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关于名人励志的小故事都是很多小伙伴感兴趣的,那么关于名人励志的小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名人励志的小故事:从摘帽和脱鞋做起
2012年10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老总马云从英国赶回当年就读的杭州市长寿桥小学,庆祝建校50周年。刚接到邀请时,马云不知道准备什么礼物。一天,他早上起来,无意间在镜子里看到头上的一道伤疤,记起了贪玩年代的微末小事:他和同学打架,头上流了很多血,是孙老师送他去了医院。路上,批评完后,孙老师还夸他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那时候,没有麻醉药,他忍受锥心的疼痛,匆匆缝了3针,就此留下伤疤。当时在学校里打架是坏孩子的表现,而孙老师一句“好孩子”,既保护了他的自尊心,又给了他当好孩子的自信心。
平庸与卓越是同一钱币的两面,假如当时孙老师说他是“坏孩子”,或许,“阿里巴巴集团老总”便被“扼杀在摇篮里”。后来,经过一路打拼,成功掌舵阿里巴巴的马云经常说,优秀的老师不只是教我们知识,而且还发现我们身上的特质、潜力,种下未来的种子。回想往日,马云知道该准备什么礼物了。当天,他剃了一个光头,还有什么比光头谢师更好的礼物呢。
当马云见到当年的班主任孙老师时,他像小学时打报告一样,摘下帽子,毕恭毕敬地俯下身去。“看,我最近剃了个光头……”后来,孙老师回忆起这个场景还感动不已,他忍不住感叹道:“做人做到这个份上,不成功都很难。”
50多年前,苏联宇航局要挑选一名宇航员去完成首次太空遨游,加加林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选中条件最好的一个,他参选的时候只是一位替补队员,根本没想到自己会被选中。一直到他登上飞船进入太空遨游了108分钟,成为世界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后,总设计师罗廖夫才揭开了他入选的谜底。
原来,在确定人选的前一个星期,主设计师罗廖夫发现,在进入飞船前,只有加加林一个人脱下了皮鞋,穿着袜子进入座舱。这一举动一下子赢得了罗廖夫的好感。罗廖夫说,他感到这位青年如此懂得规矩,又如此珍爱他为之倾注心血的飞船,便更偏爱加加林。
一次摘帽,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更彰显了马云不忘恩师教诲之情,让人敬佩;脱掉皮鞋,显示的是一种严谨与敬业精神,给了加加林一个闻名于世界的机会。当我们一味地埋怨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时,是不是应该自省一下,自己有没有从摘帽和脱鞋做起呢?
关于名人励志的小故事:时间即生命
作者:梁实秋
最令人怵目惊心的一件事,是看着钟表上的秒针一下一下地移动,每移动一下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已经缩短了一部分。再看看墙上挂着的可以一张张撕下的日历,每天撕下一张就表示我们的寿命又缩短了一天。因为时间即生命。没有人不爱惜他的生命,但很少人珍视他的时间。如果想在有生之年做一点什么事,学一点什么学问,充实自己,帮助别人,使生命有意义,不虚此生,那么就不可浪费光阴。这道理人人都懂,可是很少人真能积极不懈的善于利用他的时间。
我自己就是浪费了很多时间的一个人。我不打麻将,我不经常听戏看电影,几年中难得一次,我不长时间看电视,通常只看半个小时,我也不串门子闲聊天。有人问我:“那么你这一生中有多少个两年半呢?”我痛自反省,我发现,除了职务上的必须及人情上不能免的活动之外,我的时间大部分都浪费了。我应该集中精力,读我所未读过的书,我应该利用所有时间,写我所要写的东西,但是我没能这样做。我的好多的时间都糊里糊涂地混过去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例如我翻译莎士比亚,本来计划于课余之暇每年翻译两部,二十年即可完成,但是我用了三十年,主要的原因是懒。翻译之所以完成,主要是因为活得相当长久,十分惊险。翻译完成之后,虽然仍有工作计划,但体力渐衰,有力不从心之感。假使年轻的时候鞭策自己,如今当有较好或较多的表现。然而悔之晚矣。
作为一个中国人,经书不可不读。我年过三十才知道读书自修的重要。我批阅,我圈点,但是恒心不足,时作时辍。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如今年过八十,还没有接触过《易经》,说来惭愧。史书也很重要。我出国留学的时候,父亲买了一套同文石印的前四史,塞满了我的行箧的一半空间,我在外国混了几年之后又把前四史原封带回来了。直到四十年后才鼓起勇气读了“通鉴”一遍。现在我要读的书太多,深感时间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健康的身体是基本条件。我在学校读书的时候,有所谓“强迫运动”,我踢破过几双球鞋,打断过几只球拍。因此侥幸维持下来最低限度的体力。老来打过几年太极拳,目前则以散步活动筋骨而已。寄语年轻朋友,千万要持之以恒地从事运动,这不是嬉戏,不是浪费时间。健康的身体是做人做事的真正的本钱。
关于名人励志的小故事:李光耀的眼泪
作者:杨亚雄
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性格刚毅,却也有伤心流泪的时候。
1959年6月3日,新加坡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成为自治邦。此后不久,36岁的首任总理李光耀,致力于让新加坡加入马来西亚联邦。因与其他政党和民族在政治、经济等诸方面的矛盾愈演愈烈,1965年8月9日,合并不过两年的新加坡,遭到马来西亚联邦政府的驱逐。
最初,李光耀不认为独立自主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好事。他始终觉得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各族人民,在地理、经济以及血缘上密不可分,理应携手走上富强。所以,被无情抛弃的时候,他号召国民务必面对现实,保持冷静,自己却在电视里几度哽咽,不停地用手帕拭去不听话的泪水,最后,不得不睁开红肿的双眼,问演播室工作人员:“能不能暂时停止拍摄?”
稍平静之后,李光耀毫不掩饰内心地说:“二十年前立志当律师,只为谋得成就感和优厚生活,做梦也没想到学成二十年后,竟然必须为200万人的命运负起责任。”
当时,新加坡人口中75%是华人,周围的三万多个岛屿上,却居住着一亿多穆斯林。相比之下,华族显得多么微不足道。更为关键的是,除了主权纠纷、住房紧张、土地与天然资源极度短缺外,李光耀还必须面对高达12%的失业率。如何在重重包围中求得生存呢?
擦干眼泪之后,李光耀表现出一种迎难而上、知难而进的刚毅和果断。他下令出版政府宪报号外,刊登分家宣言,要求马来西亚总理在其声明上签名和会见外国使节进行通告,并呼吁各国政府承认一个全新的新加坡。理由很简单,既然分开另过,就不可藕断丝连,以后要各自过好自己的日子。在他的鼎力推动下,1965年9月21日,新加坡作为一个独立国家,成为联合国大家庭的一员。
随后,李光耀公开发表施政宣言:“作为总理,不是为了随着别人的音乐起舞,更不是讨好和听命他人,我要对几百万人的生活负责,只有这样,新加坡才能活下来,而且活的像个样子!”
于是,李光耀结合国情,博采众长,自力更生,铁腕执政,不徇私情,使这个弹丸之地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1990年他卸任总理时,新加坡年人均收入由刚独立时的440美元,逐渐增加到1.23万美元。
在李光耀眼里,家庭的稳定是事业成功的基石。在英国剑桥留学时,他认识了年长他两岁的柯玉芝,两人结婚后相濡以沫63年。柯玉芝成为当之无愧的贤内助。2003年夏天,柯玉芝不幸罹患脑溢血,李光耀潜心照顾夫人,大部分时间都守在她的病榻前。
后来,柯玉芝再患中风,卧床不起,并失去语言能力。那两年,李光耀天天都会向她介绍国家大事,回忆以前两人共同生活中美好的点点滴滴。他认为:“我每天和她说话,经常朗读她喜欢的诗歌,还告诉她当天我做了些什么,我相信她肯定能听得懂。为此,她一定会为了我而保持清醒。”
2010年10月6日,87岁的李光耀参加夫人的葬礼,白发苍苍的开国总理,左手拿着一支深红色的玫瑰,缓缓走近夫人遗体,将右手手指放在自己唇上,然后再轻轻抚摸着已亡人的面颊,以示亲吻和惜别。
致悼词时,李光耀声音颤抖:“没有她,我会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人,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她度过了充满温暖和有意义的一生,我应该为她89年的生命感到慰藉。但是,今天在这个永别的时刻,用任何言辞也无法形容我内心的巨大悲痛。”话音未落,已是老泪纵横。
无情未必真豪杰,伟人也有落泪时,却丝毫无损其形象,反而显得更加真实、伟大和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