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是地球与地图单元,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下面就由小编整理的一篇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7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重要知识点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个球体。
②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最大周长4万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
2.纬线和经线
①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纬线是不等长的,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②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经线是等长的。
3.纬度和经度
①纬度的变化规律:由赤道(0°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增。最大的纬度是90度,在南极、北极。
②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表示。
③以赤道为界,将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经度的变化规律:由本初子午线(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线以东的经度叫东经,用“E”表示;本初子午线以西的经度叫西经,用“W”表示。
⑥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20°W、160°E组成的经线圈。
20°W以西到160°E属于西半球(大于20°W或大于160°E)
20°W以东到160°E属于东半球(小于20°W或小于160°E)
4.地球的运动
① 地球运动 绕什么转 方向 周期 产生的自然现象
自转 地轴 自西向东 约24小时 昼夜交替
公转 太阳 自西向东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与南半球的季节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北寒带(66.5°N--90°N)、北温带(23.5°N--66.5°N)、热带(23.5°N--23.5°S)、南温带(23.5°S--66.5°S)、南寒带(66.5°S--90°S)
寒带:有极昼极夜现象 热带:有阳光直射现象
温带:既无阳光直射现象,又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④低纬:0°--30°;中纬:30°--60°;高纬:60°--90°
⑤自西向东拨动地球仪,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逆时针方向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仪按顺时针方向转。
5、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又围绕着太阳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也是自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年。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轴总是保持着66.50的夹角。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五带的划分热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之中有阳光直射现象,地面获得的太阳光热最多,气候终年炎热。回归线是热带和温带的分界线。 南寒带在北极圈以北和南磁极圈以南的地区,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极圈是南寒带和温带的分界线。温带在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南回归线和南磁极圈之间的地区,一年中没有极夜和极昼的现象,地面得到的太阳光热比热带少,比南寒带多,气候上的四季变化比力明显。
7、地图三要素比例尺、图例与注记。在地图上所画地区的范围越小,要表示的内容越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越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越小。在地图上,一般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八、地面高度的计较方法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铅直距离,叫做海拔。某个地点高出另外一地点的铅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
9、等高线把海有意抬高度不异的各点连接成线,就是等高线。每条等高线都有相应的海拔数值。坡陡的地方,等高线密集;坡缓的地方,等高线稀疏。
10、世界海陆的分布地球上海洋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占了71,而陆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仅占29。大陆和它相近的岛屿合起来叫做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有欧罗巴洲、北美洲。大部分 人们习习惯把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和大高加索山脉一线作为欧罗巴洲和亚洲大陆的分界线。亚洲和非洲以苏伊士运河作为分界线。北美洲和南美洲在西半球,全称为美洲。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南磁极洲主要位于南磁极圈内,四周被大洋环绕。
11、陆地地形人们把地形分为山地、平原、高原、盆和丘陵五种基本类型。 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峦起伏,坡度陡峻,有的山地呈条带状分布。其中最突出的是两条由若干条高大山脉组合而成的巨大山系:一条是横穿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另外一条是纵贯南北美洲的科迪勒拉山系,由落基山,安第斯山等山脉组成。 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常用"一望无际"来形容平原的坦荡。世界上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 欧罗巴洲和非洲的地形比力简略,分别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亚洲的地形则比力复杂,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山地平面或物体表面的大广,平原分布在大陆周围地区。
12、促推地形变化的气力地球内部所产生的效用称为内力效用,如地壳运动、火山、地震等,都是地球内力效用的表现形式。世界上火山和地震,大多分布在地壳活动比力活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沿岸的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脉地带。来自地球外部的力叫做外力效用,如流水、风、海浪和冰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