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往事的自述成为心理学家收集性格“原始材料”的一种途径。研究发现,性格与人的自述之间的确有着微妙的联系:性格影响人们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继而又影响着未来的行为。
一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者一直试图找到构成人们性格的“原始材料”。
大多数心理学研究者不理会第一人称的解释——人们自己讲述的人生故事。毕竟故事总是故事,人们在不同场合,对不同人说的人生故事可能是完全不同的。
不过10年来,一些心理学家说,人们对自己人生故事的讲述也应该包括在对他们性格的描述中。最近一系列的新发现正在帮助这些心理学家证实这一点。
人们的自述影响行为
已有研究发现,慷慨大方、有公益意识的人虽然可能社会背景不同,但他们讲述自己人生故事却有一种相似的特征。同样,那些通过心理治疗摆脱心理疾病烦恼的人也有差不多的讲述方式。
“当我们最初开始研究人们的人生故事时,大家都认为是没用的好奇心,”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麦克亚当斯说,“我们发现,人的这些自述每时每刻引导他的行为,不仅影响到他如何看待过去,还影响到如何在未来看待自己。”
研究者已经发现,人类的大脑对叙述性的构造具有一种天然亲和力。人们如果在一个故事的环境里碰到实际情况,要比用列表方式记得更加精确。如果法律论证用一个故事的形式出现,人们就会觉得比单纯的判例更让人信服。
不同人的故事反映不同性格
当实验参与者讲述人生故事时,心理学研究者录音和记录下这些故事。
研究者分析发现,人们现在生活的内容和他们的人生故事之间有着强烈的交叉关系。那些存在情绪问题的人总拥有美好的记忆,但是那些记忆中的场面通常含有灰色的地方。比如婚礼本来是十分完美的,但是伴郎因为喝醉突然倒在地上。每一个这样的故事结尾,似乎总有这么一点遗憾。
不同的是,那些在公益意识测试中得分很高,乐善好施的人,往往用相反的顺序看待自己生命中的许多事情,总是苦尽甘来。他们也许在六年级的时候考试不及格,但是遇到了好老师,在七年级的时候成绩变得很好。
每个人讲述的故事本身各不相同,不过关键是,叙述的话题总会对他们的行为有影响。麦克亚当斯说:“当涉及重大选择时——我应该和这人结婚吗?我应该接受这份工作吗?——人们会暗暗地借鉴这些故事,不论他们觉得有用还是没用。”aIhUaU.com/zl/转载请保留
自述让人感到自身力量
从定义上说,任何一个人生故事都是一种对往事的重构。然而,研究显示,人生故事既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变化无常的。它只会随着时间逐渐改变,和有意义的人生事件紧密相连。
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研究者乔纳森·阿德勒发现,人们对自己接受谈话心理疗法体验的描述能够表明他们心理康复的情况。
阿德勒意识到,实际上那些已经康复的心理病人关于自己人生经历的讲述都是类似的。他们在幸福感测试中的得分也最高。
那些在研究中幸福感得分较低的人更可能把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问题看作自己性格的一部份。
阿德勒说,这些发现表明,在有效果的时候,谈话心理疗法让感觉无助的人们体会到自己的力量,继而改变他们叙述的人生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