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幅画的构图均衡原理来看,人物的分量是比较重的,可以与大片树林或建筑物等其他景物形成均衡效果。人物还常常安排在画幅的重要位置,使景色增加活力与生动感。人物的数量和位置,要按生活特点和画面形式的需要来考虑。
人物形象,具有生理上的、社会性的和精神方面的种种特征。生理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和体型、外貌等;社会特征是由于生活的经历和职业等社会因素造成的,可反映在服饰、仪表等方面;精神特征是性格和情绪在体态、表情中的显露。
这是由于人物的形体与结构最为复杂,而且人具有生命,有千姿百态的变化和丰富的表情,表现难度很大。
以景为主的画面,人物在环境中一般都不会太大,画人物要符合透视的原理,才能使远近不同位置的人立足于地面,如违反透视规律,人物很可能会出现脱离地面飘浮在空中的错觉。避免这类错误的出现,首先需要处理好视平线(地平线的高低)与人的关系。假定是等高的人,近处人的腰部如在地平线的位置,远处的人,腰部也要画在地平线的位置上;如近处的人,头部在地平线的位置,远处的人也应如此,其他依此类推。当然,人不会是高低相等,可根据这简易的规律加以处理,高低不同的人物或各种动势的人,都大致可以画正确了。
画人物,应注意到人物的体态、人群的疏密、人物的大小(包括远近)等不同状况后再下笔,使人物的总体分布有美的效果。人物的高低起伏、远近大小、松紧疏密、重叠分散等,在整体的处理上十分生动而完美。画人物可先把上身的颜色点好,再点四肢,根据比例再点头部,不要把头部画大,同时还要表明背面的发色或正面的脸色的区别。
人多的情况下,画双腿要凭感觉,要画出动势,多观察人走动时双腿的变化特点。画腿不画脚是可以的,因为人物小,从比例上讲,脚的大小已是微不足道了。不画脚,在视觉上人物的色彩完全由作者主观决定,实际对象的色彩只作参考。人物色彩的考虑,要根据画面的总体需要,可以与环境形成对比,也可以比较调和。一般人物的色彩,常画得鲜艳跳动与整个画面形成对比,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但也不能五颜六色画得太花,失去谐调统一感。人物色彩如要画得有变化,可以用不同纯度冷暖的同类色画两次。
画人物常出现的弊病是:有多个人物出现时,不敢互相重叠起来,以表现出前后关系和疏密关系;透视上较多的会出现远近大小无区别的现象;人物比例动态上的头大个子矮或细长,体态笔直而无动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