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又到了,在电商的营销刺激下,许多网友摩拳擦掌疯狂购物,结果囤积了很多根本用不着的东西。购物成瘾只是上瘾一族的一种。
在平时生活中留意一下不难发现,有这样一些人:爱看书的人不断收集资料,远超过他一生的阅读量;喜欢吃零食的人不停地吃零食,明明知道对身体没有好处;爱看电视的人在夜里迟迟不愿离开电视机,可能并没有真正想看的节目;迷恋网游和社交网站的人,其实未必真的喜欢那些“练级”和“偷菜”的重复操作。
这些人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呢?是什么对人体具有如此强大的控制能力?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种对人体的情感和行为都有着巨大影响的神经递质——多巴胺。
多巴胺是人体的奖励中心
多巴胺是由大脑前额皮质分泌的一种化学物质,也许它的名字你并不熟悉,对它的分子式更加陌生,但你对它的感觉必然是非常熟悉。它能给人带来渴望、兴奋和期待这类美好的感受。所谓爱情,也正是由脑内大量多巴胺分泌而产生的感觉。
当大脑预见到某种行为会带来利益的时候,它就会分泌多巴胺,让人体感到渴望和期待。一旦人体产生这种感受,就会去积极地执行这种行动。在长期的进化中,大脑通过这种方式来控制整个机体去争取利益,在自然界残酷的生存环境中竞争获胜。
大脑非常理性,它相信即使暂时出现行为的结果不令人满意,但是若能持续遵照长期进化所获得的见解行事,终究会获得利益。这一套机制非常成功,至少在人类步入现代文明世界以前是这样的。
在原始社会,营养丰富的食物是非常罕见的,一旦得到就应当尽量多吃,这显然是非常有益的策略。因为下次再获得食物的时间难以预料,如果仅仅因为感到饱了就停止进食,就太不明智了。
除此之外,物资、书籍和信息,在人类进化历史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是非常短缺的。所以即使暂时用不到,一旦得到就先收集起来,一般来说都会是明智的决定。
被多巴胺激励的行为会在将来得到奖励,人体对此坚定地信奉并根据情况全力执行。这就是多巴胺的作用——对奖励的承诺,所以多巴胺也被称为人体的奖励中心。不过,多巴胺的能力还远不止于此。
多巴胺可被重新编码
由于大脑前额皮质具有高度智能,它可以在生活过程中学习到新的事物,认识和了解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新事物,记住它们可能带来的奖励,并对多巴胺的分泌机制重新编码,能够获得这些事物的行为就会得到多巴胺的激励。
我们注意到,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学习起来往往更有动力,学习过程对他们来说也更加愉快而少有压力。这是因为大脑注意到取得好成绩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这种表扬会令自己感觉良好。于是大脑认为这是一种获得奖励的机会,它可以把“努力学习”与“多巴胺的分泌”联系起来,让人在学习过程中真心地感到兴奋而有乐趣。
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来说,这种联系可以自发形成。其实每个人都可以自觉地做这件事,那就是所谓“培养学习兴趣”。而其中的机制就是找到把“学习过程”与“多巴胺的分泌”联系起来的方法。
“多巴胺依赖”搅乱生活
毫不夸张地说,人生的大量行为都受多巴胺的指挥,都是为了获得更多更持久的多巴胺的刺激而做出的。在小说《呼啸山庄》中描述的反派希斯克利夫最后的情形,实际也是为了满足多巴胺的持续刺激而无暇吃饭,把自己活活饿死的。
多巴胺作为大脑的一种分泌物质,本是为了人类的利益服务,增加人类在生存竞争中的优势。不过,现代人类生活在一个与以往大不相同的世界,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与人类大脑长期进化时所处的环境有着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导致很多对于原始人的生存非常有效的生理设计,放在复杂的现代社会却不能给我们继续带来利益,反而带来危害。
在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后,人类在百万年的进化史中第一次面临着营养、物资、信息过剩的问题。大脑的原始经验大都难以直接应用到这个社会。身处现代社会的人类如果还是简单地依赖原始多巴胺的指挥来行动,就会造成类似贪食、购物狂、信息强迫症等这样的行为偏差。
除了物资等的极大丰富之外,现代社会的快速变化也并非我们的大脑所熟悉的环境。即使是大脑那种自发地把行为奖励和多巴胺关联的重新编码能力,也难以直接帮助我们在复杂而多变的现代社会中找到正确的方向。
所有这些新的情况,都对现代人类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见利思义”促心智成熟
如果能够面对复杂现代社会的考验,我们就可以发展出判断力、意志力等新的技能,由此让我们的心智成熟起来,帮助我们在更加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立足。
心智成熟的人,应当能够做到孔子所说的“成人”的基本标准——见利思义。其中的“利”就是多巴胺对我们的激励方向,而所谓“义”就是去思考它背后的联系。
首先,我们应当在感到多巴胺对我们施加影响的同时,了解其背后形成的原因,了解那种渴望、兴奋、期待的背后究竟是什么,用智慧去分析那些原因是否真的值得我们那么兴奋地去努力争取。
其次,我们还可以学会主动利用多巴胺的这种可重新编码的激励性质,来帮助我们修正自身的不良爱好,培养好习惯。多巴胺能为我们带来渴望、兴奋和期待这类美好的感受,但也不能任其驱使,让自己沦为购物狂、收藏癖、吃货、电视迷或网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