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来到世上,首先接触的就是父母和家庭环境,而妈妈与宝宝在一起的时间是最长的。妈妈不仅是宝宝的衣食父母,也是他们行为的模仿对象。妈妈的言行举止、行为习惯、性格特征,都会给孩子未来发展打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身教胜于言教
情景回放:乐乐和妈妈一起搭积木。妈妈没搭好,乐乐顺口说了句:“笨蛋!积木都搭不好。”妈妈勃然大怒,“你个小屁孩,还敢骂我?我平时怎么教育你的,不是说不能骂人吗?”乐乐不服气地说:“那你怎么总骂我笨蛋呢,刚刚还说我小屁孩,为什么我不能说你呢?”
孩子不听你怎么说,而是看你怎么做
妈妈们会困惑:“为什么我给了孩子世上最好的,我在他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付出了那么多精力,为什么他变成这样?”身教胜于言教,很多妈妈不厌其烦地教育孩子不要挑食,自己却随意扔掉不合口味的食物。妈妈一边教育宝宝不能太看重打扮,一边自己每天花1个小时对镜贴花黄。刚刚还教育宝宝要早些睡觉,不要看电视,自己却没白天没黑夜地看电视。这种自相矛盾的教育,让不明世事的宝宝感到很为难,甚至无所适从。
与丈夫的关系,影响与宝宝的关系
情景回放:小强的妈妈和爸爸因为股票的事又吵了起来。妈妈反对爸爸继续买进,爸爸一意孤行,说妈妈目光短浅,头发长见识短。妈妈哭了,小强一边帮妈妈擦眼泪,一边对爸爸吼,不许欺负妈妈。每次小强都是这样保护妈妈,而内心里,小强常常因为爸爸对妈妈的态度而讨厌爸爸。
夫妻关系影响宝宝
通常,男孩的性格更接近妈妈,而女孩的性格会有更多爸爸的特征。也就是说,男孩会继承妈妈的内在性格特征,而女孩会继承爸爸的性格特征。那么怎样协调呢?如果在家庭中洋溢着合作、相互理解和爱的氛围,那么一切都会解决。如果妈妈爱爸爸,那么男孩也会爱爸爸,因为妈妈与男孩的性格是相通的,她会把自己对爸爸的爱传递给男孩。也就是说,如果爸爸是尊重妈妈的,重视自己妻子的,那么男孩也会非常重视并关心自己的妈妈。要知道,这里没有任何妥协。这种规律,没有人能够逃避。
宝宝会拷贝你的性格
情景回放:妈妈又带蕊蕊去跳舞了。蕊蕊秉承着妈妈的所有期望。每周蕊蕊要学习跳舞,英语。虽然蕊蕊不喜欢跳舞,无奈妈妈的坚持,也只好坚持。妈妈希望蕊蕊以后生活幸福,不希望她像自己一样,一无所长。女孩学习跳舞,对身材、对美的感觉都会有帮助;而学习英文,这简直就是以后生存的必备工具。
妈妈首先要自我完善
无论宝宝是否听你话,与你交流与否,孩子是否离你或者爸爸千里之外,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什么,你怎样对待生活。教育首先是自我完善,改变自己从而改变生活。如果想要真的对孩子好,那么,不应强迫宝宝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而是要试图改变自己,这样宝宝才会获得幸福。比如,怎样做才能让女儿将来有个好家庭?让她爱丈夫,听丈夫的规劝?那就得在女儿还小的时候,妈妈就开始爱丈夫并顺从丈夫。怎样做才能成为高尚的人,对妻子和孩子负责?那就是爸爸妈妈每日都要努力工地工作??否则,所有的问题在子女那儿都会重演。
宝宝胃口,受妈妈个性的影响
情景回放:“不要再闹了,我去给你做还不行吗?”看着赖在地上哭闹的文文,妈妈唉声叹气地走到厨房,给文文做拔丝苹果。在这次比试中,本就因为工作压力大而心烦的妈妈又一次经不起文文的一哭二闹,败下阵来。
负面情绪的妈妈,易给孩子不健康食物
挪威公共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在奥斯陆大学专家的支持下得出:宝宝的饮食习惯依赖于妈妈的心理状况的结论。“我们发现,情绪不稳定、不安、刻薄、伤心的妈妈们不自信,悲观失望,通常会给孩子们吃甜食和高脂肪食物,而不会给孩子吃蔬菜和水果。”挪威公共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埃文说:“这一现象发生在18个月至6岁的孩子身上。易受负面情绪影响的妈妈在遇到困难时,更容易放手,在与孩子的争执中她们更易妥协,她们对于孩子喜欢甜食和高脂肪食物束手无策,听之任之。”
妈妈的消费观念,影响宝宝
情景回放:丁丁上小学了,别看他年纪小,所有的东西都是名牌。 非耐克的鞋不穿, 非阿迪达斯的衣服不上身。上饭店只点贵菜,不超过500元的玩具不要。过起生日来花费更大。小朋友有的东西,他得有,小朋友没有的东西,他也要有。为了让丁丁高兴,妈妈是竭尽所能。妈妈有个口号:“穷什么不能穷孩子!我再怎么苦,也不能让孩子受委屈!我们家孩子吃的、穿的、玩的,都不能比别的孩子差,别人有什么我的宝宝就得有。”
孩子的虚荣心=你的虚荣心
丁丁追求名牌的心理,除了受社会上高消费的影响,妈妈的观念也直接影响了丁丁,让他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攀比,虚荣,学会了显摆。妈妈要端正自己的消费观念,不能认为只要有条件,尽可以满足孩子的小小虚荣心,让孩子在别的孩子面前也“底气十足”。应引导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让孩子在学习、劳动、品德方面与同学PK,而不是比吃比穿。带孩子到困难家庭,看看他人如何艰难度日,要让孩子懂得赚钱不易。
妈妈的过分呵护
情景回放:小凯已经2岁了,还不会说话。妈妈怕小凯在幼儿园里受欺负,又不能表达出来,坚持不让小凯去幼儿园,与爷爷奶奶在家呆着,平时对小凯也是呵护备至。小长假到了,一家人想与舅舅家一起去公园玩,为了避免堵车,大家决定早些出发,而几点钟会合却成了难题。小凯妈妈说,一切都取决于小凯什么时候睡醒?
孩子不需要过分呵护
现在独生子女多,妈妈的悉心照料表现在方方面面,凡事以孩子为中心,一家人围着孩子转。或替孩子包办的事情过多,对孩子的正常活动限制过多等,这些过分“担心”都会对孩子产生暗示,直接结果就是孩子性格内向、畏缩不前、甚至害怕出门见生人,产生恐惧心理。同时,这种过度关爱,对孩子也成为一种压力,让孩子产生逆反情绪。事实证明,家庭教育的最佳方式是理解孩子,把他们当作家庭的普通一员,既不特殊,也不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