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ter is coming.“——当红美剧《权力与游戏》中史塔克家族的箴言,正在成为笼罩在中国O2O创业公司和投资者们头上的阴云。在烈火烹油的非理性繁荣之后,整个O2O产业也许将迎来凛冽寒冷的冬天。就像2012年中国电商行业那次集体寒冬一样:转化率和成交额差强人意,VC们纷纷压缩投资,新项目拿不到钱,巨头们抓紧融钱准备过冬。
“人连接服务”的新大陆机会
过去两年来,在几乎所有中国创业者、投资人中,当被问到要做什么、投什么时,都会说我“要做O2O”。就连傲娇的互联网人嘴里的“土老板”,也能正确地用英语发音O2O----它好像成了一个新的点石成金咒语。
所谓O2O,意思是线上到线下(onlinetooffline)。在概念满天飞的互联网行业,O2O其实是一个务实、伟大的提法。互联网经济发展到今天,已经必须和实体经济进行深度的融合。让我们从“连接”的高度,来观照这一波O2O的超级行情。
我曾在《BAT杂谈》中提出,互联网的本质正是连接。百度(Baidu)连接了人和信息,阿里巴巴(Alibaba)连接了人和商品,腾讯(Tencent)连接了人和人----这正是三巨头成为中国互联网“三座大山”、市值和产业控制力遥遥领先群雄的核心原因。无独有偶的是,美国前三大互联网公司Google、Amazon、Facebook的核心业务,恰恰对应着BAT。
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超文本链接为核心的Link模式已经完全失效,导致了流量碎片化、场景化。所以,在第四次浪潮“连接人和(本地生活)服务”的O2O中,产生了千亿美金级别的机会。于是,群雄并起,疯狂圈地。
百度豪赌200亿人民币要猛砸糯米,分拆百度外卖,引发股价史上最大暴跌。阿里巴巴投资60亿重启新口碑网,蔡崇信亲自领衔。腾讯凭借去年成为京东、58同城二股东,背靠微信坐山观虎斗。而京东、58正是在猛吃到家服务。
再看垂直O2O市场。滴滴快的连续巨额融资,估值已经超过150亿美元;团购老对手美团和大众点评,长期纠缠;异军突起的外卖市场如饿了么等,盘外招不断。各类到家服务,动辄宣布拿到过亿美元巨额融资。
万达连续巨资投入坚持做O2O,试图通过线上与线下打通,激活和重塑庞大的资产,甚至“果树嫁接”与百度、腾讯成立合资公司。苏宁则坚持O2O战略一直不动摇。分众传媒也提出成为O2O互动广告平台。
我粗略算了一下,如果按各巨头宣称的投资额和创业公司融资额,过去两年有超过100亿美元的投资疯狂涌入了O2O市场。放在整个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这个投资狂潮都是罕见的。
资本和补贴扭曲市场规律
然而,O2O的市场现状却是“赔钱赚吆喝”。该产业堆积了如此巨量资金,大家纷纷祭出补贴大杀器。公正地说,打车、外卖的超级火爆,与“补贴模式”快速撬动市场有很大关系。一个请全国人民打车,一个请全国人民吃饭。一时间,”北上广深“人民的幸福感骤然上升。
吊诡的是,到了用餐高峰期,各大外卖O2O和食客们一样在餐馆排队。还有一些O2O创业者拿到融资就赶紧洗钱,商业模式不是tob,也不是toc,而是toVC。一些O2O创业者津津乐道的每日几百单交易量,放在淘宝店上根本不是个事儿。但一披上O2O的光环似乎就高大上了。
更严重的是,因为补贴太狠伤害了服务品质。比如,某干洗O2O不想自己贴钱太狠,就把衣服送到成本极低的伪劣郊区店去干洗,既然你把用户的贵衣服洗坏了,那么用户以后就干脆不用O2O服务了,还是去小区的线下实体店。这些乱象,对O2O产业是一种极大的伤害。
补贴真能补出忠实用户、高黏性和未来利润么?O2O创业者、到家美食会创始人孙浩就认为:资本扭曲了中国O2O的市场规律,大量的补贴模式只吸引了低支付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