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价,泪水是学费!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事迹,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那么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迹,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迹一
养殖土元和蟑螂年利润百万
报纸一卷,或者举起拖鞋一拍,这是我们对待“小强”的标准动作。在大多数人的眼中,蟑螂是害虫,人人喊打,但胶州胶西镇孝源店子村村民王卫祥却乐意为它们亲手制作一个温暖的“家”,还每天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在他眼中,这些蟑螂是“宝贝”。
如今,王卫祥通过饲养土元和蟑螂,做成干品直供制药厂,已经成为青岛、潍坊、大连一带的养殖名人,年利润过百万元。
偶然时机转行养殖业
“土鳖”别称地鳖虫、土元、地乌龟、蟅虫,是一种紧缺的中药材,常在温暖潮湿阴暗的环境下活动,而随着现代城市的改造及自然环境的改变,“土鳖”这一物种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我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能够从事蟑螂和土元饲养也是机缘巧合。”王卫祥告诉记者,因为家里比较穷,虽然成绩很好但没有参加高考就辍学了,过去几年间,他在工厂做过小工、在超市打过杂。
2009年,王卫祥跟妻子在北京做防水沥青建筑工作,到安徽亳州出差时看到当地的药材市场上土元干品供不应求,而且很多当地居民都因饲养土元而致富。“我对土元并不陌生,后来我就想着能不能自己也饲养土元。”王卫祥说,2010年,他们夫妻二人从北京辞职回到了老家。
但是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遭到了家人、亲戚的一致反对。
“养殖土元、蟑螂在咱这边属于新生事物,家人都说如果真的能赚钱,别人都去干了,还能轮到你吗?”王卫祥苦笑着说,当时说啥的都有。2010年,王卫祥拿着在北京打工攒下来的4万块钱开始了创业之路,并从亳州当地养殖户手中学习了养殖技术,购买了一批虫卵带回老家孵化。
创业总是有着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是第一次孵化土元种苗,可能温度太低,卵鞘全部死掉,四万块钱打了水漂。
王卫祥和妻子在家关着门抱头哭了好几天。“还好,妻子一直鼓励我坚持下去。”王卫祥说,不能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于是又从银行贷款4万元,重新进行培育,经过8个月的努力,这次他终于成功了。
随着规模越来越大,王卫祥直接跟制药厂签了订单直供制药厂,目前他自己土元养殖面积是2000多平方米,仅土元一项能给他带来60多万元的收入。除此之外,还有留下一部分母体土元产卵育种,每年种苗的销售收入也有二十多万元。
“今年土元的养殖面积已经达到三千平方米,产量在3万斤以上,毛利润将达到百万元。”王卫祥告诉记者,饲养土元关键要掌握食物的干湿度,土元是昼伏夜出的动物,最爱吃麸皮和蔬菜,如果食物水份太大的话,土元容易拉肚子,每天只要在傍晚的时候喂养一次即可,每平方米每天的喂养费用还不足三角钱。
王卫祥说,每平方米的饲养池能养殖出活体土元50多斤,晒干后能出10多斤干品,现在土元的收购价格一直很高,通货每公斤在50元左右,特货达到了60元,现在每年土元干品就可以收入七八十万元。土元饲养8个月就可以达到出货标准,还有留下一部分母体土元产卵育种,母土元产卵三个月后,相当于“高龄产妇”,立即淘汰晾晒成干品销售,每年种苗的销售收入也有三四十万元,加起来年收入达到百万元。
让“土鳖”住进“楼房”
记者来到青岛天尚土元养殖基地,刚推开饲养室的门,感到一股热气扑面而来。尽管室外非常寒冷,但饲养室内却暖融融的,在狭隘的养殖室过道上,两名工人正在筛选土鳖的变异品种。屋内被分割成四排,每排分六层,每层又被分割成一平米的单间,每层饲养池里的土鳖爬来爬去,养殖基地负责人王卫祥正在给饲养池添加饲料。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立体高密度养殖法,饲养室没有任何取暖设备,靠土鳖自身发热,室内恒温常年保持在30℃以左右。”王卫祥告诉记者,他采用的是立体高密度恒温养殖技术,是靠虫体自身发热保持室内温度,不受天气影响一年四季保持室内恒温,即省力又省工还节省了取暖费用。王卫祥利用这种饲养模式把室内的空间全部利用起来,不仅大大提高了土鳖的养殖密度,还靠着这种立体养殖技术,把土鳖的养殖周期从3年缩短到了8个月。
多种经营拉长链条
土元的收益挺可观,但王卫祥并不满足这种单一的养殖模式。“再赚钱的东西你也不能保证它没有价格跌入低谷的时候,咱得把它发展成一个致富链条,才有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为了拓展经营品种,王卫祥又把主意打到了蟑螂身上。在王卫祥的青岛天上土元养殖场里,封闭昏暗的养殖室内整齐地排列着数架夹板,夹板之间呈三角形,数千万只蟑螂就住在这样的百叶“蟑螂屋”里。
王卫祥所饲养的蟑螂品种是美洲大蠊,原产于南美洲,其提取物有广泛的药用价值。而且蟑螂的习性和土元差不多,也喜欢黑暗,只不过土元喜欢在土里,蟑螂喜欢趴在墙壁和石棉瓦做的层断上。王卫祥将两种虫子混养,使得饲养空间、饲料都得到了充分利用。
“无论是蟑螂还是土元,都属于昼伏夜出的物种,所以喂养时间要注意,必须要在下午六点之前喂完,如果太晚,很容易出现自相残杀的局面。”王卫祥强调,除了喂食时间外,喂食的食物也要注意一点,“如果只按照土元的口味喂食蔬菜的话,容易引起蟑螂腹泻,不利于其成长。”
“目前,合作社蟑螂饲养面积是600平方米。”王卫祥介绍说,蟑螂的价格要高一些,基本在每公斤90元以上。差不多一年能达到20万左右的利润。
无偿传授技术带领村民致富
在自己致富的同时,王卫祥还把技术无偿向周边村民传授,只要哪家有养殖土元的想法,随时可以上门讨教。
记者采访当天,正好遇到一位来自潍坊地区的村民来到王卫祥的养殖基地学习。这位村民一直在关注土元、蟑螂的养殖技术,但是苦于没有养殖经验,这次他来找王卫祥就是求教如何建造饲养池。得知这位村民的来意后,王卫祥接着就询问起对方家里的面积,并拿出笔来记录着详细的尺寸。
“这是一个效益很好的养殖行业。”王卫祥介绍说,通过养殖土元、蟑螂,王卫祥也成了当地的名人,周边不少村民都前来向他学习养殖技术。“不光咱青岛的,还有湖南长沙一带的农民来找我学技术。他们回去后也搞起了土元养殖,成功后再把土元、蟑螂卖给我。”
据了解,王卫祥饲养土元、蟑螂这五年来,发展青岛周边养殖户近200家。“现在制药加工厂对土元、蟑螂干品的需求量很大,供不应求一点也不夸张,下一步我打算在周边乡镇大力推广土元养殖,延长产业链进行深加工。因为土元养殖有很多优势,一是土元耐病性强,不像养猪和鸡类型的,容易得瘟疫;二是养殖成本低,一万元就可起步。”王卫祥介绍道。(岳柏宇)
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迹二
90后不要年薪百万要到田里种蔬菜
“这袋冰菜叶子有沙土,弄干净了再放进框。”5月14日下午4点,1983年出生的樊明名忙着向当天签了协议的成都20个家庭配送新鲜的“洋蔬菜”,全是从日本、韩国、以色列等国家引进的香蕉瓜、朝鲜蓟、冰菜等。“作为推广,每个家庭每年8000元左右,每周配送两次最新鲜蔬菜,每次5斤左右。”
2012年,眉山岷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成立,他成为园区第一个业主,成立彭山禾苗农业有限公司,流转了500亩土地种植蔬菜。3年过去了,按他的话讲,现在才开始“扭亏为盈”。而在2012年之前,他是深圳某通讯企业的副总经理,负责整个东南亚市场的销售,年薪超过100百万元。
年薪百万工作不干了,到田里种蔬菜?这位?“90后”是咋想的?
年薪百万不要为什么要种菜?
想起以前穿高档西服上班的日子,樊明名还是觉得那时安逸,之前负责手机主板设计,后来当了销售副总经理。“早上8点半开个会后,查看一下各地的销售行情,下午2点半就‘下班’,去和朋友喝咖啡交流一下讯息。”说这话时,他揉了揉发红的眼睛,头天晚上?3点半他才从峨眉半山七里坪的种植基地回来,早上7点又到成都小区推介自己的绿色“洋蔬菜”。
这么累,为什么要种?樊明民表示,在深圳的“朋友圈“很多人感叹现在的食品安全成问题,”还是不打农药或者少打农药的绿色蔬菜安全些!“”高档法式餐厅才有的朝鲜蓟可不可以买到家里做?“众多朋友的想法与中央鼓励农业发展的“刺激“,加之父亲在老家种了40多年蔬菜的经验,让他谋生了流转土地种蔬菜的想法。
但他的想法一开始遭到了父母、妻子和朋友的一致反对,“疯了哦?一年一百万不要,跑去当农民捏泥巴?“
但是,樊明民很坚定自己的想法。
“企业副总,以后大不了就是总经理,人生还是单调了些。“樊明民认为,人生就像一条固定长度的线段,如果经历丰富,就会向线段中上起下浮的曲线,这样曲线拉长后,整个线段也才会”变长“。
城里人下乡 能不能挣钱?
樊明民想让人生变“长“的理想刚开始被现实击得粉碎。
2012年---2013年,樊明民流转的500亩土地全部种的青椒、茄子、白菜、萝卜等普通蔬菜,结果遭遇了比如青椒1毛钱一斤的销售超低价。
一年多时间,土地流转费近50万,工人工资100多万,还有大棚钢架、种子、化肥等各种开支,他直接亏了200多万。相当于两三年的收入一下子化为了泡影。
“地还种不种?“”肯定要种。“虽然家人都很不理解,但是父母从重庆搬来眉山,从事服装外贸工作的妻子也带着刚出生的女儿从深圳回来帮他。
遭遇失败后,樊明民调整了思路,有着以前当IT老总经常出国的经历,他想起了在日本、韩国很受高端人士青睐的冰菜、朝鲜蓟等“洋蔬菜“。随即,他用几个月时间重新到这些国家考察,与瑞士先正达种子公司、美国圣尼斯种子公司寻求合作。种子公司在负责种子提供的同时,还提供技术指导,这为”门外汉“的他解决了后顾之忧。
以前种子论袋卖,一袋种子1000粒才10多元,“洋蔬菜“种子论粒卖,一粒1.5元—2元。成本增加不少,蔬菜销售价格也”水涨船高“。比如,樊明名透露,这一季5亩的冰菜采摘了2个多月,就已经收入16万,而且接下来还有3个月的采摘期。”朝鲜蓟的价格更是直逼200元一斤400元一公斤,都是广州、深圳的高档法式餐厅预订,我们空运过去的。“
“今年开始已经盈亏持平了,随着客户群的不断打开,下一步盈利不是问题。“虽然截至目前,已经投入了800万,但对于销售盈利,樊明名有足够的信心。
这从他在成都的家庭配送推广也可以看出来,5月14日一天时间,他和同事在一个小区做推介,签了20个家庭配送协议。“一次一个小区有20户,你想想成都有多少小区?“从今年开始推行家庭配送以来,他已经与成都300多个家庭签订了协议。“园区到成都,只有40分钟车程,这也是配送蔬菜很好的距离。“
同时,他也在园区附近农户收集土鸡蛋、菜籽油等特产供给自己的合作家庭。“我们现在的蔬菜很少打农药,完全符合绿色蔬菜的标准,还在七里坪流转了几百亩种植有机蔬菜。”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农村名人创业致富事迹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