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是一种腿脚功夫,想要练好太极拳,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太极步法,掌握太极拳的运动特点。习练太极拳要求周身轻灵、圆活缓慢,动作连贯缠绵,太极桩功是练好太极步法的重要方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两种步法练习太极拳步法是太极拳基本功,也是每位习武之人必练的功法,想要达到周身轻灵,首先要学会迈步轻灵。
我年轻的时候常随先师表演太极推手、大捋及抹角行步、散手以及武当太极对剑、三才对剑。当时我二十多岁,由于也算刻苦,身手还算矫健,步伐也还轻快。先师当时已是七十多岁,但对起剑来,推起手来,仍然身手矫健异常,有神威不可逼视之感。尤其脚下之轻灵,可谓龙行虎步,衣袂飘飘,翩若惊鸿,脚下快而无声。而我等虽勉强跟随,两腿虽也快速跟进,但不免触地咚咚作响,处处受制,与先师之步法轻妙绝伦,完全是两回事。
先师传拳时除强调大松大软外,首重脚下太极步法的练习。一般人练太极拳也讲迈步如猫行,但由于传授者腰胯以下未真正彻底松开,行步时未顶起头来,塌下胯去,所以走起步来,迈不出大步,而且脚跟后滑,并美其名曰“弓步时后脚跟可以向后调整”,为他的这种出步找借口,真是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全不知太极拳之步其根在脚,脚跟一动,劲力全消的道理。
太极步法如同猫步,轻灵、善变,练好腿脚力量,有助于提高身体稳定性,上身施展也很放松。
如若勉强跨大步,势必猫腰撅屁股,出脚沉重如秤砣触地,咚然有声。故练出之拳架,姿势不优美,更说不上雄伟之气势。先师所传之拳架,要求步幅宽大而迈步又轻灵沉稳,确需下一番苦功夫。
太极拳的步法练习第一种为慢步练法要求迈步时要有虚无之气势,要顶起头,拔起背。他说:“太极拳步法之情形,如出右脚时,必先收全身之重量徐徐移于左脚,然后徐徐提起右脚。在提右脚时,如脚腿从水里泥里抽出来的情形。右脚这样子提起来,而后虚虚落地,慢慢踏实,其落地踏实用劲的情形,如将脚腿徐徐插在地下去;提左脚的情况与提右脚时的情况同。
按照这样子的练法,日子久了,脚步才来得柔弹而稳固有力,身体才能经得起冲撞,不至被人推出或打倒。在身势与步法动作的形式上,是要有龙行虎步,身形相配的神气。这就是说,身心内外要全部完整,全身力通气通。否则,就不是练太极拳的意思了。”这是第一种慢步练习的要领。
初学太极拳要慢练,当练习到一定境界后,要快慢结合,练习太极步法也是如此,掌握快慢转换规律。
太极拳的步法练习第二种练法为行步快步练习这是在第一种练法有基础后的必不可少的练习法。两腿要异常轻灵,要如像绳儿吊着一样的松沉,落步轻,发步快,所谓步随身换,忽隐忽现,进退神速,灵妙异常。太极行步运动起来,可谓来去如穿棱,忽隐忽现,矫若游龙。脚下只见步伐移动,而来去无声。这种步法练好以后,运用于推手散手,可谓拳来不知,脚去不晓,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将发挥很大的威力。
先师散手时,多以手挥琵琶为开手势,右腿微屈,左脚尖虚虚点地,伺敌之动向相机而动,虚虚实实,变化多端。他曾与牟祖绶打散手,以右手虚晃其面,伊以手来接,先师忽以太极快步法左脚向左横跨两步以披身右踢脚之腿法击中对方左胁,而力透右胁,疼痛多日始愈。
先师在世时说:“步法腿法在太极拳中至关重要。”并说:“现在很多太极拳师不重视练腿,腿踢不高,步迈不大,老态龙钟,举步蹒跚,只可讲讲拳,友谊推推手,如遇实战则不行此非太极拳本身之过,乃不知练太极拳手眼身法步之过也,学者不可不慎。”我想,要想在太极拳方面学成些功夫,先师所传的太极步法不可不学,不可不练,否则,名不符实也。
跟李雅轩先生学拳后对推手的感悟跟李雅轩先生学拳后对推手的感悟在跟先师(李雅轩先生)学拳的时候,我前面有很多跟着老师先学了很多年的师兄,年龄也比我大得多。他们推手的水平高低不齐,给我的感觉是:有的师兄手很松沉,推手后有舒服感,感到对我推手水平的提高有好处,就像老师说的“某某有点我的……”;有的则很犟硬,嗑嗑碰碰,又拨又拉,推得不舒服,不愿意和他推,觉得和他推手自己的手都搞硬了。
老师对我说:“你以后可和谁推,不和谁推”,又说:“他们功夫比你大,和某某推不会把手推坏,和某某推,他的手硬,会影响你,把手推硬了,以后改都改不过来”。当时,我甚感奇怪,为何都是打这套拳,都是老师教的,何至于一个手松柔,一个手挺硬,而老师也是说他们没能松下来,没有松透。
当时年纪轻,对老师的话也没有去细细感悟,直到老师临终时,只是说一切都在拳上找,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但当时未必全以为然,想的是怎样能多掌握一些推手的技法,认为拳只要天天练就行了,老师的话也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后来老师去世了,自己也开始教学生,一晃又是几十年过去了,我的学生也是一大批,程度也是参差不齐,学拳的时间也是有长有短;我也是那样教他们,他们也每天在练拳,在练推手;但推手也是有的有味,有的没味,有的松沉,有的挺硬,有的几年就练出松沉的感应,有的练了几十年,推手仍然是硬梆梆的,没有圆活之趣,此事引起我的思考,其原因安在哉?
忽忆起先师临终之言:“一切都在拳上找,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才恍然大悟症结所在,深信先师言之不诬也。学拳之初,学推手之初,如果不能坚信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练法,脑子里始终有用力使劲的意识,则松沉之劲不能逐渐而成!这种意识使劲道半松不松,硬柔混杂,其如煮饭,火力不透则米不熟,煮成夹生饭,其后怎么煮总不熟,总不好吃。
特别是初学推手时,多不敢完全放开,完全松开,因放开以后怕挨打,所以自然有一种一接确之后即顶抗以求保护自己的本能反应;由于这种思想,久而久之在两手两臂骨质肌肉之间,形成一种犟劲的胚胎。这种胚胎一旦形成,就如夹生饭一样很难软化,所以即便练拳多年,由于这种犟劲作怪,出手也是硬梆梆的,缺乏柔韧和灵感。
其实,在太极拳老论中就说得很清楚,要在不丢不顶之中去讨消息。怎样才能不丢不顶?就必须在完全松透之后才能练就此灵敏的感应。讨什么消息?就是有此不丢不顶的灵觉听劲后才能上下相随人难进,才能引进落空合即出。才能由开始松开容易挨打到逐渐使对方想打也打不到,如抽风捉影,英雄无用武之地,既保护了自己又打击了敌人。
如初练时即坚信此理,又在明师的指导下身体力行,真正在不丢不顶之中去体会大松大软,在不丢不顶之中去松透,去掉周身拘滞之力,在两手两臂的骨质和股肉之间去增强松柔的韧劲,逐渐去掉骨质中的犟劲。
推手时掤化走劲,臂不自动而完全以腰脊领劲,为主脊发而劲起脚跟,如此久而久之,才能生出真正之内劲,两臂才能松软如绵,而又似如绵裹铁,既重回沉;其发劲则能放长击远,冷弹脆快,入里透内;入不知我,我独知人,发挥出动人心魄之威力;而且与人推手,给对万以舒服之感,且又有圆活之趣。
忆先师教我时,每推一次手后,感到两臂气曲通畅,其沉甸甸重矿矿的松沉自坠的感觉要保持一个星期,此时练拳则感拳意上手舒服之极。老师的这种功夫就是他大松大软练法的体现,我辈当好好体会之。
推手当怎样练,练好后当是怎样的感应?这也是学者很关心,很想弄明白的事情。其实在太极拳《打手歌》中就说得很清楚。《打手歌》曰: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
先师生前也一再强调说:“练太极推手要按规矩去做,对于掤捋挤按如实做好,务要粘黏绵随不丢不顶,以打下基础;然后再学行步推手、大捋推以至散手等等逐步深入,逐步提高。譬如写字,先学楷书,有了笔力基础;然后学行书,行书学好,再学草书。如此作书,虽快而法不乱。
学太极拳亦然,如何练习推手,先贤反复强调的就是要按规矩,要掤捋挤按须认真,练好后以何标准为是,则是要“引进落空合即出,粘黏绵随不丢顶”《打手歌》的首句和末句做到了,就是真正的太极拳推手,做到,推手就成功了。
然而当前很多练推手者都不是按此规矩练习,根本没掤捋挤按须认真的概念,而是双方两手两臂胡绞蛮缠,四手不清,再加之前几年有所谓的推手比赛项目,为争胜负,为这种违背太极拳原理的所谓推手,推波助澜搭建了平台,然后继之以顶牛,再加之以摔跤,文不文武不武弄得面目全非,既不实用,又不雅观,毫无圆活之趣之可言,更不知《拳论》中要求“在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为何物。如此以往,真太极拳推手恐怕将要失传了。
人们常说学拳容易改拳难,意思是说初学拳时,如不经明师指点纠正,自己自以为是,最后形成一些坏毛病、坏习惯则很不容易改正,要想改好比重新学的的人还困难。推手亦然,如不在初学推手时即端正思想,完全去掉犟劲,丢掉面子观,丢掉胜负观,认认真真按规矩去做,掤捋挤按四手清楚,粘连掤随切实研究,把大松大软的练法融会到推手中去体验。
在不丢不顶之中去找感应,找灵机,要想学好推手可谓难上加难。这是一个方向问题。故我要提醒学者学拳一定要找明师,学推手一定要找明师。学拳容易改拳难,学推手容易改推手难,学者当千万注意,慎之!慎之!不然则枉费功夫贻叹息矣!
太极拳步法要领第一,起落要轻灵这是步法的核心功夫。掌握好轻起轻落、点起点落、缓起缓落的步法原则。既要把握“猫步”中轻灵、柔和、敏捷、无声无息、“软着陆”的特点,又要领会“迈步如临渊”时,思想高度集中,谨慎小心,轻缓、窥探,随时可以收回、迈出的精神。同时,还应匀速、连贯、绵绵不断。否则,既会影响步法的任意互换,又会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第二,落脚的方位要准确这是检验拳式是否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动作都应按照基本要求,把脚落到应落的位置。准则是“四正四隅”。即东、西、南、北四个正方向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与正东、正西方向线形成夹角45°者,为中间方位、为斜方向。
所以说,关于步法的落脚点是需要明确好的,不能随意的摆动自己身体的幅度,要注重一个“稳”字。
既符合人体机理活动规律,又能使动作变换自如。因此,行拳时必须朝上述四个正方向前进、后退,或某个斜方向斜进、斜退,不可偏离。如失于准确,则会造成“差之毫厘,谬之千里”的错误。
第三,提脚的高度要适中原则是“进步宜低,退步宜高”。低是贴近地面,高为不超过踝骨。这就应特别注意步法转换时摆胯的高度要适中,并保持一致。不能过高过低、忽高忽低。
同时还应注意“上步脚跟铲地,退步脚尖先行”的原则。也就是说,进步时,前进脚脚跟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退步时,后退脚脚尖先落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侧行步(横移步),前脚掌内侧先着地,然后逐渐平稳过渡到全脚踏实。
同时,高度适中,是为了做好虚实转换,让自己的重心随之调整。
第四,两脚间要保持一定的横向距离间距的宽窄,应以便于身体重心转换为原则。也就是说,不论进步或退步,要使身体重心尽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由原来的支撑脚转换到另一脚。
一般的横向间距是:虚步10~30厘米,弓步20~30厘米(野马分鬃同肩宽),马步约为本人2~3脚长。前后两脚一定不能站在一条直线上,或左右交叉绕步。并步时,两脚平行,间距10~30厘米,成小开步,不可靠的很紧或成“八字形”。
第五,步幅大小要恰当步大,进退摆放不能随机应变,容易被动失势;步小,不利于塌腰、落胯,内气下沉和重心稳定。因此,脚步大小应以脚步舒展、重心稳固、不过前过后、迎送相当、转动灵活为宜。
例如弓步,以一腿屈膝支撑、另一腿自然伸直为好,不可有任何勉强。习练者应结合个人情况,在实践中不断体悟、摸索,总结经验。
第六,两脚要虚实分明这既是太极拳运动中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对步法的一个基本要求。拳论云:“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个套路,除起势和收势时两脚短暂平行站立外,其余动作无时无刻不在一虚一实、一实一虚的转换中进行。
习练者要靠意念的引导、姿势的开合、重心的移换、呼吸的配合来调整实现。具体做法是:以腰脊命门穴为轴心,腰向左转,身体重心移至左脚,成为支撑脚,左脚即为实;右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
反之,腰向右转,身体重心移至右脚,成为支撑脚,右脚即为实;左脚起辅助支撑作用,为虚。二者交替进行。要防止步不分虚实的“双重”现象和拖泥带水的散步式打拳。如此,手足才能得其用,攻防才能得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