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又名木公,男,1950年生于天津。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本科,师欧阳中石先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中国书法》杂志刊授部指导教师。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李松魏碑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李松魏碑书法欣赏李松魏碑书法图片1李松魏碑书法图片2李松魏碑书法图片3李松魏碑书法图片4
《郭安清造像题记》魏碑书写旨要
位于古阳洞窟顶的北魏《郭安清造像题记》,无纪年,高54厘米,宽31厘米,一百二十余字。其书风方峻古茂、厚重遒密,与《孙秋生造像题记》有近似处,字形方扁,颇具隶意,很多横画的收笔处微微向右上掠起,其角度、方圆与薄厚程度往往依据字势和空间的疏密进行变通与调整。字的上部较为宽博疏朗,重心压低,妙处尤在“不稳”。例如“三”字,整体扁阔敦实,三横的长度差距极小,但意态却各不相同。首横清爽利落,起笔含蓄圆润,而后且行且提,至末尾自然上收,清脆俏丽中透出强劲骨力。中间的横画稍呈仰势,中截浑厚沉实,于顿挫涩进中逐渐发力,篆籀气十足。末笔则古宕生拙,起笔铺毫发力,至中部突然抬笔形成提按,随后裹锋徐徐上扬,以圆笔收,尤见《张迁碑》之神髓。这样一来,三笔间紧密而不板滞,在不改变点画形态的前提下又绝无雷同之嫌,于方圆、轻重、曲直、俯仰的对比中,最大程度地凸显了笔法的丰富性与变通力。与此同时,字内空间的疏密关系也成为其率真随性的重要表现方式。在处理“龙”“张”“州”“杨”等字的相同点画时也一如此法,使整个字于同中求异,妙趣横生。
龙门造像题记多以方笔名世,峻拔方挺的线条能够展现出北魏雄强刚毅、豪放激越的民族精神,较南朝书迹更为奇崛奔放。想写出这种气势,首先要在结构和空间布白的营造上打破“均衡”的态势,以偏离“标准化”的手法造险绝气象,随后再借助其他点画巧妙化解。如此,其字态便犹如众生之表情,因形而动,由情生趣,正所谓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也。《郭安清造像题记》的一大成功之处即在于字形的外部轮廓较为方整,但内部构成跌宕跳跃,冷眼望去似有些突兀粗率,然细品之则如昆刀刻玉,拙中寓巧。许多的生拙处或许是由于刻工技艺的不精熟所致,刀石相交时所碰撞出的偶然效果更是无心所为。其实这种不确定性恰恰避免了程式化的产生。过于精熟的创作往往会沦为机械的重复,在这个过程中很难产生微妙的情感和非人工的趣味。这也正是董其昌倡导要“熟后求生”的原因。
艺术源于天成,发于心。汉代蔡邕言道:“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长期习书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固定模式,故而艺术探索和思考其实是对于自我的不断否定与突破,散怀及任情恣性的重要性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面对《郭安清造像题记》这样的艺术品,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正是如何在书写中更好地表现心性,将刻意转化为天成。没有这种创变意识,纵然退笔成冢也是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