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竹荪含有丰富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无机盐等,具有滋补强壮、益气补脑、宁神健体的功效。
2、竹荪的有效成分可补充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提高机体的免疫抗病能力。
3、竹荪能够保护肝脏,减少腹壁脂肪的积存,有俗称“刮油”的作用,从而产生降血压、降血脂和减肥的效果。
4、现代医学研究证明,竹荪中含有能抑制肿瘤的成分。云南苗族人患癌症的几率较低,恐怕与他们经常用竹荪与糯米一同泡水食用有关。
5、竹荪中的均匀多糖和非均匀多糖都含量丰富,如膳食纤维素、D-半乳糖、D-甘露醇、木糖、葡萄糖等。竹荪多糖具有明显的机体调节功能和防病作用,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竹荪营养丰富,香味浓郁,滋味鲜美,质嫩爽滑,烧、炒、焖、扒、烩均不失其松脆鲜香口感。在清代一度作为贡品,相传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亲信遍访天下,动用官兵三千人,费时九个月,好不容易觅得“僧竺蕈”若干。1972年,美国秘使基辛格访华,周恩来总理以“竹荪芙蓉汤”相款待,竹荪之名从此而驰名中外,跃居为“中国美食文化的顶锋”。
竹荪性凉,味甘,微苦,自古入药,历代医药典籍中多有记述。《中国药典》记载,竹荪具有补肾壮阳、益胃清肠、抗老防衰、消炎止痛、减肥等多种功能。现代科学对竹荪的营养保健功效有着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验证明,竹荪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天然保健食品,其菌体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所含氨基酸多达21种,比任何一种食用菌都在高,同时还有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木糖等异多糖成分。
食用竹荪可以降低人体内胆固醇的含量,减少腹壁脂肪的囤积,长期食用还可以调整体内血酸和脂肪酸的含量,是降血压和降血脂的天然良品。同时,竹荪的多糖成分具有着抗氧化的作用,其菌丝体糖蛋白具有明显抑制肿瘤的作用。
所谓“民以食为天”,当前食品中所含的有毒化学防腐剂愈来愈烈地威害着人们的健康,而竹荪恰巧是一种天然的防腐食材,能够抑制食物中微生物的繁殖。据说在云南炎热的夏季,人们只要在肉汤中加入竹荪烹调,不入冰箱也可保肉汤多日不馊。
竹荪秋季生长在潮湿竹林地,色彩艳丽、具有菌裙,分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其中以福建三明、南平以及云南昭通、贵州织金、四川长宁县最为闻名。
竹荪适合人群1. 肥胖、脑力工作者、失眠、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患者、免疫力低下、肿瘤患者可以常食;
2. 竹荪性凉,脾胃虚寒之人不要吃得太多。
竹荪形态特征
竹荪幼担子果菌蕾呈圆球形,具三层包被,外包被薄,光滑,灰白色或淡褐红色;中层胶质;内包被坚韧肉质。成熟时包被裂开,菌柄将菌盖顶出,柄中空,高15-20cm,白色,外表由海绵状小孔组成;包被遣留于柄下部形成菌托;菌盖生于柄顶端呈钟形,盖表凹凸不平呈网格,凹部分密布担孢子;盖下有白色网状菌幕,下垂如裙,长达8 cm以上;孢子光滑,透明,椭圆形,3~3.5 × 1.5~2 μm。
竹荪基部菌索与竹鞭和枯死竹根相连,长裙竹荪多产于高温高湿地区,而同属的短裙竹荪则多长在温湿环境。当孢子萌发形成菌丝,通过菌丝分解腐竹类的有机物质取得营养,进入生殖生长阶段,菌丝体形成无数菌索,在其前端膨大发育成纽结状原基,在适宜条件下,经过一个多月生长,原基形成菌蕾,状如鸡蛋。当菌蕾顶端凸起如桃形时,多在晴天的早晨由凸起部分开裂,先露出菌盖,菌柄相继延伸,到中午柄长到一定高度时停止伸长,菌裙渐渐由盖内向下展开,空气相对湿度为95%时,菌裙生长正常,温度偏低和湿度过小时不能正常展裙。下午4~5时菌盖上担孢子成熟并开始自溶,滴向地面,同时整个子实体萎缩倒下。
分布范围
竹荪秋季生长在潮湿竹林地,色彩艳丽、具有菌裙,分长裙竹荪和短裙竹荪。主要分布于中国的福建、江西、云南、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广西、海南等地,其中以福建三明、南平以及云南昭通、贵州织金、四川长宁县最为闻名。
竹荪营养分析竹荪是名贵的食用菌,历史上列为“宫廷贡品”,近代做为国宴名菜,同时也是食疗佳品。其营养丰富,据测定干竹荪中含蛋白质19.4%、脂肪2.6%,碳水化合物总量60.4%,其中菌糖4.2%、粗纤维8.4%,灰分9.3%。其对高血压、神经衰弱、肠胃疾病等具有保健作用。还具有特异的防腐功能,夏日加入竹荪烹调的菜、肉多日不变馊。
竹荪具有滋补强壮、益气补脑、宁神健体的功效;补气养阴,润肺止咳,清热利湿。竹荪能够保护肝脏,减少腹壁脂肪的积存,有俗称“刮油”的作用;云南苗族人患癌症的几率较低,这与他们经常用竹荪与糯米一同泡水食用可能有关。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竹荪中含有能抑制肿瘤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