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厚的趣味性。俗话说,“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然而近年来,社火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社火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着怎么样的来历?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一项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晋中,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而南庄架火则是最为耀眼的音符。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古老的人们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也有说法称“社火”起源于隋唐,那时的祭祀活动叫“射虎”,取其以正压邪,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本意。“
在表演上,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旗队、火铳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社火这一艺术大类目之下,有着种类异常繁多、内容极为丰富的具体技艺。在陕西相当多的农村,都有专属自己本村的独特社火艺术,他们各专其技,皆有玄妙奇巧之处,这也充分体现了民众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火纹、旋涡纹、日月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
社火脸谱是通过色彩辩识人物的性格,一般黑色为正,红为忠,白为奸,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
作为我国特别是陕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社火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社火无论表演形式还是内容,都大有创新,这种积极的传承和弘扬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的。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祭祀社与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其中包括高跷、舞龙、舞狮、竹马、旱船、秧歌和腰鼓等。从这些传统的古老艺术中可以得到很多的远古先人为了生存与自然作斗争的信息。
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