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始于党的瓦窑堡会议,结束于党的七大,历时十年,先后经历了以组织建设为重心的开创阶段、以理论建设为重心的阶段、以思想作风建设为重心的阶段和以政治建设为重心的阶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篇章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篇章范文一大国是国际体系中主要的行为体,大国外交是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强调,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取得理论突破、推进实践创新。随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断谱写新篇章,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日益彰显。着眼未来,我们应认真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积极承担中国肩负的国际责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深刻变化的新形势
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决定外交取向,中国外交也不例外。首先应看到,中国作为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坚持外交服从和服务于国内改革发展的需要。但中国作为蒸蒸日上的新兴大国,又必须在外交上更加奋发有为。随着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影响当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世界经济走势,中国的内外政策具有越来越大的溢出效应。
中国所处的亚欧大陆已成为当代大国博弈的主要舞台。在亚欧大陆的西部,俄罗斯和美欧在乌克兰对抗对峙、在叙利亚危机中各有打算、在能源问题上相互出招。在亚欧大陆的东部,美国继续推进针对中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联合日本、菲律宾等国在南海问题上挑衅中国,并在地区安全机制问题上试图限制中国。
中国在发展问题上同世界休戚与共。在经济方面,中国仍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也是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主要动力。但在世界经济复苏困难和自身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形势下,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进入与发达经济体力量对比互有进退的盘整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成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南南合作和调整南北关系的有力促进者。但是,面对庞大而艰巨的全球发展任务,中国需要平衡目标和能力的关系,并根据轻重缓急决定战略优先顺序。
中国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上责任更加重大。非传统安全威胁在新形势下又有新发展。日益严峻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是世界面临的新挑战,欧洲难民潮是旷日持久、不断深化的西亚北非危机的又一表现,埃博拉疫情凸显了防疫治病任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而网络、外空、深海和极地等新公域挑战更具广泛性和复杂性。中国在全球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方面的贡献有目共睹,但还需要在方向、原则、机制、规章、实践等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运筹帷幄的新思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就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奋斗目标、理论建设和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经逐步形成了新思路。
既高远又具体的奋斗目标。当前,中国处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中国外交迫切需要能够连接内外的共同目标,这就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体现了超越狭隘民族国家利益、国家间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全球观和世界眼光,是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作为国际社会应为之共同奋斗的理想,“人类命运共同体”并非抽象的、虚无缥缈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将其不断深化、细化,使之成为能够分步渐进实现的具体目标。
既前瞻又务实的理论建设。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丰富的实践中形成新的理念,并逐步整合成为系统的大国外交理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源于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际优秀外交理论。在这些理论基础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形成了自己的基本架构。但是,外交事关国家利益,具有极强的务实性和应用性。因此,中国在外交理论建设方面特别重视近远兼顾和中外衔接,提出了“正确义利观”“结伴但不结盟”“新型大国关系”和“新安全观”等,这些务实可行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
既全面又有重点的战略布局。首先,中国外交是全方位的外交。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世界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以推动国际体系和全球治理优化为重点,扩大了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合作,推进了同发达国家的政治对话和经济合作,开展了元首外交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合作,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视野和胸怀。
其次,中国外交的战略布局体现了三个重点:一是大国关系。大国包括霸权大国、传统大国、新兴大国和地区大国。中国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看待和处理各类大国关系。二是周边关系。习近平同志倡导“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中国政府在处理邻国关系中强调加强合作和管控分歧的重要性,努力做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和保持地区稳定的平衡。三是地缘理念。中国根据内外形势的发展,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在地缘经济上建立了互利共赢的新平台,在地缘文化上增加了合作交流的新渠道,在地缘战略上找到了扶正祛邪的新途径。 与时俱进的新实践
经过长期不懈的奋斗与实践,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大国外交正在形成。
主动营造和平发展内外环境的鲜明特色。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强调和谐共处。习近平同志指出:“和平发展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内在基因,讲信修睦、协和万邦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内涵。”中国外交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是一贯的,但在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特色。中国过去以利用和平环境发展自己为主,现在更加强调和践行主动塑造和平发展的内外环境。同西方大国强调强权政治和军事结盟相比,中国更加强调安全和发展的互动关系,调动已积累的政治影响和经济实力维护和平、促进发展,这是中国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
平等待人与平衡周全的良好风范。中国一贯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反对以强凌弱。当前,在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且综合国力日益提升的新形势下,中国依然坚持且创造性地展示平等待人的外交风范,在更广泛的地域和领域推进公平、正义、平等外交。习近平同志在多边主场外交中注意中小国家的合理诉求,在多边客场外交中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协同合作,实实在在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在当今世界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此外,中国的思想理念和政治体制又使我们在外交上强调政治解决和照顾各方利益。同各方面都讲得上话,使中国在伊朗核问题、朝鲜核问题和叙利亚问题的劝和促谈中独树一帜,同西方大国的急功近利和单方施压形成鲜明对比。
充满自信与敢于担当的恢宏气派。中国通过积极参与重大全球和地区事务,向世界展示了建设性作用。中国在促进全球治理和国际体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际社会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应对埃博拉疫情等全球性问题上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中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倡导建立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获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好评。此外,中国还通过大型外事活动向世界展示国家实力和能力,展现了中国外交的自信和担当。
应对挑战的新努力
展望未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还面临许多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挑战。我们要在成绩中看到问题、在机遇中看到挑战,努力做到化危为机。
解决现实难点和重点问题。外交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应着力把握大局、破解问题。在全球治理方面,应尽快进入全球主要大国角色并发挥新兴大国作用。在地区经济合作和安全架构方面,应全面落实“亲诚惠容”理念,有效管控分歧和危机。在双、多边关系方面,应继续提升各类伙伴关系和推进务实合作。中国外交要在解决现实难点和重点问题上实现量的增加和质的突破,从而获得更多的国内和国际认同。
加大理论建设力度。从国内来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外交理论建设长期滞后于外交实践,外交学术研究落后于时代要求,外交理论教学还受西方体系的影响,外交人才紧缺。从国际上看,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建设是在西方外交理论包围下进行的,需要努力增强国际影响、提高国际话语权、培养国际一流学者。
改革外交体制机制。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既需要先进的思想理念、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也需要科学的体制机制。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战略家和政治家办外交,有效加强内外统筹,继续增强问题意识,充分发挥智库作用,尊重和善用舆论媒体,加快复合型外交人才培养,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篇章范文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统战工作,带动全党形成重视统一战线、发展统一战线的良好局面。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战线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牢牢把握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进一步促进了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进一步巩固发展了团结、奋进、开拓、活跃的良好局面,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祖国统一进程作出了新的重要贡献。
不断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统一战线是建立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之上的,当前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举办了党外人士学习贯彻中共十八大精神座谈会和专题研讨班、纪念中共中央发布“五一口号”65周年座谈会,引导广大统一战线成员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态度更加明确、立场更加坚定。
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开展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实践活动,不断深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的思想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开展了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企业发展的信心、对社会的信誉。
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献计出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每一项都是艰巨系统的工程,都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
十八大以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以“直通车”形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意见建议265件,其中223件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无党派人士提交调研报告、意见建议200余件,许多建议被列入重要议程并予研究采纳,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
非公有制企业积极转型升级,党外知识分子投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统一战线成员自觉以法治思维认识和处理问题,党外法律专家和法律工作者认真负责地参与法治建设,面向社会提供法律咨询和服务。特别是在中央统战部印发《关于统一战线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意见》后,各级统战部门组织统一战线各方面力量,围绕积极建言献策、推动经济合作、促进人文交流、传递正面声音等发挥作用。
扎实推进多党合作事业发展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央委托有关部门召开党外人士协商会、座谈会和情况通报会57次,其中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和出席的达11次,就一些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充分听取党外人士意见,有力地促进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以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为契机,各级统战部门支持统一战线成员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协商,协助党委搞好政党协商的组织和落实,进一步拓宽知情明政渠道,创新协商方式,不断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各民主党派着眼提高参政议政能力,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建设迈上新台阶。
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积极履行民主监督职责,为我们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建议。
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统一战线在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维护稳定、促进和谐是统一战线担负的重要责任。
近年来,各级统战部门和民族、宗教工作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开展工作,为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作出了新的贡献。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妥善处理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和纠纷,依法保护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积极做好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保障工作,通过开展“同心·共铸中国心”大型医疗公益活动等,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
全面贯彻落实《宗教事务条例》,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宗教事务管理逐步实现有法可依,努力促进宗教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宗教与社会和睦相处的良好局面更加巩固。妥善处理涉藏、涉疆有关问题,维护了藏区和新疆社会大局稳定。
巩固壮大港澳台海外爱国力量
争取人心是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的重点,统一战线始终把团结人、凝聚人贯穿工作始终、渗透各个方面。
以人心回归为主线,以重大活动为契机,中华海外联谊会组织港澳人士到内地参访考察,密切交流交往,进一步增强港澳同胞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
充分发挥中华海外联谊会的平台优势,中华海外联谊会启动海联卫生室建设项目。目前,已募集捐建资金折合人民币达1.526亿元,捐建卫生室2952所和1所儿童福利院,覆盖全国27个省区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直接服务450多万农村人口,缓解了许多老少边穷地区看病难问题,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
中华海外联谊会推动各界围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举办“台胞社团论坛”、“台胞千人夏令营”、“两岸百姓论坛”等有影响的活动,广泛动员两岸共同推动两岸关系行稳致远。 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发挥侨力为目标,以共同文化渊源、民族感情、民族利益为纽带,中华海外联谊会鼓励和支持海外同胞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为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牵线搭桥,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着力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人才兴,事业兴。党外代表人士是统一战线事业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坚持教育培训、推荐使用、实践锻炼等多措并举,扎实推进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 加大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精心组织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改进和完善党外干部挂职锻炼,中央统战部继北京、上海、重庆、甘肃、贵州之后,新增四川挂职锻炼基地,先后选派四批70余名地厅局级党外干部,到基地挂任市州政府副职或省政府部门副职,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目前,各地也在积极推动党外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建设,已有14个省(区市)和一大批市(州)建立了实践锻炼基地,先后选派1000多名党外干部进行挂职锻炼,形成了很多具有典型意义和创新价值的做法。
推动少数民族干部和代表人士队伍建设。中央统战部会同中央组织部、国家民委组织好西部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干部挂职锻炼工作,自1990年启动以来,共有7529名干部参加挂职锻炼,少数民族干部3806名,占50.6%,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着力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
统战部门是统一战线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推动者,统战部门的职能作用和工作作风,直接影响着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成效。各级统战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履职尽责的能力水平。2013年和2014年,中央统战部组织全国统战系统力量,围绕事关统一战线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和前瞻性问题,两次开展大调研,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观点和有价值、可操作的政策建议,为中央谋划今后一个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提供了参考。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统战部门坚持开门问诊、反复征求意见,梳理“四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整改措施并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经过不懈努力,各级统战部门和统战干部工作作风明显改善,努力使统战部门真正成为“党外人士之家”,统战干部真正成为“党外人士之友”。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人心是最大的政治。铸就共同理想,汇聚中国力量,这是统一战线光荣的使命担当。在助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征程上,统一战线正在戮力同心、和衷共济、再创佳绩,书写不平凡的精彩篇章。
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篇章范文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 周年之际,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总结了我国改革的成功经验,集中了全党全社会的智慧,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如果把《决定》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那么从设计思路的角度看,问题导向、经济牵引、全面深化、目标明确,就是《决定》的鲜明特点。 问题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 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这番话,道出了中国改革的成功之道! 中国的改革,从来都不是按照什么“ 新思维”,按照什么理想蓝图、现成经验、别国模式搞的,相反,都是现实问题“逼”出来的,是不改不行的改革。35 年前,“文革”十年内乱造成的破坏和混乱还极其严重,问题成堆,百业待兴。正是为了扭转党和国家面临的严重局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召开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历次中央全会,都及时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逐步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制定和作出了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成功开创和不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经过35 年来不断改革,很多容易改的问题已经得到有效解决,留下来的大都是比较难啃的硬骨头,甚至是牵动全局的敏感问题和重大问题,还有很多是发展中和发展起来后凸显的问题。就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新形势下,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关键是要进一步形成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提高政府效率和效能,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这次全会正是围绕这些重大课题,以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规划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线图和任务书。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
义实践,从来都是在回答和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前进的。以问题为导向,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体现的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是最科学、最可行、最符合事物发展客观规律的改革思路,它要求我们的理论创新、政策调整、改革部署都要从现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书本教义、别国模式出发。这既是以往改革能够取得巨大成功的一个根本原因,也是今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遵循。 经济牵引 全会《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的改革,一直都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为牵引的。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经济体制改革始终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我国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马克思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我国改革的实践也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对其他方面改革具有重要影响和传导作用,重大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度决定着其他方面很多体制改革的进度,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发挥其牵引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创造条件、提供动力,符合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现阶段,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三个没有变”,决定了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建设仍然是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当前,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不少集中在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还远未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新突破,以此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经济是什么?经济就是国计民生。
任何改革,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国计民生方面的问题,都注定不会成功。中国以往的改革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就是因为始终坚持以改善国计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改革为重点、为牵引,同样是中国改革的成功之道! 全面深化 中国的改革从来就是全面改革,并不存在某一方面改革总体“ 滞后”的问题。改什么、不改什么,哪些先改、哪些后改,都是从实际出发、从改革和发展的现实需要出发确定的,都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
把35 年来中国取得的成就仅仅归于经济体制改革,而看不到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作用,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更加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如果仅靠某一方面改革单兵突进,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之间互相牵扯,甚至互相抵触,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即使勉强推进,效果也会打折扣。 这次全会《决定》根据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系统设计和总体规划,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标志着我国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只有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才能实现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统一,使各项改革发挥最大效能。必须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要素,注重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协同配合,加强不同时期、不同方面改革的配套和衔接,注重改革措施的整体效果,防止畸轻畸重、顾此失彼。整体推进不是平均用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重大改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更需要全面考量、协调推进。只有把握和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科学把握改革的战略重点、优先顺序、主攻方向,才能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深化改革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目标明确 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这次全会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邓小平同志在1992 年提出,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党的十八大在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时提出,“ 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这次全会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主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 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 怎样看待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一直在探索怎样治理社会主义社会这样全新的社会,虽然也走过弯路、发生过“文革”那样的严重曲折,但毕竟在国家治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重大成果,改革开放以来的进展尤为显著。我国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同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不断出现动乱局面形成了鲜明对照,说明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基本适应国家发展要求的。另一方面,同那些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上还有差距,主要是国家制度体系还不完善,法制还不健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现象还比较突出,国家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可以说,我们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举国体制、党和政府强有力的社会动员组织能力、全国一盘棋的互助协作机制等,而差就差在现代化的国家治理。 我们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到底,要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制度执行力,靠国家治理现代化。
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把各方面制度优势转化为管理国家的效能,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 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定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意味着我们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打造一个新中国,一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中国! 这是一个志向高远、鼓舞人心的目标!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攻坚克难,谱写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历史新篇章,朝着这个目标大步迈进!
看了不断谱写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新篇章范文还看了:
1.庆七一经典讲话
2.十八大新党章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3.七一演讲稿
4.入党申请书格式模板
5.村七一党员大会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