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统习俗之社火

 

  社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浓厚的趣味性。俗话说,“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然而近年来,社火这一传统习俗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社火到底是什么样的?它有着怎么样的来历?

  社火是中国汉族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是一项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在晋中,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社火民俗活动,都会将节庆的氛围推向极致,而南庄架火则是最为耀眼的音符。

  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社火”,是春节期间民间的自演自娱活动。它来源于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中国是传统的农耕社会,对于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古老的人们的对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

  也有说法称“社火”起源于隋唐,那时的祭祀活动叫“射虎”,取其以正压邪,祈求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本意。“

  在表演上,社火以民间传说和戏剧故事为题材,通过一个或一组人物展现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即为一转社火。人物要画社火脸谱,穿社火服装,持社火把杖。社火游演一般是探马在前,后面跟着社火会旗、旗队、火铳队、社火队,最后是锣鼓队。

  社火这一艺术大类目之下,有着种类异常繁多、内容极为丰富的具体技艺。在陕西相当多的农村,都有专属自己本村的独特社火艺术,他们各专其技,皆有玄妙奇巧之处,这也充分体现了民众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社火角色的表演者是以舞台亮相的形式进行游展,观众对扮相角色的辨认靠的是脸谱。社火脸谱是以人物的容貌和性格特征出发,用火纹、旋涡纹、日月纹、蛙纹等纹饰的不同组合表现人物的性格。

  社火脸谱是通过色彩辩识人物的性格,一般黑色为正,红为忠,白为奸,黄为残暴,兰为草莽,绿为仪侠、恶野,金银为神妖。

  作为我国特别是陕西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社火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特别是新时期以来,社火无论表演形式还是内容,都大有创新,这种积极的传承和弘扬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的。延续了数千年的社火,已成为陕西宝鸡地区每年正月中的一项重要文化习俗。宝鸡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社火之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不断提高,祭祀社与火的仪式逐渐增加了娱乐的成分,成为规模盛大,内容繁复的民间娱乐活动,其中包括高跷、舞龙、舞狮、竹马、旱船、秧歌和腰鼓等。从这些传统的古老艺术中可以得到很多的远古先人为了生存与自然作斗争的信息。

  社火以悠久的历史,神秘、深厚的文化内涵,声势浩大的场面,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成为春节期间民俗活动的亮点。

春节的传统习俗之社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1804971/121009873.html

更多阅读

不良的传统遗存之四:忽视个体利益的集体主义

 因为关注文化差异,常常讨论起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是一种集体主义文化,但是中国人的合作意识差?为什么西方是一种个体主义文化,但是他们的合作精神却比我们强?”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我们的集体主义是一种过程的集体主义,而

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什么

  白露节气是一年气温下降的开始,那么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什么呢?小编从各个不同的地区开始扒起。  白露节气的传统习俗有什么:太湖地区:祭禹王  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

立秋的传统习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吃和防病有关,这与人们关注自己

春节拜年的传统习俗和礼仪资料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现在看以下内容来详细了解下春节拜年的礼仪,看看拜年有哪些讲究。

春节的传统习俗之爆竹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由此可见,春节放爆竹这一风俗由来已久。  据《通俗篇俳优》记载:“古时爆竹,皆

声明:《春节的传统习俗之社火》为网友謸氕独尊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