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对生命的理解 佛教的生命观

佛法对生命的理解 佛教的生命观

  昨天说到了儒家对于生死大事的思想,的确儒家对于我们的历史以及现实的影响是相当深的,甚至有人说儒家其实也是具有宗教性质的哲学思想,但是儒家毕竟是一种用于治世的手段,说到宗教,我认为对于我国的影响最深远的仍然要数佛教了。
佛教发源于印度,但是光大于中国,是因为佛教是一门对于文化要求相当高的宗教,中国正好有这么一片肥沃的文化土壤,因此佛教也就在中国扎根、发芽、越来越茂盛了。
对于生死的问题,绝大部分人都是茫然的,甚至避讳,不去主动涉及。生命从母体中出生、长大、成家、立业、衰老、生病、死亡,这是生命的过程,可以说从生命出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马不停蹄的、无情的、匀速的向我们袭来。乐观的人,将死亡看作一种自然的结果,但是这种顺其自然的人生态度并不彻底,也不能完全的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作用。甚至有的人说自杀的人是不怕死的,其实那是被某种无奈逼迫到了绝路,那种绝望已经超过了对于死亡的恐惧,以为死亡能解决人生的痛苦,而做出的愚蠢的行为。
从佛教传入中国之日起,佛法就慢慢在人们心中落了脚,即便是历史上的“三武一宗”的灭佛时代,佛教在百姓心中仍然是主要的精神寄托。于是百姓们也自然会按照佛教中的一些观点去审视自己的生活经历,这其中也包括死亡。
不同于儒家思想的佛教,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死亡之后的解释。佛教主张的是有来世的,有轮回的,而儒家思想是不承认有轮回的。佛法对于死的理解,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佛教认为死亡就是下一段生命的又一次开始;说复杂,佛教里“涅磐寂静”形容的好,“不生不死,不生不灭,真正的生命是超越无常的,超越无我的。”一杯水,杯子打碎了,不能恢复了,但是水依然存在,只是换了另一种形状,所以佛教至少认为声门本身是无始无终的,不会死亡的。
人类虽有生命,但是肉体会死亡,生死如影随形。佛教主张生死轮回,生生死死,胜似不已。说实话,本人接受佛教这一观点,我认可生命是在六道中轮回的,除了因为本人已接受佛法所说以外,也有本人单纯的善良的期盼,希望善良的人有好的归宿,作恶的人受到惩罚。
佛教的生死观,“生,也未尝可喜;死,也未尝可悲”。在觉悟者的眼中看来,生是前世死的延续,死是来世生的转换,既然如此,生也未曾生,死也未曾死,生死如一,又何足喜忧呢?其实佛教非常正视生死大事,学佛的最终目的也是要了悟生死,佛教徒们视“如何把握今生,不再受生死轮回”为佛门修行的课程。我国古代,大部分时间内,佛教是受到统治阶级扶持的,因为佛教的教义中有一些是统治阶级可以利用的,比如让老百姓老老实实的受压迫,等待来世的好日子。其实,这正是封建地主阶级狡猾的一面,佛教中远比这要积极的多啊。
佛教的生死观中另一个要点就是“苦”。生和死其实都是痛苦的,凡夫众生,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可能得到绝对的自由,有生必有死,不论你是否愿意。生与死都具有极大的束缚性,“离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凡夫众生处于生死之中,不知诸法缘起缘灭,未明生命本质内涵,对于身心苦乐感受,产生欣厌,执取坚固,就是如此的习惯成自然!不能从痛苦中认得真相,不能从苦难中锻炼心志,而是苦上加苦,苦不可言。也不能从快乐中悟得真理,不能由欢乐中升华生命,而是乐极生悲,徒自兴叹。亦不能从不苦不乐中晓了实相,不能因为不苦不乐而倍加珍惜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豁达超越之胸怀,而是糊里糊涂、得过且过,浪费生命。于是,受苦固然是苦,就是快乐也变为痛苦的根源,不苦不乐亦成为痛苦的重要因素。明白生死是苦,这绝对不是消极、胆怯、懦弱的表现,而是如实观察的结果,正是一种对生命认真负责的态度,也是对人生的局限充满挑战性的无畏精神。如此,面对一切事业和行为,就能够坦然地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了。所以,在照见“生死是苦”的黑暗后,进而看到解脱此苦的光明!
大家看看,这些是不是我们平时心中所想的事呢!记得我十八九岁的时候,每天晚上我都沉思一件事,有时候想着向这都会十分懊恼,眼看着父母一天天的衰老,想想自己小时候,父母还很年轻,不知不觉中他们年老了,身体不舒服的地方越来越多了,再想到他们早晚会有一天离开我,这时候我就不敢再想下去了,其实我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我自己,也在一天天的衰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其实,生死之痛是可以解决的!对生死之痛的解决就是整个佛法的主体部分,也是佛法的真正内涵和终极理念。佛法可分为世间法和出世间法,世间法就是对于世间各种资生产业,和世间各种差别相状的描述;而出世间法才是佛法最根本的义趣,包括解脱道和菩萨道。解脱道主要在于对生死之苦的解脱,而菩萨道的重心,则在于帮助他人解脱生死之苦。三藏经典当中,所有教示的核心,都是对“生死”的透视和对烦恼的解决。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之苦的主要内容,包括理论和方法。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当然,佛法中还有人天乘的方便法,那就是为了获得现实世界的快乐,和去除人们生活中导致痛苦的思想行为。人天乘的基本教义就是建立现实人间的美好生活,宣说彼此共生、共存的理念,具有强烈的伦理性质,同时也是整个佛法的基石所在。
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命就象是从鸡蛋壳里面钻出来的小鸡,束缚自己思维举动的所有错误看法、想法,都立刻灰飞烟灭,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此时,不由得发出自信而诚恳的声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奈何众生,于此微妙庄严的生死真相,无闻无知,沦落贪嗔痴等烦恼剧毒之中,梦幻颠倒,从迷入迷,对自己生命真相的内涵,不曾丝毫觉察,受苦无量。
对于生死的看法,不是所有信仰佛教的人都能明白佛陀的教诲的,因为人的根基有不同,但是只要有一颗向善的心,虽不至于苦求来世,但至少在今生死亡之前,做到问心无愧。也有的人追求的就是此生之后的果报,仙山、云海、游方,这也是一种追求解脱生死的路,也许在有的地方,比佛法流传的更广泛,这就是明天我要说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639071/533436660.html

更多阅读

春天对生命的感悟 名人对生命的感悟

早晨到小园漫步,园中桃花正开得火红一片,灿如云霞。我用像机拍下了这万花争艳的盛景。古人有诗云:“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古人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衰败,由此引发对生命的凄惋感慨。眼前的桃花虽然艳丽,但花无百日红,只经短暂的灿

用生命刷一发存在感 对生命的感悟

片名:鸟人/Bird man(别名:无知竟是福/The Unexpected Virtue ofIgnorance)导演: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墨西哥)代表奖项: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原创剧本、最佳摄影全球票房:第一轮上映(奥斯卡前)3900万美元

热忱欢迎 《盖茨是这样培养的》对生命保持热忱

玛丽在公众面前的形象永远光芒四射,这也源自她对生命的热忱。我还记得那次我们驱车去朋友的家庭农场的难忘经历。我们从家里出发,车程长达5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已经是第二天早晨两点钟。我们将孩子们安顿上床后,玛丽劝我们其他人熬夜陪她

第8节:对生命的期望

系列专题:《送给女友最好的心情魔法:勇气之书》勇气之书告诉你:我们对生命的期望,大多数人向来都是被教导以最坏的打算来面对事情,因为这样就比较不会失望。这是错的。如果你总是期待最糟的,你就可能总是碰到最糟的。如此下去,你的命

声明:《佛法对生命的理解 佛教的生命观》为网友誰理這風俗爛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