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使用锻炼感觉量表(ETI)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等研究工具,通过实验比较的方法,旨在研究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应合理安排与选择运动强度,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

1 前言

研究表明,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因此,日常生活中身体锻炼已不仅被人们用来作为增强体质和生理功能的方法,也被人们用来作为调节心理的重要手段,但是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受到锻炼种类、锻炼强度、锻炼持续时间、锻炼频率等运动处方因素的影响。本文的实验就个体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该领域这方面的对比研究还较缺乏。

2 实验对象与方法

2.1 实验对象

上海市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学生共352人,其中小学生149人(男生77人,女生72人),中学生203人,(男生93人,女生110人)。

2.2 实验过程和方法

随机整群抽取上海市一所小学五年级中的4个班级(149人)和一所中学初二年级中的4个班级(203人),随机把4个班级中的3个班级作为实验组(小学生114人,中学生154人),另一班级作为对照组(小学生35人,中学生49人)。对实验组分别用跑的大、中、小强度锻炼策略干预6~8周,受试者每周锻炼3次,每次锻炼时间为20 min。对照组则以上理论课或自习课为主。实验组的强度用心率指标进行控制。实验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小学F(3,145)=0.179,p=0.911>0.05;中学 F(3,199)=0.727,0.537>0.05,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结束后,仍用MHT测试受试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用EFI测量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的心理感觉和运动愉快感。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同年级、不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同年级的中小学受试者与大、中、小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 F(2,111)=21.636、37.062、22.387,p均小于 0.001;中学F(2,151)=19.146、8.380、7.582,p均小于0.001〕,而安静感则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 F(2,111)=1.07,中学F(2,151)=1.559,p均大于0.05〕。具体表现为: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精神振作感的得分 (Ma=7.62、6.24)明显高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4.09),中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精神振作感的得分(Ma=8.22)明显高于大强度、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a=5.94、5.19);小学中等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疲劳感的得分(Mc=3.68、2.97)明显低于大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7.61),中学大强度和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疲劳感的得分(Mc=3.73、3.92)明显低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c=5.67);小学中等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81)明显高于大强度和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4.18、 5.54),而中学大、中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积极参与感的得分(Md=7.15、7.41)明显高于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的得分(Md=5.24)(表1)。

表 1 实验组受试者参与不同强度锻炼后EFI的均数、标准差一览表

小学实验组(n=114)

中学实验组(n=154)

大强度

n=35

中强度

n=39

小强度

n=40

大强度

n=52

中强度

n=50

小强度

n=52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M

SD

精神振作感(A)

4.09

2.65

7.62

2.46

6.24

1.55

5.94

2.55

8.22

2.30

5.19

2.60

安静感(B)

4.03

1.70

4.76

2.55

4.63

2.21

4.75

2.02

5.47

2.01

4.96

2.11

疲劳感(C)

7.61

1.87

3.68

2.79

2.97

2.52

3.73

2.68

3.92

2.19

5.67

2.97

积极参与感(D)

4.18

2.67

7.81

1.97

5.54

2.30

7.15

2.91

7.41

5.24

2.57

2.57

现有的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身体锻炼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本实验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EFI是直接反应锻炼参与者锻炼后心理感觉的工具,并从侧面反应其运动愉快感的工具。以上结果表明,对于小学生而言,参与中、小强度锻炼比参与大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对于中学生而言,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比参与小强度锻炼更能够取得较大的心理效应。换言之,为了取得较好的锻炼效应和获得较大的运动愉快感,小学生应选择的锻炼强度是中、小锻炼强度,而中学生则是大、中锻炼强度。

3.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小学和中学的中等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大强度锻炼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小学和中学的小强度实验组受试者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疲劳感也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表2)。研究结果说明,中学生比小学生更适合参与大强度锻炼,而小学生参与小强度锻炼所取得的锻炼心理效应较中学生好,中等强度锻炼是中、小学生皆适宜的锻炼强度。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就大众健身锻炼而言,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群,为了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适宜锻炼强度的选择应有所不同。

表 2 不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组受试者EFI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

大强度组

t

中强度组

t

小强度组

t

小学

n=35

中学

n=52

小学

n=39

中学

n=50

小学

n=40

中学

n=52

精神振作感(A)

M

4.09

5.94

-3.08**

7.62

8.22

-1.15

6.24

5.19

2.42**

SD

2.65

2.56

2.47

2.30

1.55

2.60

安静感(B)

M

4.03

4.75

-1.76

4.76

5.47

-1.41

4.63

4.96

-0.72

SD

1.70

2.02

2.55

2.10

2.21

2.11

疲劳感(C)

M

7.67

3.73

7.98***

3.68

3.92

-0.45

2.97

5.67

-4.68***

SD

1.87

2.68

2.79

2.19

2.52

2.97

积极参与感(D)

M

4.18

7.15

-5.24***

7.81

7.41

0.85

5.54

5.24

0.56

SD

2.67

2.90

1.98

2.44

2.30

2.56

注:* p<0.05; ** p<0.01; *** p<0.001。

3.3 同年级、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不同性别受试者锻炼感觉的比较

t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不同性别受试者参与相同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中学生除大强度实验组不同性别受试者参与大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存在差异外,其它组别的不同性别受试者参与相同强度锻炼后的精神振作感、安静感、疲劳感、积极参与感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表3)。精神振作感与积极参与感是体现运动愉快感的两个最主要方面,中学大强度实验组男、女受试者参与大强度锻炼后EFI的t检验结果说明,参与大强度锻炼的男中学生比女中学生更能够获得运动愉快感,并从中取得更大的锻炼心理效应。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不同性别的人群应选择不同的锻炼强度才能够取得较好的锻炼心理效应。

表 3 中学不同性别、相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EFI的t检验结果一览表

大强度组

t

中强度组

t

小强度组

n=24

n=28

n=23

n=27

n=23

n=29

t

精神振作感(A)

M

4.46

7.21

-4.60***

7.91

8.46

-0.85

6.08

4.47

2.43*

SD

2.06

2.25

2.28

2.33

2.17

2.73

安静感(B)

M

4.37

5.07

-1.27

5.87

5.14

1.27

5.29

4.70

1.05

SD

1.74

2.21

2.18

1.84

1.83

2.31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疲劳感(C)

M

4.50

3.93

0.57

4.35

3.57

1.28

5.88

5.50

0.46

SD

2.60

2.78

2.04

2.28

3.01

2.98

积极参与感(D)

M

4.96

7.18

-2.91**

8.04

6.89

1.71

5.67

4.90

1.11

SD

2.91

2.53

2.38

2.41

2.33

2.73

*p<0.05; **p<0.01; ***p<0.001。

3.4 实验组、对照受试者实验前、后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

t检验结果显示,中、小学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的心理健康状况(除小学生大强度实验组外)存在极显著的差异,而对照组受试者则没有显著性变化 (表4),这一结果不仅支持了前人的身体锻炼能够降低应激反应、调节情绪、增强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而且与本实验研究EFI的测量结果相一致。小学生大强度锻炼实验组实验前后的t=-1.91,p=0.054,表明大强度锻炼对小学生是不适合的,大强度锻炼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可能有负面效应。

表 4 不同锻炼强度实验组受试者实验前、后MHT的t检验结果一鉴表

实验组别

实验前

实验后

t

p

M

SD

M

SD

小学实验组(n=114)

大强度组(n=35)

37.77

16.87

38.77

17.33

-1.91

0.054

中强度组(n=39)

40.03

16.84

36.61

14.21

5.78

0.000***

小强度组(n=40)

38.10

14.65

35.35

13.76

3.42

0.000***

小学对照组(n=35)

37.69

15.83

35.94

14.35

1.29

0.207

中学实验组(n=154)

大强度组(n=52)

41.31

17.43

38.76

16.58

3.15

0.000***

中强度组(n=50)

44.46

15.20

38.28

11.17

4.96

0.000***

小强度组(n=52)

41.63

16.01

37.13

12.51

4.12

0.000***

中学对照组(n=49)

43.16

16.45

41.42

16.10*

1.03

0.186

***p<0.001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参与身体锻炼有助于中、小学生调节身心矛盾,增进心理健康。中学生参与大、中强度锻炼更能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大的运动愉快感。小学生适宜参与中、小强度锻炼,大强度锻炼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没有益处。

2.小学生参与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感觉没有性别差异,但中学男生比女生更喜爱参与大强度锻炼。

3.锻炼感觉量表(EFI)是研究身体锻炼心理效应和运动愉快感的一种有效工具,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是测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工具。

4.2 建议

1.适当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引导中、小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培养与激发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

2.对大众健身锻炼而言,为了取得较大的锻炼心理效应和获得更强的运动愉快感,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应合理安排和选择运动强度。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中,中学生可选择中等至大强度的锻炼,小学生适宜安排中、小强度锻炼。

作者简介:李林,男,1968年出生,硕士,讲师;季浏,男,1961年出生,博士,硕士生导师,教授。

作者单位:李 林 (南通师范专科学校,南通 226007)

季 浏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 200062)

参考文献

1 季浏,等.当代运动心理学.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 李林,等.身体锻炼的心理效应研究综述.湖北体育科技,1998(2)

3 Martinsen E.W..Therapeutic Implication of Exercise for Clinically Anxious and Depressed Patients.J.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1993(24):185~199

4 Rostad F.G.& Long B.C..Exercise as Coping Strategy for Stress:A Review.Int.J.Sport Psychol.,1996(27):197~222

5 李林,等.运动处方与锻炼的心理效应.体育与科学,1998(2)

6 王步标,等.运动生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82~87

7 冼汉昭,等.运动医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82~387

8 Gauvine L.& Rejeski W.J..The Exercise-Induced Feeling Inventory:Development and Initial Validation.J.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1993(15):403~423

9 周步成.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上海:华东师大心理学系,1993

10 Long B.C..Conditioning(Jogging)and Stress Inoculation Interventions:An Exploratory Study of Coping.Int.J.Sport Psychol,1994(24):94~109

11 Stepoe A.et al.Exercise and Respensivity to Mentel Stress:Discrepancies Between the Subjective and Physiological Effects of Aerobic Training.Int.J.Sport Psychol.,1993(24):110~129

12 蒋碧艳,等.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3)

13 黄志剑,等.活动类型和强度对大学男生心境变化影响的研究.体育科学,1997(5)

14 Kleine D..Sports Activity as a Means of Reducing School Stress.Int.J.Sport Psychol.,1994(22):366~380

15 Biddle S..Children,Exercise and Mentel Health.Int.J.Sport Psychol.,1993(24):200~216

16 Bosscher R.J..Runing and Mixed Physical Exercise with Depressed Psychiatric Patients.Int.J.Sport Psychol.,1993(24):170~184

17 TuckerL.C..Physical Fitnes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Int.J.Sport Psychol.,1990(21):185~201

18 Wankel L.W.. The Importance of Enjoyment to Adherence and Psychological Benefits from Physical Activity.Int.J.Sport Psychol.,1993(24):151~169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0561/707041496.html

更多阅读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促进 珠海市心理健康促进会

心理治疗与心理健康促进一、医生凭什么能治病?“救死扶伤,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病人患了病,去看医生,医生则要负责给病人医病,解除其疾病痛苦,促进康复。治病,既是病人的要求,也是医生的职责。如果医生不治病,那叫什么医生呢?!可问题是

心理学专家许燕教授:现代人的职业枯竭与心理健康

来源: 《新民晚报》讲演者简介:许燕,女,1959年出生,1982年1月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至今。1995年获心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晋升为北师大教授,2000年担任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兼职:北师大心理学院心理测量与评价研究所所长

声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网友奋力向前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