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返乡创业案例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

任何事情一定要有决心去做才能做好,创业就是那样。看看那些返乡创业的案例,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一

4位大学生养泥鳅创业,从负债40万到年赚百万

提起大学生创业,不少人会想到电子商务、信息技术之类的高新产业。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区,浙江海洋学院的4名大学生却挑中了又脏又累的水产养殖,他们不挑梭子蟹、大黄鱼这类“高大上”的海产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鳅看对了眼。2013年起,从负债40万元到年收入上百万元,从最初只想赚份“打工钱”到如今养殖基地扩张到省外,泥鳅远销海外……两年来,4位“泥鳅兄弟”凭着一股韧劲,泥巴里翻出了“大动静”。

象牙塔里“泥腿子”

寒冬里的定海区白泉镇小展社区的泥鳅养殖基地,王小军、贺龙兴、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为来年生产旺季作准备。而贾兴鲁则在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养殖基地照看着。

“泥鳅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的同班同学,其中3人2013年毕业,而王小军继续读研究生。毕业之际,他们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给人打工不如自己创业。“国家鼓励大学生创业,我们正好用所学的水产养殖技术,打拼一份自己的事业。”

创业,不能跟风。在舟山,大黄鱼、梭子蟹等海产是百姓最为喜爱的餐桌美食,市场大、销路好,吸引了众多水产养殖户。可王小军他们偏不愿去大碗里与别人抢食,决定养殖不起眼的泥鳅。“大学期间,我们跟着导师做过泥鳅养殖的课题,对传统泥鳅养殖存活率低的难题有所突破,这也是我们决胜市场的法宝。”

土地承包费、设备投入费、基地改造费……估算下来,创业成本居然高达40万元之多。“我们几个都来自农村,家人没法给我们太多支持。”王小军说,筹集资金只能靠自己。于是,他们向朋友、亲戚一遍遍讲述创业方案,努力说服对方,终于凑齐了40万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镇小展社区承包下20亩地,挖塘搭棚,下田当起了“泥腿子”。

泥鳅兄弟勤创业

1个大棚、9口苗塘……渐渐地,泥鳅养殖基地雏形初现。随后,“泥鳅兄弟”又斥资20多万元,引进个大体肥的优质品种台湾泥鳅用于繁殖生产。很快,40万元启动资金被花得一干二净,几个小伙穷得揭不开锅。

这时,胡秀峰提议,在养殖场里种些蔬菜,自给自足,解决生计问题。种地,对于这些农家娃来说并非难事,塘埂上很快就种满了西红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种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产量惊人,有大量蔬菜剩余。于是,他们把蔬菜卖掉,购买更多泥鳅苗。

那阵子,他们常常凌晨起床,踩着载有几百斤蔬菜的三轮车,去市场占位卖菜。“起初,我们都很腼腆,不好意思张嘴叫卖,一天都卖不出多少,可一想到养殖场需要钱,大家都豁出去了,整个菜市场就数我们的吆喝声高。”王小军颇为自豪地说,有一晚,他们赚了500多元。

“通宵卖菜虽然苦,但和养泥鳅遇到的困难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规模养殖经验,养殖泥鳅栽了不少跟头。对此,王小军记忆犹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鳅出塘在即。一天夜晚,养殖场突然停电,为泥鳅塘增氧的一个水泵停止运转近一个小时 。等巡夜的贺龙兴发现异常时,整整一塘泥鳅、近10万条都死了。这对急需回笼资金的养殖场来说,无异于晴天霹雳。兄弟4人一边默默吞下苦果,一边加强夜间值班,轮流巡塘。王小军戏谑地说:“养泥鳅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们就跟你玩命,几万条几万条地死给你看!”

资金匮乏、经验欠缺、技术瓶颈……这些一度困扰养殖场发展的难题,并没有难倒心怀梦想的4个年轻人。“创业哪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困难是正常的。只要挺过去,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养殖场的成功,还有宝贵的人生阅历。”正是这种以苦为乐的精神,让“泥鳅兄弟”逐渐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为乐

在前阵子举行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泥鳅兄弟”的参赛项目“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创业计划书”从10万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计划类农林渔牧方面的金奖。

小小的泥鳅养殖为何能受到评委青睐?养殖场简陋的平房内,王小军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泥鳅炖豆腐,回答了这个问题。“传统的土泥鳅,个小肉少,养殖周期长,利润少;而我们养的台湾泥鳅,平均一条重2两,个大肉肥,口感鲜美,更具市场前景。”

除了引进品种,技术创新是“泥鳅兄弟”获得成功的又一关键。经过6年努力,王小军等人在浙江海洋学院硕士生导师储张杰博士的带领下,突破了泥鳅育苗的关键技术——泥鳅幼苗敌害豆娘幼虫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术、开口饵料技术和敌害防控技术等三大核心优势技术,泥鳅成活率从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农民工返乡创业案例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

2013年6月,获得首笔销售收入3万元;2014年1月,接到温岭客商的第一份大额订单,并正式注册成立“舟山台岛鳅业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养殖场丰收的季节,安徽、重庆、湖北等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泥鳅兄弟”一步一个脚印,梦想的光芒照进了现实,2014年公司销售额达150万元,前来洽谈合作养殖的客商络绎不绝。

“我们打算在这里建一个实验室,继续提高养殖技术。”说到对未来的憧憬,王小军信心满满。新一年,他们既要巩固原有市场,又要加快建立合作养殖基地,在全国各地推广他们的苗种和技术。其中,江苏连云港的合作基地将继续拓展韩国、日本等海外市场,让泥鳅“游”出国门。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二

靖州杨梅大王的创业路

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坳上镇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万多亩杨梅果实累累,长势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杨梅硕果娇艳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风格迎接众人的挑选。提起这里,人们甚至会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为“杨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连路都没修好的穷乡僻壤,更不用说村民的生活品质达到了什么水平。如果没有转业军人卢登科的出现,或许也就不会有每年夏天将我们馋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杨梅。

提起卢登科,杨梅村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点赞的。正是这位面带谦虚笑容朴实的老人,他带领着村民们从开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难,成就了“天下杨梅出靖州,靖州杨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带领着他的村民们,走向越来越舒适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礼,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坚毅

卢登科20岁那年冬季应征入伍,新兵训练还没结束多久,马上参加了战争,并担任炮兵工作。谈起那段血与火的往事,卢老记忆犹新:“好几次差点丧命!有一次很久没洗澡,半夜悄悄去河边,刚洗完上岸就听到炮弹的声音,那个炮弹刚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个位置!”“还有一次在发电报,一圈人围着,一个炮弹突然掉进来砸在桌子中间,桌上还有发报机等各种机器,兄弟们都吓懵了,整整五分钟鸦雀无声,幸好?那是个哑弹!”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卢老说起来显得有些云淡风轻,但谁都知道,经历过近乎零距离的生死考验,总会刻骨铭心。

卢老说,那时候大概每天的炮火声太多,对于炮弹的声音和距离,他已经能非常准确地进行判断。如果声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弹是过了头顶的抛物线,并不会有什么危险;而如果炮声是“咳咳咳”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基本上能不能捡回命都是个未知数。可是这样的准确却让他对声音极为敏感,以至于从战场上回来的前一段时间,整个人完全处于浅眠状态,任何一点声响都能将他惊醒。

而战争的残酷之处还不止如此,当年部队都只能夜里行军,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设备也不能使用,连车辆的灯都要缠上纱布遮住,完全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在前行,很多战士就这样走进了敌人的雷区。而为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机会,每个士兵的衣服内衬里只标注了血型,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很多战死的士兵连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为热血的日子,或许给卢登科注入了连他都不曾察觉的坚毅,而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却成了之后维系他的杨梅事业最重要的纽带。

儿时的杨梅梦,终成了后来的创业理想

1982年,卢登科退伍了,转业回到家乡,凭借聪明才智,1990年当上了木洞村的村长。可是,如何在其位谋其事,从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却是卢登科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他总算想通了这当中的要领,原来,木洞村的传统优势——杨梅种植,早就被村民给舍弃了。

而事实上,木洞村的杨梅种植有数百年的历史,不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能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和胃止呕、美容养颜。而在清代,木洞杨梅便被誉为“敬奉皇帝之贡品”,颇受古代皇家贵族的喜爱。在卢登科看来,这些都是发展杨梅事业的有利条件。

卢老说,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只馋猫,常常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摘杨梅解馋,杨梅一直是他的最爱。与其让它养在深闺人未识,还不如真正将它的优势利用起来,说不定还能帮助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

于是,他联名村里书记向政府申请在木洞村营造千亩杨梅林,以杨梅产业为主桐油林为辅,实施间作短种等综合开发模式发展杨梅业。为解决资金问题,他除了向政府申请贷款100万元还自筹资金2万元。自此,木洞村的杨梅产业拉开序幕。

三年承诺,却是一辈子的坚守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卢科登干劲十足,但很多村民却并不热心,因为杨梅种下去要3年才能结出果实,而结出果实后,还要1-2年才能够有味道最好的杨梅出产。这4、5年的时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扛得住的。许多不可预知带来的恐惧打跑了许多人,好不容易说服了,但开山造林需要先烧山,这又让很多人打退堂鼓,到头来还怪在卢登科身上,让他赔钱。尽管各种被误解,卢登科还是毫不犹豫自己掏钱赔了,战争的经历告诉他,这都不算事,只要认准了是对的,砸锅卖铁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说着简单却很漫长。说服大家种植杨梅只是第一步,还要有好的种源。为此他一个人赶火车到浙江买回来新品种,又想办法引进乌梅的品种,好不容易种上了,村民却对杨梅不上心,很多人对幼苗的成长状况不闻不问,这让卢登科很是被动。“不被人理解总是孤独的”,而他孤单了整整三年。

为了让大家相信杨梅种植是真的有成效,这三年他经常都是早上六七点就到了杨梅林里,天快黑了才回来,修剪枝桠,查看果树,就这样三年如一日,把果林当家,把一株株杨梅苗当孩子一样照顾,终于让七万多亩木洞杨梅结出了累累的果实。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气,透亮甘甜的水质,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卢登科的辛勤耕耘,终于让木洞杨梅打出了名气,在杨梅还没成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大老远的跑来预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门口有人卖杨梅却无人光顾,村里面杨梅生意火爆异常。而那些之前对杨梅生长不闻不问的村民也主动找到了卢老,希望好好学习杨梅种植技术,种出饱满多汁,酸甜可口的杨梅。

竹篓送货到长沙,杨梅汁流了一地

杨梅迎来大丰收,以前冷清安静的村子,一夜间变得热闹起来。经常,人们还沉浸在甜美梦乡,就有人大老远开车来预订抢购了。卢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新的烦恼又来了。杨梅是水果当中少数没有“外皮”的,十分娇嫩,保存周期很短。“那时候,想着能让别人尽快吃上杨梅,大热天里他开着货车从怀化亲自送货去长沙,可是因为杨梅都用竹篓子包装,再加上高温烤着,半路上杨梅就不新鲜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后,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杨梅送给别人吃。”谈起往事,卢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边了,难道就让它这么溜走?卢登科舍不得让这些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杨梅被浪费。他通过查资料,找能人等方式给杨梅寻找包装设计,让多家包装设计公司参与设计投标,最终一家公司设计的包装脱颖而出,不但解决了保鲜的难题,设计效果也让人很满意。

除了在包装上下功夫,别的方面他也积极探索,就像当年当兵打仗一样,他总相信,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事情也只有去实践才会有结果。2001年他独自去到浙江,学习当地人保存水果的方法,回来后自掏腰包建了冷库,并在墙面上做了泡沫隔离层,让杨梅保存更久的时间,拥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鲜的靖州杨梅,我也希望每一颗杨梅都不被浪费,都能产生价值!”望着一车车平安运往外地的杨梅,他总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们的选择,他不干涉

现在的卢登科,是木洞杨梅繁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带领大家获得成功,自己也获得了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科技进步先进个人、怀化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

和杨梅打交道的日子里,卢登科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什么时候施肥怎么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没有人说不认识。每次农户来询问他关于如何种杨梅,他都会耐心的解答,并亲身示范。问及会不会让儿子跟自己一起种杨梅时,他笑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们愿意跟我学种杨梅,我当然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如果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也不会强求,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杨梅大王的担忧: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应该说,卢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杨梅”最为响亮的代名词。但对卢登科而言,他并不希望提到靖州杨梅,人们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杨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镇上的杨梅。因为,只要是靖州杨梅,便都是他心里的宝贝。

就好比距离木洞村不远的高山村,同样种植着杨梅,却远不如木洞杨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杨梅成熟了之后只能烂在地里,村民的收入情况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还是吊脚楼,只有极少数的人住上了砖瓦房。看到这样的情况,卢登科挺难受的,他也在想办法逐步帮助其他村镇上种植更为优质的杨梅,从今年开始联合电商开始网络预售,他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帮助靖州所有的杨梅种植户改善生活,从一村富到村村富,让人人都有成为“杨梅大王”的可能。

后记:

和卢登科的交流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你看得到他身上因军旅生活而养成的良好习惯,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实认真和坚毅果敢。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跟着他,在杨梅山里上上下下,他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修剪着杨梅的枝桠,查看每一株杨梅树的生长状况,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闲了就和我们聊一聊他的杨梅故事。看着杨梅从青色转为红润,再长成饱满多汁的乌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02961/321562743.html

更多阅读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农民工返乡如何进行农村创业?

可以因地自宜。找适合自己做的事情。农民工返乡创业最主要是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最好是能参加一些专业的培训。特色种植,养殖。 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必须要有好的创业项目。只有选准适合当地环境、条件,又稳妥可靠、风险小、

农民工返乡创业贷款 农民工创业别“赶时髦

  对各级政府而言,在帮助那些真正有能力创业的返乡农民工的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风险教育。千万不要为了政绩、为了赶时髦出风头而片面鼓动没有能力的返乡农民工去创业。  为了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把积极引

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 农民工返乡成创业精英

不当“包袱”当财富,“人财”回流哺故土。望城县以扶持新政鼓励有技术和资金双重实力的精英型返乡农民工积极创业,万名返乡者掀起一股创业浪潮。预计2009年,该县将新增个体户3000户、私营企业近百家。   从望城县丁字镇走出去的李健

农民工返乡创业总结 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五大困惑

 昔日孔雀东南飞,今朝凤凰来还巢。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市大量富余农村劳动力涌向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务工。如今,随着一些农民工腰包鼓了起来,返乡创业大军日益壮大。特别是去年受金融风暴影响,我市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截止2009年春节,全

声明:《农民工返乡创业案例 返乡农民做养殖创业案例》为网友空城愈孤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