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后门是指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谋求达到某种个人目的。你们知道走后门的歇后语有什么吗?接下来就请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走后门的相关歇后语
耗子倒洞——走后门
走后门的词语解析
【拼 音】zǒu hòu mén
【解 释】比喻通过托情或利用职权等不正当的途径谋取通融或利益。
【诗例】阿袁(即陈忠远)《北兵马司新授课点即事》(二首之二)诗:"人知天上云,风日每推尊。自觉导先路,何曾走后门!?"
【文例】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违反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肥私。"
【事 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四卷第54章:"~就~!为了给少平办成这事,她甚至故意让'关口'上的人知道她是谁的女儿!"
【近义词】走捷径
【歇后语】耗子倒洞
【用 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典故由来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起用蔡京为相,蔡京开始严酷迫害元佑党人。所谓元佑党人是指宋哲宗元佑年间反对变法的旧党,以司马光为首,包括苏轼、苏辙、黄庭坚等人。蔡京拟出了一个120人的庞大名单,称作奸党,宋徽宗亲自书写姓名,刻于石上,竖于端礼门外,史称"元佑党人碑"。凡是元佑党人的子孙,一律不许留在京师,不许参加科考,而且碑上列名的人一律"永不录用",而且一概不许出现和提到"元佑"的字眼。
洪迈《夷坚志》记载了一则《优伶箴戏》的故事。有一次宋徽宗和蔡京等大臣看戏,一个伶人扮作宰相,坐着宣扬朝政之美。一个僧人请求他签署准许游方的文件,宰相一看僧人的戒牒,是元佑三年颁发的,立刻收缴毁掉,还让僧人还俗。一个道士的度碟也丢了,宰相一问也是元佑年间颁发的度碟,立刻剥掉道士的道服,让他做平头百姓。一个士人是元佑五年获得荐举的,按照对元佑党人的政策,应该免掉荐举,负责管理官员的礼部不予录用,把他赶走了。过了一会儿,宰相家主管私家财库的官员附在宰相的耳边小声说:"今天在国库,申请相公您的料钱一千贯,没想到拨下来的全部都是元佑年间所铸的钱,我来向您请示这些钱咱们到底要不要?"宰相低头想了半天,悄悄对官员说:"从后门搬入去。"旁边的伶人举起手中所持的棍棒,照着宰相的脊背就打,一边打一边骂道:"你做到宰相,原来也只要钱!"
另见酒徒新书《家园》描述:大隋朝承袭汉制,官府衙门都是坐北朝南。如果职位高到可携带家眷上任,官员的妻儿老小通常都安置在衙门后宅。平素公务往来,客人走得全是前门,只有私交甚好的朋友或者自家晚辈才走后门入内。几百年后,贪佞之风大行,"走后门"一词也由此而来。
还有一个说法,"走后门"原为褒义,典故与包公有关。传说包公上任开封府尹后,很久没有百姓来告状。后来,他偶然发现其原因:官府大门守卫森严,守门官吏还要索要贿赂才让人进门,这就是所谓"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包公处罚了守门官吏,并决定打开后门,让百姓随意出入告状。由此衍生了"方便之门"和"走后门"两个说法,但"走后门"的意义后来发生了重大变更,不再是原来的好事了。
以上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歇后语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