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准备广播稿的时候,不妨找一些名人励志故事来作为广播稿素材,那么名人励志故事广播稿素材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励志故事广播稿素材:男子汉里的新一代刘昊然
作者:萌神
湖南卫视最近热播的《真正男子汉》,因为是军事题材,区别于以往的娱乐真人秀,吸引了不少观众的注意。在这个节目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耳目一新的男子汉版《小苹果》,担纲领舞的是颜值很高“氧气小兵”刘昊然。
作为节目中年纪最小的嘉宾,十七岁的刘昊然目前还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一名高三学生,因出演电影《北京爱情故事》里的宋歌走入大家的视线。据说,帅气的刘昊然从小就爱蹦蹦跳跳,爸妈便送他去学习舞蹈。中考时,他们鼓励小昊然报考北京舞蹈学院附中。经过努力,刘昊然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舞蹈学院附中。
入读北京舞蹈学院附中后,众多优秀的同龄人一时之间让他无所适从。好在爸爸妈妈一直鼓励他,告诉他,所有有成就的人,都对自己的梦想持之以恒。为了梦想,刘昊然克服独自求学的孤单和无助,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学习上。
有几次舞蹈课,由于对自己要求太苛刻,不是拉伤肌肉,就是扭伤脚筋。但,不管多痛他都坚持。一次汇演排练中受伤了,老师让他换一个舞蹈位置,怕他伤势加重,有一个难题是,需重新让其他同学排练,会耽搁演出时间。为此,他坚持原有舞蹈位,凭着一股韧劲,跳完全场。演出结束后他在床上躺了一个星期。
因为他的坚强与坚持,老师们对他非常喜爱,不失时机地向外推荐这个“得意门生”。和刘星阳一角一样,选谁扮演宋歌,让陈思成费尽周折。海选了上万人,都没入陈思成“法眼”。当刘昊然的老师给陈思成发来昊然的资料和照片时,陈思成便有“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就这样,刘昊然和欧阳娜娜一起,出演了人生第一部电影。
在《北京爱情故事》里,刘昊然和欧阳娜娜共同演绎的青春故事让人印象深刻。梁家辉说:“他虽然没有经过任何专业表演培训,但他的表演节奏和情绪都控制得很好。”
作为综艺首秀,刘昊然的个性也为节目制造了不少热点。称赞自己的班长时,直接点出班长的侧脸酷似吴亦凡,一句话瞬间为班长吸粉无数。节目播出后,刘昊然更担当知心弟弟角色,昭告广大网友班长还是单身,只能帮大家到这儿了,让女粉丝们直呼可爱暖心。
刘昊然私底下其实是个不折不扣的军事迷。首期节目中教官让大家谈第一次拿枪的感受,刘昊然对枪械知识如数家珍,惊呆了一众小伙伴。这也让大家对接下来,这个萌系暖男在军营里的十八岁成人礼有了更多的期待。
名人励志故事广播稿素材:从摘帽和脱鞋做起
2012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老总马云从英国赶回当年就读的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庆祝建校50周年。刚接到邀请时,马云不知道准备什么礼物。一天,他早上起来,无意间在镜子里看到头上的一道伤疤,记起了贪玩年代的微末小事:他和同学打架,头上流了很多血,是孙老师送他去了医院。路上,批评完后,孙老师还夸他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那时候,没有麻醉药,他忍受锥心的疼痛,匆匆缝了3针,就此留下伤疤。当时在学校里打架是坏孩子的表现,而孙老师一句“好孩子”,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给了他当好孩子的自信心。
平庸与卓越是同一钱币的两面,假如当时孙老师说他是“坏孩子”,或许,“阿里巴巴集团老总”便被“扼杀在摇篮里”。后来,经过一路打拼,成功掌舵阿里巴巴的马云经常说,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教我们知识,而且还发现我们身上的特质、潜力,种下未来的种子。回想往日,马云知道该准备什么礼物了。当天,他剃了一个光头,还有什么比光头谢师更好的礼物呢。
当马云见到当年的班主任孙老师时,他像小学时打报告一样,摘下帽子,毕恭毕敬地俯下身去。“看,我最近剃了个光头……”后来,孙老师回忆起这个场景还感动不已,他忍不住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不成功都很难。”
50多年前,苏联宇航局要挑选一名宇航员去完成首次太空遨游,加加林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选中条件最好的一个,他参选的时候只是一位替补队员,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中。一直到他登上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后,总设计师罗廖夫才揭开了他入选的谜底。
原来,在确定人选的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了皮鞋,穿着袜子进入座舱。这一举动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罗廖夫说,他感到这位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便更偏爱加加林。
一次摘帽,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更彰显了马云不忘恩师教诲之情,让人敬佩;脱掉皮鞋,显示的是一种严谨与敬业精神,给了加加林一个闻名于世界的机会。当我们一味地埋怨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时,是不是应该自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从摘帽和脱鞋做起呢?
名人励志故事广播稿素材:最好的老师就是阅读
作者:莫言
我童年最大的痛苦就是没书读,而现在最大的痛苦就是书太多读不过来。我总结出一条经验:当书越多时,实际上人读书的热情就越淡薄;当书越少或者找不到书读时,人渴望读书的热情就会越高。
我是1955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农村,十几岁时正赶上文化大革命,辍学回家。当时能够找到可读的书籍屈指可数。为了读到一本书,我常常要付出沉重的劳动来进行交换。
记得邻村同学家里有一本绘图版的《封神演义》,为了读到这本书,我常要去那个同学家中替他推磨。后来我认识了一个小学老师,他收藏了十几本革命小说,比如《苦菜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等。这些书被我借到后,都是用最快的时间读完。现在回忆起来,它们的主要情节仍记忆犹新。那个时期记忆力特别强,读书的热情特别高,读过了也能够记得住。
后来我到了部队。当时我们一个战友的未婚妻在县城当图书管理员,每个星期我都会从她那里借古今中外的小说,比如《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约翰·克里斯朵夫》等。1984年考到解放军艺术学院,这时我开始写小说,这都归于在保定几年打下的基础。
简单回顾了一下我这几十年读书的过程,发现阅读对我人生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我每天都会收到一大堆的刊物。虽然我从事的是小说创作,但我的阅读范围反而更广,有一些小说之外的好读物也能给我带来极大的阅读快感,让我燃烧起当年有过的阅读激情。
假如让我重新走一遍我的人生道路,我宁愿不要作家这个头衔,因为通过自学成为作家的过程太艰苦,而且这种作家的知识结构是不完整、不系统的,尤其在外语方面,几乎等于空白。假如我们能够打开另一种语言的窗口,用外文去阅读,我相信我们的写作会有很大的改观。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大量外国文学作品被翻译到中国,我们的作家眼界大开,看到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法国的新小说派等。很多人都认为我的创作受了拉丁美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的影响,对此我也坦然承认。不过直到去年10月份,我才把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读完。当时读不完是因为刚翻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