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母亲,女儿三岁时,她开始长期住院。虽然不能和孩子日夜相伴,然而作为母亲,她找到了一种特殊的表达牵挂与爱心的途径:经常把叮咛的话浓缩成短短一句,写在纸条上,让家人挂在女儿的床头。
从幼儿园到大学,这些赠言积累了约三百句,内容大部分是母亲自己写的,也有的是摘录的名言佳句。就是这位母亲,在女儿上小学时,因同情一名乡下女孩的悲惨遭遇,将她雇在家里做保姆,女儿嫌弃乡下女孩又脏又土,总不愿和她讲话。妈妈发现后,鼓励孩子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想,来个换位思考。女儿知错后,妈妈送给她的一句话是:“在人之上,要视别人为人。在人之下,要视自己为人。”
如何教育孩子,始终是天下父母最关心的话题。如何能像文中母亲那样教育孩子,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徐岫茹说,教育孩子也是一门艺术。
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
在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工作多年的徐岫茹给记者讲了一件事。有一次,“北京希望热线”接到一个电话,一个女孩哭着说,父母不理解她,干涉她的人生自由。原来,女孩从小就喜欢表演,在班上也一直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初中考高中时,她虽然考上了普通高等中学,但是仍然想上演艺学校。父母却说什么也不答应。妈妈的意见是:孩子长得不是特别的漂亮,天资不好加上演艺圈竞争激烈,将来做不了演员,又没有什么技术专长怎么办?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徐岫茹说,父母和子女之间的这种矛盾很多。在热线电话里,常常听到孩子抱怨父母只知道让自己学习而不支持其他兴趣爱好;当自己和异性交往时,总怀疑他在早恋;想买台电脑,父母却认为仅是玩游戏;谈及性知识,父母或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或者干脆回避……特别是父母不支持孩子兴趣爱好这类问题特别多。难道两代人之间真的存在代沟吗?徐老师说,其实,只要父母乐于接受新知识,了解社会动向,了解自己的孩子,即使存在代沟也会填平。
在接到那个一心想上演艺学校的女孩的电话后,徐老师马上打了一个电话。劝说孩子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爱好,并告诉她父母,现在社会上成人教育、自学考试都很发达,将来孩子即便是成不了演员,也可通过社会教育来学习文化知识。
教育孩子也是一门艺术(爱华阅读配图)
徐老师告诉记者说,她并不是鼓励每位父母都完全按孩子的要求去做,而是要有所选择,她之所以鼓励那女孩上演艺学校,是觉得那孩子特别有主见,能够认识到事情的利弊。她还说:“现在有些孩子想像上海的韩寒一般,离开学校,一味地发展个人爱好,这个时候,父母应劝说孩子尽量适应学校,在学习之余发展个人爱好。毕竟,学校教育是目前最好的教育方式。”
让伙伴教育伴随孩子
徐老师还非常推崇国际上流行的一种称为“伙伴教育”又称为“自我导向式”的教育方法。即让孩子自己收集信息,或帮助孩子收集信息,让他们在观察中进行自我教育,成长。
很多父母或许都有这样的经历:某天,孩子突然问你:“爸爸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性教育,对许多的中国父母来说仍难以启齿,徐老师说,这时,你不妨对孩子说:“明天爸爸去书店给你买本书,你读后就知道了。”你还可以在孩子了解一些基本的生理知识后,再告诉他(她)孩子是父母爱的结晶。这样,你既可以和孩子有所沟通,知道他心里想什么,也可以让孩子学到知识。
据徐老师介绍,“伙伴教育”不仅可以靠书本,还可以靠旅游等其他方式来进行,它可以让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美国人威特在教育自己的儿子时,一直很推崇的一条便是:“运用填鸭式灌输知识,莫如开阔眼界。”正是这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威特的儿子8岁会6国语言,9岁收到莱比锡大学的入学通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