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传统与变迁 试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

【论文关键词】文化 尊老文化 现代养老体系

【论文摘要】文化、价值观取向是决定一个国家社会保障模式的重要方面。探究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历史习俗,将有助于更好的解释该国的相关政策。养老制度背后有表现多样的尊老文化,作为社会行为,中国历史上的养老受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深刻影响并延续至今。

“文化”一词在中国出现比西方早。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狭义的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是纯粹精神创造的成果,如哲学、科学、文学、艺术、道德、风尚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是一种观念形态。广义的文化是人类一切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总和。本文将使用狭义文化的概念,着重对精神文化中与养老(尊老、养老、敬老)相关的文化(文中将其一概论为“尊老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影响等进行阐述。

一、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产生

人类社会还处于狩猎阶段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共同围捕野兽,力量是族群求得生存的关键因素,老人因力量不如青年人而不受重视。同时氏族部落为追随野兽群而发生大规模的迁徙,老人身体衰弱,行动迟缓,被视为累赘。由于生活条件艰苦,能生存下来是最重要的法则,基于上述原因,侮老倾向普遍存在。《史记》记载古代匈奴“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健壮,贱老弱”。

中国进入了农业社会后,老人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于狩猎时期有了很大的提高,农业收入较稳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尊老有了物质基础。相伴而来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认识到,衰老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尊老自尊。同时,受人类自然情感因素的影响,出于人类敬老扶弱的本性,人们表现出对老者生理功能减退、心理功能衰竭的深切同情,尊老观念的产生有了情感基础。加之农耕时代是依靠经验而生产的,老人历经生产生活,将生产知识、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集于一身,在教育只能依赖口耳相传的情况下,老人德高望重,成为了受人尊敬的对象。老人还是部族内部维系血缘关系的纽带,使整个族群部落团结凝聚。

二、中国传统尊老行为及其表现

从某一方面而言,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一部尊老史。尊老文化自从产生后,延续不断,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从统治阶级到人民大众,都体现了中国文化是孝文化的特征。人之行,莫大于孝。中国传统伦理观念中“孝”的观念的产生,当是随着传统家族制度的父家长专制的形成而确立的,时间可推溯到夏商周三代,随着个体家庭和私有制的产生,小农经济的出现,逐渐形成了一家之长在生活、生产上的权威。由子女尊敬、侍奉家长的义务观演化而成的“孝”的思想,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4]孝观念在行动中的体现,便是尊老行为。

(一)统治阶级的尊老行为及其表现

统治阶级在尊老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是因为统治阶级不但控制社会的经济、政治而且控制社会的舆论导向。其尊老的政策及措施有:

1、实施优抚政策。包括赐物(给予老者一定的义务、器具、食品等,表示关怀或优待)、免征税赋(有“八十者,一子不从政”等规定,“不从政”指免去赋役)、给侍(派专人服侍老人)、授衔(有“八十以上赐爵一级”的规定)等。

中国 传统与变迁 试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

2、给老人以特权。包括赐杖(以示尊敬年高老人)、科举优老(表现为科举不设年限和嘉奖年高考生)等。

3、推行“举孝廉”制度。对广为赞誉的孝子,由地方长官向上举荐,极大促进了尊老风气的盛行。

4、皇帝厉行尊老行为,以起到鲜明的示范作用。

5、在法律上对老人采取法律上的宽容,对辱老者施以苛刻的处罚。

6、树立孝子典型,倡导尊老的社会风尚。比如广泛宣传二十四孝子的故事,促进了尊老传统道德的发展。

(二)人民大众的尊老及表现

1、教育中的表现。最早的学校叫庠(养老之意)、序(按年龄排序之意)。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广为宣传“大同社会”的理想,说:“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们在宣扬思想,推进教育时所体现的养老尊老风尚,大都有据可查,不胜枚举。

2、节日中的表现。春节是最重要的综合性节日,在崇“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文化影响下,只要父母在,新年之前总会义无返顾的回家看望父母。清明节是祭祀祖先与已逝去的长辈的节日。阳节是敬老日,充满吉祥安宁、敬老祝寿的愿望。这些都体现了中华尊老文化精神。

3、饮食中的尊老表现。年长者居上席,尊卑有别。每餐有汤,以润老人,不至于因唾液减少而哽咽。饮食味重,以刺激老人食欲,不至于因年老味觉衰退而食之无味。甚至养猪养鸡,以保证老年人日常的肉食,满足其对蛋白质的更大的需求。

4、文学中尊老。文学是人生的反映。西方文化无视老年,其文学也极少反映人生的老年阶段,而中国的老年文学极其发达,并名为“老境文学”:抒发老人情感,反映其心理的文学。另外,文学中也有教诲晚辈尊老的作品,如班昭专书《女诫》七篇,对行孝者之一的广大女性提出了严格的行孝要求,劝戒诸女“不渐教诲,不闻妇礼”而“失容它门,取耻宗族”,希望她们能以母为范,以诫为则,善为人女、人妻、人媳、人母。

三、我国传统家庭尊老文化的变迁及影响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是社会经济状况的集中反映,受制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但作为意识形态,它具有相对独立性、继承性,并会反作用社会经济——或促进或延缓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养老模式也一样,尊老文化对其起着强化和弱化的作用。

(一)我国传统家庭尊老文化在传统社会系统中的历史地位

在我国传统社会中,家庭养老作为一种养老的文化模式,不是独立与整个社会系统之外的,其运行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运行是相互交融的。在我国表现为:第一,我国传统社会中养老是一种国家主导型家庭养老,具有国家性;第二,我国传统社会中养老即家庭养老具有深厚的社会根基,在社会中普遍认同并广为推行;第三,传统尊老文化与传统三大社会子系统呈现一种密切的整合关系。小农经济奠定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家庭养老也为小农经济提供必须的劳动者。所以说,传统尊老文化与这个社会系统的稳定和变化息息相关,其间的整合关系体现为互相作用、和谐统一。

(二)中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衰弱

基于自然情感的尊老,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走向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原始氏族公社解体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但不管是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都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之上,以“孝”为特征的尊老不仅被当作调节父子关系的规范,而且成了维护社会伦理关系的普遍行为准则和社会教化的基本内容,成为统治阶级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又导致了忠孝一体的出现。东汉明帝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出现了君、父、夫与臣、子、妇的地位不平等的现象,尊老一步步走向了片面化和绝对化,尊老变成了遵老,从而走向了衰弱。近代以来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都对尊老文化产生了重大冲击,尊老的思想丧失了很多。

改革开放的实施和市场经济的引入对尊老文化的冲击更是前所未有的。经济上,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家庭成员的经济有了很大的独立性,在生活开支日益增加的情况下,老人被视为负担。另外,由于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农村老人的技能经验差不多已过时,这必然会带来农村尊老文化的弱化。改革开放还带来人们对私人利益的突出重视,族规家法的影响相当微弱甚至不存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公民的个人价值给予一定的承认,使子女不再依附于父母,这动摇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进而老人失去家庭财产的支配权,也失去对子女的人身、就业、婚姻控制权,老人的家庭权威丧失。在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照顾的情况下,老人产生沉重的失落感和孤独感,导致家庭代际之间沟通的困难和冲突的增多。

(三)传统尊老文化对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现实影响

我国是农业大国,历经变迁的传统尊老文化对我国现代养老体系的现实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上。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农村社会经济结构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对传统养老模式“扬弃”,必然受传统尊老文化的影响。在传统社会里,传统尊老文化的核心——孝观念在传统社会里被绝对化、宗教化,强调父亲为子纲,“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这种经过数千年沉积的形成的传统尊老文化理念在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变迁而有所弱化,但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亡。孝道的实质是互助互惠、父慈子孝。现代孝的变革之一是孝道已不再是单一纬度的伦理关系,而是越来越多地加入了经济交换的内容。因此,在我国农村建立现代养老制度即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必须考虑我国具体的文化背景及其变迁。

第一,要批判继承其传统尊老文化中的合理成分。传统尊老文化是将个人养老行为纳入规范性养老行为之中,也就是说,个人养老行为受制于社会养老行为(指当时公认的养老行为规范)。这种因素可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它可以促进和保证儿女的养老行为。在社会舆论较强的约束力下,特别是在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农村,子女不赡养孝敬老人会受到他人的指责,背上不孝罪名,他们至少要尽儿女的义务。这在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有利于保障老年人生活安度晚年。另一方面,人们长期形成的老来有儿养的观念使人们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人认为参加社会养老是不光彩的,是儿女不孝,会给儿女丢脸,是家势衰弱的表现,即使子女不孝不敬生活不如意,也要顾全面子委屈自己,不求助其他供养方式养老。这样就可能导致扭曲性养老行为,比如生前不养、死后厚葬。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充分考虑这些文化心理,避免其消极影响。

第二,要深刻理解传统尊老文化的内涵,既要抓物质赡养,又要抓精神赡养。传统尊老文化特征之一是重视物质赡养,更重视精神赡养。虽然传统尊老文化强调的精神赡养有特定的含义,有时会脱离物质赡养而强调精神赡养。但对老年人老说,精神赡养却是不容忽视的。许多老人在物质上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吃饱穿暖就行,但精神空虚无寄托、孤独,需要精神慰藉。因此,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时,即要研究具体的养老保险问题,又要研究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问题。

第三,要充分发挥国家的主导作用,正确估计和利用国家的权利和威望,在国家政策等相关制度的正确引导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养老模式。如前所述,传统尊老文化的模式是国家性家庭养老。也就是说,国家的支持在家庭养老过程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无论在哪个历史阶段,一个有力的国家都能在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在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还不够发达时,国家不能以暂时条件不够成熟为由拒绝承担责任。在研究现代养老方案、建立现代养老模式时,要借鉴传统社会国家在家庭养老的文化形成中所起的作用。

第四,要正确认识养老问题,努力揭示养老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传统尊老文化与社会系统的整合关系体现为互为作用、和谐统一。也就是说,无论是作为一种关系还是一个过程,养老都不是一个单纯的受体,而同时还是一个授体。尊老文化在巩固整体,纯洁风气,准备社会运转等方面功不可没。因此,在建立现代尊老文化时,国家应把它放在整个社会系统背景中,使两者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生.社会保障的起源、发展和道路选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10.

[2]陈佛松.世界文化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9.

[3][5][7][11]淦家辉.中国尊老文化与农村养老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4]宫晓卫,孝经.人伦的至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8.

[6]汉英对照/徐超注释,安增才译.礼记[M].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9,10.

[8]张福清.中国传统训诲劝诫辑要女诫——妇女的枷锁[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6.

[9][13]姚远.养老: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J].人口研究,1996,6.

[10][14][15]姚远.中国家庭养老研究[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1.

[12]穆光宗.家庭养老制度的传统与变革:基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一项比较研究[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2,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05661/605002370.html

更多阅读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范围 国家赔偿法司法解释二

试论我国国家赔偿法范围笪皓文摘要:国家赔偿范围的界定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合法保障的一个关键因素,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国的国家赔偿范围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内容的空洞,范围的狭窄等多方面的问题,本文在

中国讲人道主义精神吗 论我国监狱制度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我国,监狱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前沿阵地,监狱作为我国的刑罚执行机关担负着惩罚和改造罪犯的重要使命。近年来,我国的监狱制度在不断改革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道主义监狱制度,并且体现在刑罚执行,狱政管理和劳动改

超市存货管理 试论我国现代连锁超市的存货管理

    摘 要: 文章针对目前我国超市规模的急剧扩张,分析了当前存货管理的现状与弊端,提出针对现代化超市的特点建立标准化、信息化的存货管理模式。         关键词: 存货管理,标准化,信息化        2003年,在美国有着

产品价值定位 试论我国经济现状和个人价值定位的关系

一个高三学生的幼稚思考        昨天在书店看了几本书,关于我国经济的现状,我想了很多、、、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逐渐过上安乐祥和的生活。但是,在富有的人开名车如豪宅的同时,多少人在寒冷的冬

声明:《中国 传统与变迁 试论我国传统尊老文化的表现变迁及影响》为网友爷单身却潇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