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人们与亲友进行着一种屏幕上的“微交流”,不断推送的信息也让我们感到世间千变万化尽掌握在手指之间,特别对于那些“沉迷”于这种生活方式的“低头族”来说,这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专家表示,这种“微生活”状态背后也隐藏着一系列的生理、心理健康隐患。
手机VS眼睛
摸黑玩手机更易加重眼睛疲劳
近日,有媒体报道杭州一女士因长期摸黑玩手机诱发视网膜脱离。摸黑玩手机竟有如此后果?
眼科学专家介绍,长时期使用各种电子终端设备的确对眼睛有影响。但因摸黑玩手机而导致视网膜脱离或黄斑变性仅是个例。
总的来说,长期使用电子设备对眼睛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容易导致近视人群增加及近视加重;其次,干眼症也是目前比较明确的使用电子设备会造成的后果。“至于其他可能引起的后果,目前并没有得到证实。”专家表示。
晚上熄灯后玩手机,手机屏幕亮度相对较大,对眼睛的刺激也更强,容易加重眼睛疲劳。以近视为例,“成年人在一定年龄后,一般近视不会继续发展,但目前的状况并非如此”,这除去与生活环境相关外,各种电子设备的使用也是重要因素。
另外,将手机屏幕暗度调低,仅能相对减少对眼睛的刺激。因此,专家建议人们尽量改掉睡前看手机的习惯。
手机VS辐射
手机应用并未增加患癌风险
英国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长期玩手机的人比不玩手机的人脑癌患病率高80%,而手机电磁辐射所产生的热量可能会导致细胞变性,容易诱发肿瘤。
对此,核医学科专家解释:手机辐射量是否会威胁人体健康,目前国内并没有相关研究。从辐射量来看,手机产生的辐射一般低于电脑等其他电子设备,一般也在安全范围之内。
常看手机不能简单定性为心理疾病
一些人查看手机的频率,几乎可以用“瘾”来描述。《时代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五分之一的人平均每十分钟就要查看一次手机。
临床心理科专家解释:“对于这种行为状态,临床中并没有统一的称呼,‘手机依赖综合征’、‘手机上瘾’等都是目前人们比较通俗的说法。其实频繁查看手机这种状态本身并没有正常与不正常之分,如果环境允许,而且这种行为并未影响个人生活及工作,是可以接受的,并不能确定为手机依赖症。”
心理学教授则告诫,使用手机进行联系的需求也可以被消费,即手机已经占有了人们的认知过程,人们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手机,而不是关注世界及周围人;若长期如此,一些儿童可能出现语言学习后延的状态,因为其父母将更多时间用于手机,而非子女。Ray Lopez强调指出,作为一种群居物种,我们需要交流,也需要拥抱。
“手机依赖”既是行为问题也是心理问题
那么如何判定是否手机成瘾?要判断某种状态是否为心理疾病,不但要关注行为本身,也要关注行为本身带来的后果。如果一个人过于沉溺于手机,这种行为又带来了一些后果,如工作不能按时完成、工作质量下降等,这就成为问题了,“这既是行为问题,也可以看做是心理问题”。
如果人们总是忍不住隔一会儿就要查看手机,查看微博或微信等,即便没有内容更新提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可以定义为人们在某一段时间内产生了对手机的依赖倾向,而这正是判定“手机依赖症”等心理疾病的关键因素。
持续时间也是“手机成瘾”的考量因素
行为状态的持续时间是另一个考量因素。如果人们持续较长时间频繁使用手机,而且这种状态为个人带来的痛苦持续较长,也是判断是否为心理疾病的重要参考。“但至于具体持续多长时间才可以认定为病态,临床中也没有绝对的界限,时间过久,这种行为模式会相对固定,每天都被重复,已经成为一种心理问题。但有些人可能就是出于新鲜感与好奇心,最初玩手机时间较长,之后随着新鲜感的逐渐消去,这种状态也会自行有所改善。”专家说。
还表示,这种依赖造成的心理问题不单会给个人造成一些心理痛苦,影响其工作等,还会对个人的生活、家庭关系等造成影响,而这些影响的严重程度也是临床判定标准之一。
手机依赖可能影响人际交往
专家说:“在某些公共场合,需要人们共同完成某件事时,如果有人忍不住经常看手机,甚至于不看会感到难受,无法融入当时的环境,对现实生活的确产生了一些影响,对于其他人的劝诫也难以接受,甚至会引起人际冲突等,长期如此,便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与朋友相聚,大家相互交流是一个更自然的过程,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感慨朋友聚会往往是大家坐在一起,各自抱着手机,真正的交流反而减少。
释疑
手机导致拖延?
与个人性格特点有关
工作时总忍不住看看手机,拿起来又放不下,往往时间过去大半,工作却毫无进展,因此有人将拖延症与手机相联系。
拖延症在临床中可以称为性格中存在不完善的方面,但未必就是心理疾病。这往往与人们小时候的成长经历、环境、教育方式等有关,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人们习得了这种行为,逐渐就成为一种习惯,也成为性格中的一部分。
与拖延症相反,有些人总希望能够提前完成工作,任何事情都往最坏处想,负面情绪太多。这往往与焦虑有关,也反映了人们的性格特征。
儿童接触过早?
已无法回避,需适当约束
儿童使用手机已非常普遍,但对于自控能力仍不足的儿童来说,过早使用手机是否适宜?
这种影响也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学生使用手机可以获得一些信息,而且通过手机进行交流也是不少学生之间的一种社交方式,已很难回避。
另一方面,如何合理使用手机更重要。学生心理发育尚不完善,自控能力也存在不足,这就要求老师及家长应引导儿童合理使用手机,要有一定的约束。尤其是在其心智发育阶段,要通过外界的约束来帮助其建立一定的秩序,否则儿童容易自行发展,形成无拘无束的状态。www.aIhUaU.com爱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