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恋人大学毕业后结伴到穷山僻壤支教三个月,男的“待不下去,想家想爸想妈”中途退缩了回家了,女的被山里的孩子山里的人感动,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留在山里任教。一向都对这种主旋律的片子不感冒,如果不是考虑到下载了那么长的时间真的熬不到看结尾。
编剧很弱智,为了凸显城乡的差距无所不用其极,让幼齿的大学生为了解馋偷鸡蛋杀鸡--那鸡据说是要用来换学生的作业本的,相当怪异。明知道一个母鸡对学生来说如此重要还为了解馋而扑杀它,已经不是素质而是智商问题了。 女主角的责任心也超强到离谱,把自己当作救世主了,号称研究了多年的先进教育方法,到岗位马上板起脸骂人要死要活的非要任教语文数学,其他的科目就不能让她施展先进的教育方法?影片也没有用镜头来体现她比农村教师的教育方法先进在哪里,除了普通话标准一点。
一个年满十八的女学生问女主角:“像我这种姑娘,能在城里生活吗,除了读大学外?”“可以呀,在酒店做服务员之类,不过很辛苦。”女主角鼓励她外出,因为她满十八岁了,是成年人,有权利选择自己要走的路。女学生最后还是给破罗和女主角找到并且付三千块违约金拉回山村里生活,理由很可笑--因为城市太危险了,因为破罗的妹妹是先从服务员做到色情行业的从业员,最后躲避警察跳楼身亡的。其他诸如爬山穿裙子,小根子在拍照时搬来椅子放上菊花缅怀破罗等硬伤不说了。
种种情节说明人的智商其实是没有下限的,电影从业员也不例外。如果是买票进场的不要因为导演是80后而原谅他。
电影天那边影评2其实说实话,电影的前面部分让我有点反感。但还是看完了,而且被结尾打动了。打动我的,并不是一群孩子排在路上哭着送城里老师的情景,也不是老师为了追男朋友在回村路上昏倒在路上的一幕,而是最后村长找到许老师,说罗老师去世那一刻。虽然心里已经有了一些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地被打动了。也许是这个演员的表演太真实,不管怎样,我也要给这部电影打五分。
看到片尾,出来一行字,献给所有奋战在一线的教师和大学生志愿者们。谢谢导演,拍摄了这样一部真诚的电影。也谢谢这句话,虽然我现在已不是一名志愿者,但我曾经在云南的一个乡村中学支教一年。我想,也许我的支教岁月可能并不是很长,但这段时间也足够让我明白很多事情。
因此对于这部电影,作为一个曾经的志愿者。还有一些话不吐不快。
其一,提起乡村支教,大家可能总会想起烛光里读书的孩子,背着弟弟妹妹上学的孩子,趟着河水过河的孩子。志愿者们来到这里,来到山区,看到了贫困的孩子,贫困的村民,贫困的当地教师,他们是怎么想的?孩子的脸上还有泥巴,当地的老师们说着方言,用着很落后的教学方式,他们自身素质可能也并不高,让人想到一个“土”字。这也是“天那边”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衣着光鲜的,来自大城市,带着数码相机摄像机,带着笔记本电脑的志愿者们就这样来到这里,往往,他们的第一反应,是有点炫耀。我知道这并不是恶意的,但是区域之间的差距,很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也拉开差距。现实生活中,有多少志愿者能够敞开自己的胸膛,去真正接受当地的孩子和村民们?他们是不是脸上还有一些不易显露的优越感?许多时候,志愿者和当地人之间,也许并不是平等的。
其二,提到支教,大家总可能想到崇高二字。志愿者来到山区,在一开始,有的人脸上就似乎有了崇高二字。因此来到这里本身就是崇高的。但为什么崇高?志愿者能够为当地做一些什么事情呢?他的贡献,是不是要比当地一名普通老师要多?很多时候光环会掩盖住事实的真相。电影和电视里总是一些正面的典范,实际上也确实有大量的志愿者,给当地孩子打开了一扇心灵的窗户,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个支教志愿者都是真正的崇高,如果他们是崇高的,也请你们去尊敬和关注那些像“破罗”那样长年累月一直默默无闻辛勤付出的当地普通教师,因为他们同样地崇高。
其三。志愿者来到山区,有一些问题可能是许多人没想到的。他们可能给当地增添了新的负担,但自己毫不知情。他们的学历很高,能力很强,但不一定教学很好,付出很多。他们期望很高,但也许回报不多。也有的人并不是为了做志愿者而做志愿者的,他们并不太单纯。当然,电影是很少会刻意去描述这些问题的。当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成为志愿者,这些问题似乎逐渐浮上了水面。举一些不太让人愉快的例子,有的志愿者回到大城市,开始哭诉自己的生活环境有多艰苦,吃的有多差,当地人有多贫穷,小孩有多笨。似乎越是丑化当地人,越是衬托出自己的奉献精神。其实不是这样的。你来到山区,当地人用最好的东西招待你,用最真诚的心和你交流,而且一如既往,他们始终尊敬你,无所保留。而你转头过去,向别人宣扬的却是他们的丑陋。
最后。对于很多志愿者来说,他们默默在支教地服务了一年,两年,三年(在“天那边”里,蜻蜓点水的三个月算真正的支教吗,也许吧)。带着一颗疲惫的心就回到了城市。他们付出了,但是也许很多人并不知道。真正大红大紫的是那些会宣传的人,说自己做了些什么什么事情,哪怕你没有做那么好,哪怕你并没有去做,哪怕别人做过而且比你做得更好,但在一般人耳朵里听来,这似乎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对于这种人和事,我觉得少一点炒作,多一些真实和踏实更好。支教,本身就不是一种业绩或一段工作,而是一种生活。
在云南的那一年,也许是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是痛苦的,也是欣喜的。是墙边埋满深草的瓦房,是树下翻着肚皮的土狗,是斑驳的黑板,是吱吱嘎嘎的条凳,是操场上的喧闹,是夜晚的声声虫鸣,是星光璀璨的夜空,是远方天际浮动的光影。它绝对的美丽,就像带着孩子们在蓝天白云下奔跑,远处山峦高耸入云,阳光鲜艳得让你想哭。天那边,那些曾经的岁月,年轻的我还在那里。
电影天那边影评3若不是中录华纳发行了这部影片,《天那边》可能会在短暂且小范围的公映后,永远的被尘封,然而,相对比那些国外频繁拿奖的独立影片,《天那边》更让我喜欢。
一个进山支教的志愿者,一群朴素的孩子,一个淳朴的老师……一些几乎可以在这类电影中所找到的元素,我们都可以在《天那边》这部电影中看到。电影海报上那种略显深沉的色调几乎让人一开始就卯足了劲准备流泪,然而导演的手法却让我出乎意料。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没有任何刻意让观众感动的镜头,反而用“非常规”的手法让影片笼罩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之内。至少,影片中“江可可”这个角色离开山区之前的桥段,都充满了诙谐的元素这个为表现城乡文化之间的隔阂所塑造的角色,是影片中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角色之一。也是这个角色的存在,使影片的前半部分没有那种刻意塑造的矛盾。演员刘科如果不是戏份的原因,绝对是影片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角色。
在“江可可”这个角色离开之后,影片的风格便由最初的诙谐转为了温情,然而或许可能之前诙谐的风格过于浓烈,突然的风格转变还一时让人难以接受。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影片前面常用的一些短镜头、快速移动镜头,到了这里也逐渐变为了以静止镜头和慢镜头为主。导演韩延明显开始调整观众的情绪,为后面的感动做好铺垫。然而可能由于片长的原因,这一部分的片长过短,留给许老师和小孩子之间酝酿感情的空间不够多,这使得后来突然而来的感动让人略显突兀。年轻的导演,在某些时候,还是缺乏一些较为沉稳的手段。因此,如果说《天那边》有什么地方让我不是很满意,就是诙谐的桥段稍微多了点,这部电影不是太矫情,而是不够矫情。适当的矫情可以使感动的效果加倍,影片最后几分钟虽然让我有想哭的冲动,却总感觉缺少一点感情酝酿。
不过对于一部以80后为主创的影片,《天那边》已经让我感到满意,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找不到那种刻意的特立独行和伪大师学院风格。作为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天那边》没有国内那些独立制片影片的沉闷。在这90分钟的片长里,你看不到第六代导演们所苛求的角度、长镜头、以及诸多意识流之类的东西,也找不到任何那些削尖了脑袋要往国外电影节上钻的那些导演所注重的“先锋”之类的元素。从影片中,读到的更多的是朴素。除了那纯天然的山区美景之外,演员吴军所扮演的罗老师也是浑身上下一股山里人的淳朴和憨厚,那群似乎怎么也洗不干净的孩子在最后的眼泪也没有让人感到那种刻意的做作,女主角赵冉的表现也让我难忘,她的表演虽然略显青涩,却让我有种看到《十七岁的单车》中的高圆圆时的感觉,这个女孩子的表现可以上大荧幕,希望她不会过多的在电视剧中消磨自己的才华。
《天那边》,是一部可以让你开心的电影,同时,也是一部可以让你感动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