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岳伦在《爸爸去哪儿》第一集中,谈到初为人父的感受时说,“我叫王岳伦,我有一个非常天真无邪的女儿。我很激动,然后反正当时脑子一下就空白了。就是觉得自己应该、应该忘掉过去的生活,应该换一种新的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在人的身上看到一些突然的转变,与之息息相关的人往往会感叹“这孩子终于懂事了”,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无法追证其转变的原因,此人就像突然领悟了一番,从人生中的一道门跨过去,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个体体验的转变无外乎两个因素的影响:
1、长期而持续的影响终于实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比如我以前是不喜欢看漫画的,但有个朋友经常用我的电脑看漫画,我被迫每天都接受漫画的“熏陶”,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也喜欢漫画了;
2、人生遭遇了突然的强烈刺激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体验,比如通常经历过濒死体验的人,往往会彻底改变他们的人生观,一改往常追求功名利禄的生活,走上恬静安详的人生道路。
但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分辨那些对我施加长期影响的人和事,毫无意识地,我们就不知不觉中改变了。 而人生中的一些促人向善的重大遭遇,都不太是可以拿出来大肆宣扬的事情,往往会成为当事人的一个重大的秘密,难以对外人诉说。所以,我们会直观上感觉到一个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但为什么他会改变,其实也不太重要了。
但是,这种改变之后有一个更加重要的矛盾会凸显出来:个人的目标变得积极了,但实现目标的能力和条件却仍旧停留在原地。
刚刚进入而立之年的王先生,突然陷入了极度焦虑、紧张的情绪之中。他坦言自己非常委屈、非常内疚,有强烈的想要哭的欲望。
原来,王先生的前半生是无忧无虑的,结婚前就过着娇生惯养的生活,虽然家里并不富裕,但父母对自己是有求必应,而结婚后则一切依赖着老婆,老婆承担了相当多的家庭义务,而王先生本身却脾气暴躁,对家里的事情毫不关心,对孩子也照顾不够好。
而年过30的他,却突然发现自己对家庭、孩子、父母的责任是那么的少,他非常希望自己能对家里多尽一些责任,却不知道从何做起。
有目标并不等于有实现目标的能力
想在一日之内想变成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是何等艰难的事情。
在成为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的过程中,他需要重新经历一遍正常人的规则、自控、自知的发展过程,从对自己有信心,到控制自己的情绪,到行为上真正依据自己的目标在做些事情,这都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或者说这是一个整体的颠覆,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然而,恰恰是这种带着新鲜的人生体验的人,他的实践欲望又非常迫切,他可能会痛恨过去的不作为,痛恨自己给家人带来的包袱,痛恨自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所以他恨不得立刻就能转变自己,和原来的自己做一个彻底的分割。但是行为能力上的提升确实一个逐步前进的过程,他并不能和人的观念同等进步。如果无法承受和忍耐自己可能将仍旧有一段时期维持坏儿子、坏丈夫和坏父亲的状态,通常在行为进步过程中会不断感受到新的挫败和失望,进而让自己变得更加焦虑和无处诉说。
家人的支持是男人成长的动力
男人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其实是存在于相互关系之中的。是否是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是由他的父母、妻子和孩子来评价的。
对于他身边的这些人,他们可能对他都形成了固有的看法,即便男人的个人目标确实发生了变化,但他的行为可能并不一定能产生变化,所以,有一段时间,男人可能将会处于“言行不一”的状态,而这些人将是因起行为滞后而批驳其目标,或认定他只会说空话,还是肯定其目标并不断鼓励他的行为,将决定着男人的自我改变能否顺利成功。
不管其整体的行为是否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男人的变化肯定是出现的。比如王先生的妻子就肯定他最近发脾气的时间比较少了,也感觉到他在尽力调节自己的情绪,假如持续得到类似这样的肯定,必然能支撑王先生更好地自我改变,成为一个自己心中的成熟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