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最早是从山西晋南出现的,源于大夏的祭“火神”炎帝或祝融。周时演变为“五祀”之一、主管人间饮食的大神。《礼记》孔疏有“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为灶神。”至汉,道教兴起,又成了兼管人间寿夭福祸的司命神,司察人过禀报天帝,“随其轻重夺其纪算”(《太上感应篇》)。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民间祈福避祸更是祭之不怠。由此祭灶千年流传、四方远播,民间演绎出了许多故事:有爱管家长里短的砌灶匠张氏,有被贬民间当了“东厨司命”的天上宿星,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男女避嫌说法,还有“管人住宅”的老母。
祭灶之日也由月祀固定到腊月年祀,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说,山西绝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三日,榆社、文水、黎城、阳城等地是腊月二十四日,因近年关,又被称为小年。祭灶后家家除尘备食,迎接新年的到来。
祭灶是需要美食的。山西民谚有“糖瓜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糖瓜祭灶君,是让他嘴巴甜一点“上天言好事”,嘴巴粘一点“少言人是非”。现在的糖瓜太甜又硬,老幼绝不敢啃,称美食有些牵强。河津祭灶的芝麻糖是可以尝的,酥脆甜香。晋东南将炒熟玉米粒用麦芽糖粘起来,冻成大块,也算得上土制点心了。
民间是将鸡当作马来祭灶的,取意灶王爷骑马上天。过去祭灶人跪在灶君像前,怀抱公鸡,焚烧香表,念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之类的话,然后斟酒叩头。
上世纪50年代后,民间便将鸡宰杀煮熟,上供于灶君像前。民间既然都以鸡当马祭了,黄羊是绝少有的。虽然汉宣帝时,有叫阴子方者,家有黄羊祭灶,暴至巨富,“故后常以腊日祀灶而荐黄羊焉”(《后汉书·阴识传》),但百姓家无长物,此俗也就流传不广。山西也有以饺子为祭,此日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而山区多吃糕和荞面。
由于灶君兼了司命之神,过去再穷的人家也是要祭的,以图好运,于是出现了许多有趣的事。
(爱华阅读配图)
晋商巨贾大盛魁的创始人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民间相传最艰难的时候祭灶连一碗汤都没有,能拿出的美食只是一团和气:三根蒿枝作香炷后,就剩三碗凉水,三人却“我敬您”“您先喝”,谦恭有加。路人从陋室的窗外经过,感受到的是一家人过节的富有与祥和。也许正是这和气与苦节,三人后来创出了晋商史上宏大的商贸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