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年前你跨过了香江越过了大洋,孤身一人置换了星空;你赤手空拳三招五式,击打得五洲震荡四海翻腾,把中国功夫挂满了世界这块荧屏,让宇宙在友谊正直诚实中感动……”伴随着这荡气回肠的歌声,一条30多年前威震世界却英年早逝的中国“猛龙”在荧屏上复活了——据统计,正在央视一套热播的50集电视连续剧《李小龙传奇》的平均收视率超过近7年来央视播出的所有电视剧,“功夫之王”李小龙的“金牌票房价值”在35年后丝毫没有褪色。
1973年7月20日,年仅32岁零8个月的李小龙的猝然逝去,使自己短暂生命中创下的超越前人和世人的功夫造诣以及刚起步就趋于辉煌的电影事业永远停留在灿烂的高峰,成为永远的遗憾,更成为永久的传奇——横空出世的李小龙让世界记住了“功夫(kungfu)”这个词,开创了“功夫片”作为一个独立电影片种的先河,使世界各地的人们惊叹于中华武术和中华文化的神奇魅力,更折服于他的自强、自信、永不言败的“中国龙”的精神。“功夫之王”“武之圣者”““70年代代表人物”“最被欧洲人认识的亚洲人”“20世纪的英雄与偶像”……在世人眼中,李小龙已经成为中国功夫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文化的某种符号,这一切,使李小龙充满奋斗和戏剧性的短暂生命完成了超越、趋近于永恒。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风云变幻,在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也是大师、英雄辈出。在世界范围内,李小龙之于功夫和功夫电影的划时代意义,就像“披头士”的灵魂人物约翰·列侬之于流行音乐、“球王”贝利之于足球的意义一样举足轻重。历史和世界为什么选择了李小龙?这位生于美国、长于香港,到美国学习、打拼后又回归香港,始终不忘自己是中国人的有1/4异国血统的青年究竟有何神奇之处使世人热捧、追思至今?
“我首先是一个武术家,然后才是演员。”“我是一个中国人!我为了替中国武术争一口气,决定把中国功夫搬上银幕,为中国武术争取光荣。”尽管好莱坞和香港电影界的“造神运动”由来已久,但李小龙的成功并不是因为炒作,有身手更有头脑的他投身电影是为了弘扬武术,他是他的电影的主宰。李小龙并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一介武夫,他的短暂人生经历独特而丰富:从一个香港街头爱打架的少年、电影小童星,到在美国武术搏击界创下声名;从在华盛顿州立大学学习哲学,到把哲学的思考融入武术的继承创新创立“截拳道”,再到投身电影表演扬名世界,他身上强烈的中国人意识、自信张扬的性格与中西文化交融的个人背景碰撞交织成他的传奇人生。无论是出于弘扬传统文化,还是致力于中外文化交流,甚或是寻找个人励志的精神榜样,李小龙都值得研究。
(爱华阅读配图)
虽然已经去世35年,但在世界范围内,李小龙作为武术、文艺巨星的影响力从没有停止过。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李小龙生前没有在中国内地留下足迹,大多数国人领略到他的电影和传奇故事的风采已是改革开放后的事了。多数国人对于功夫片的启蒙,更多的是源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少林寺》和《霍元甲》而不是李小龙。而由于对流行文化和武术的价值认识上的误区,对李小龙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义的重新认识和深入研究,则是在近些年才兴起。毫无疑问,对李小龙这样的有世界声誉的中国文化符号式人物,研究、发掘其内涵,传承、弘扬其精神,对振奋国民精神、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创新和走向世界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