的重心。首先要界定政府边界,明确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关系之后,再来划分央地间财政事权,进而再确定央地收入划分、健全地方主体税体系。

  “央地关系调整的传统思路是下移财力,这是不对的。未来应该上移事权和支出责任,哪些事权上移,这要做大量细致工作,需要持续推进。”刘尚希认为,地方政府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比重,现在已经超过85%,中央本级支出不足15%。中央支出比重如此之低,导致中央对地方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有一定的风险隐患。

  “深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按照构建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加快理顺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在一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财政部部长肖捷表示。国务院已经出台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改革总体要求、划分原则、主要内容。今年将加快制定中央与地方收入划分总体方案,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范围,健全地方税体系,推动形成权责利清晰、更加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财税体制。

  “要抓住改革时间窗口,及时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改革方案,提高改革精准化水平,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措施落实。”肖捷说。

  三、减税降费仍是主基调

  个税改革有望“破题”,营改增减税规模有望达7000亿元

  “现在制造业的利润,差不多也就是5%左右,这费那费一多,企业很难承受。降成本,首先要把费降下来。”全国政协委员、会计审计学家张连起认为,大规模减税降费,对实体经济肯定是利好,负担轻了,振兴的动力才会更足。

  减税降费仍是今年财政政策的主基调。大力实施减税降费政策,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有利于发挥减税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效应。具体措施包括:继续落实并完善营改增试点政策,扩大减税效应;落实好其他已出台的减税降费政策,研究实施新的减税措施。同时,进一步清理规范基金和收费,再取消、调整和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公开中央和各地收费目录清单。

  减税方面,营改增将继续担当重任。专家预计,今年营改增减税规模将进一步扩大,有可能达到7000亿元。因为,去年营改增全面推开是在5月份,时间只有8个月。2017年则是一整年,四大行业减税存在翘尾因素,不动产纳入抵扣也有翘尾因素。两个“尾巴”一翘,全年减税5000亿元就打不住了。

  深化税制改革,是社会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今年的税制改革内容,大致有这么几项:研究提出健全地方税体系方案,研究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继续深化资源税改革,扩大水资源税试点范围。贯彻税收法定原则,配合做好烟叶税等税收立法工作。起草环境保护税法实施条例、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研究制定个人收入和财产信息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如果前几年大家谈个税主要是从收入角度看,现在则更注重公平性,应该从家庭支出负担角度考虑,因此“增加专项扣除项目”就成了近两年讨论个税改革时的高频热词。专项扣除的可能性、扣除项目的设计以及扣除额度的核算方式等,都成为个税改革的焦点。

  “在修订个人所得税法的基础上,应研究决定专项扣除可能的方向。具体讲,就是通过建立‘基本扣除+专项扣除’机制,适当增加专项扣除,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者税收负担。”张连起说,比如在现行3500元和三险一金基础上,去年已在31个城市试点商业健康保险扣除政策。下一步,根据社会配套条件和征管机制的完善程度,可适当增加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比如,再教育支出、赡养抚养支出、首套房贷利息等支出,以此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税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620271/246937199.html

更多阅读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和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目标实现工具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和政策工具——现代经济学学习笔记之五十三宏观经济学是将整个经济运行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所考察的是同时影响众多企业、消费者和劳动力的因素,不同于微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却是单个产品的价格、数量和市场

企业最优规模 人口政策目标不在于“最优人口规模”

     对于我国人口问题,人们常纠结于:是太多?还是太老?或者是又多又老?多与少,是数量问题,老与少,是结构问题;结构是人口的内在、根本,数量是人口的外在、表征;由此推论,1980年以来以一孩为主的人口政策是“以数为纲”。相对于数量,人们对结

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大卖场价格体系政策分析

零售行业的竞争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激烈,新竞争者不断出现,客户变得越来越挑剔,他们想从中得到更多的选择、更好的产品、更优质的服务。在这个超强竞争时代,卖场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和认清竞争对手,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财政贴息 会计 财政贴息

  财政贴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种较为隐蔽的补贴形式,即政府代企业支付部分或全部贷款利息,其实质是向企业成本价格提供补贴.   财政贴息是政府为支持特定领域或区域发展,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目标,对承贷企业的银行贷款利息

财政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有哪些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是中央银行为达到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三条规定,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的增长。”

声明:《2017财政政策 2017财政政策目标》为网友春在无人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