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的一生始终会有个追风筝的人在他的心头萦绕,让他缅怀一生。而在《追风筝的人》读者心里也有个风筝,跨越种族、跨越文化,只是单纯人性的感动。本文是小编整理的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供你选择。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篇1
《追风筝的人》一出版,媒体界就好评如潮,市场响应异常热烈,其景象在图书出版界实属少见。著名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对此书的评论:"《追风筝的人》是一个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霸占了美国两大权威畅销书排行榜《纽约时报》排行榜、《出版商周刊》排行榜长达80余周,声势超过红透全世界的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这本小说太令人震撼,很长一段时日,让我所读的一切都相形失色。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
《追风筝的人》的故事从一出身就有着相似际遇而在生活中身份却悬殊的两个少年开始讲起。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然而,在一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一件悲惨不堪的事,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责和痛苦,无法面对哈桑,于是用计逼走了哈桑。不久阿富汗爆发战争,阿米尔被迫与父亲逃亡美国。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对哈桑的背叛。为了赎罪,阿米尔再次回到故乡,希望能踏上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小说如此残忍而又如此美丽,作者以温暖细腻的笔法勾勒人性的本质与救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几乎是一口气看完这部小说的,故事娓娓道来,轻笔淡描,情节却是引人入胜的。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描述整个故事,详细描写主人公在阿富汗的童年生活又掺杂着阿富汗历史事件描写,给人以强大的故事真实性,让人不知是在看一本虚构的小说还是在看一本来自阿富汗小人物"阿米尔"的传记。
正如作家伊莎贝拉·阿连德所说的,文学与生活中的所有重要主题,都交织在这部惊世之作里:爱、恐惧、愧疚、赎罪……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小说人物关系看似简单却又错综复杂。一出生就间接导致母亲去世的阿米尔希望能得到父亲的爱,但只看到父亲对家里的小仆人哈桑疼爱有加,他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只是越加妒忌哈桑,在小说的高潮部分,阿米尔决定在风筝大赛上利用哈桑,替他赢回父亲的爱,而就是这次风筝大赛,令后来的一切都改变了……因为"爱",阿米尔却在后来的日子里带着令自己痛苦的"恐惧、愧疚…",也在成家后踏上了"赎罪"的路。
小说中最让我震撼和喜爱的人物就是哈桑,哈桑让人又喜爱又心疼又同情。哈桑对阿米尔忠诚得令人感动,愿意为阿米尔做任何事,为他追风筝,被阿米尔背叛后也只是默默承受,这种承受来自他对阿米尔的兄弟之情,单纯的他始终相信他与阿米尔是存在友谊的,即时是在种族不平等的阿富汗,即时他们是所谓的主仆关系。在当时的时代、环境背景下,哈桑逆来顺受,面对压迫,也只是像待宰的羊羔一样默默承受,他的悲惨命运是落后、战争造成的,是不幸的,令人悲悯。
故事的最后,主人公阿米尔鼓起勇气,第一次像男子汉般的回到了故乡,在满目苍夷和被塔利班统治的残酷现实中,找到了老朋友,在得知惊人秘密后,他赎罪般的努力,最终令人感动的,正如他父亲所期许地完成了一个男人的成长。
阿米尔的一生始终会有个追风筝的人在他的心头萦绕,让他缅怀一生。而在《追风筝的人》读者心里也有个风筝,跨越种族、跨越文化,只是单纯人性的感动。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篇2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仆人哈桑对阿米尔少爷的承诺,可是哈桑在被阿米尔陷害不得不离开家后,到离开人世都没能和阿米尔再次相聚。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之所以打动人心,是因为故事的主人翁不是普通主仆,他们既是主仆,又是童年的好友,除此之外,他们还是亲兄弟。他们复杂的关系突显了人性中的爱、恐惧、愧疚、赎罪……
一个有社会地位、有金钱权力的家庭,理应没有什么值得忧愁的。阿米尔父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英雄,但是阿米尔却喜爱文学,丝毫没有父亲铁骨铮铮的气质,因此,阿米尔父亲总是对儿子感到失望,却偏爱仆人哈桑,因为哈桑非常勤恳、乖巧,总是能为他人挺身而出。阿米尔渴望得到父亲的关爱,于是他努力向父亲的喜好靠近,最后却发现自己不合适。因为阿米尔亲眼目睹哈桑被侵犯却没有去救他,他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终究陷害哈桑偷东西而把他逼走。
或许在一般人看来,一位主人赶走一位仆人根本不算什么,其实连我也这么认为,但偏偏阿米尔和哈桑的关系早已超越一般主仆,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隐隐中的血缘关系让一切变得——哈桑一直保护着阿米尔,阿米尔也心安理得享受着,当然,首要原因还是他们是主仆。当哈桑被赶走时,我一度对阿米尔非常失望,认为他就是父亲所说的没有担当的人,甚至到后来拉辛汗(阿米尔的好友)告诉阿米尔真相并让他去接哈桑的孩子索拉博来照顾时,他犹豫了。
但是,书的结局很温暖。阿米尔最后没有让我失望。我非常认真的思考过,无论阿米尔最后有没有去弥补过错,我觉得都是不出乎意料的结局。作为一个有文化、有金钱、有地位的人,不去拯救仆人的孩子,一点也不出奇;但恰恰因为他们是从小长大的好朋友,阿米尔的内心才会痛苦,所以他最后选择了像哈桑曾经保护他一样,就算会丢掉了性命也去救索拉博。在成长的路上,我慢慢感受到要用勇气保护身边重要的人、用真诚待人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我们会为了一些小事和他人争执,会因为眼前利益而迷失自我,万幸的是我有一群不离不弃的挚友。我时常会想起和他们是怎样相互扶持熬过一些艰难的日子,因为有他们的保护、他们的坚持,我得以活得真实而少有烦恼,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他们惦记。与其用挚友形容他们,我更愿意告诉别人他们是我的家人,即使没有血缘关系却亲如兄弟姐妹,在独生子女的我们一代,这些友情都显得尤为珍贵。未来的路还非常非常长,除了陪伴着父母,少不了与他们一起在世界闯荡,去感受更多不同的风土人情。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可能住着一个阿米尔,在面临任何突然出现的,或悲惨或难以抉择的境遇时,选择勇敢还是软弱、选择责任还是利益、选择忠诚还是背叛,如何做出选择都在一念之间,要知道,无论如何抉择,最终承担后果的都将是自己的真心,正如我开篇引用的《追风筝的人》中的那句话,总有一天,我们不得不坦然面对那些罪恶,给自己心灵予救赎,而救赎的时间可能溯及一生。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会一直在我心里回荡,会一直提醒我像哈桑一样去对待每一个爱我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篇3
小说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少年关于友情、亲情、背叛、救赎的故事。阿米尔的父亲在当地很有声望,也是阿米尔小时候崇拜的对象,而阿米尔家的仆人——阿里则是其父亲从小的玩伴,同样,阿里的儿子哈桑从小就是阿米尔的好伙伴。然而阿米尔和哈桑之间却有生来不可弥补的裂痕,尽管阿米尔还是个孩子,在他心中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和种族观念,“我从来没有认为我和哈桑是朋友”,尽管阿米尔一没事就会找哈桑玩,尽管哈桑为了去追原本属于阿米尔的风筝不惜付出一切,然而“我是普什图人,他是哈拉扎人,我是逊尼派,他是什叶派”,之所以每次哈桑为他付出后尽管心存愧疚,但总是设法得到了自我宽恕和自我原谅。
在阿米尔和哈桑身上反映出阿富汗两派斗争的现状,阿米尔从小生活在阿富汗社会的大环境中,即便他并不知道种族斗争的根源所在,在大环境的感染下他总是有意隐瞒与一个哈扎拉孩子玩耍的事实,尽管他们情同手足。相比之下,身为仆人的哈桑却对种族歧视不以为然,无私地对自己的主人朋友好,即便阿米尔提出让哈桑吃土的假设后,哈桑迟疑了一下,眼睛看着阿米尔信誓旦旦的说:“如果你真的命令我那样做的话,我会吃的。”哈桑不管阿米尔怎样对待他,他一如既往尽着自己仆人的责任,哈桑出生后叫出的第一个人名不是“妈妈”或“爸爸”,而是“阿米尔”,这意味着一生中他将阿米尔当作自己父母般重要看待。
然而命运弄人,在阿米尔随父亲移居美国,父亲逝世后不久,阿米尔在几十年后接到了父亲朋友拉辛汉的电话,告诉他哈桑其实是他同父异母的兄弟,这犹如晴天霹雳,父亲在他心目中的形象轰然倒塌,更加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曾亲手将自己的兄弟赶出家门,现在生死未卜,“来吧,这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这句话如鱼钩般勾起了自己对哈桑做出的种种不对,也刺痛着阿米尔的心。终于,阿米尔在亲情的引导下做出了行动,不再只是自我宽恕,而是自我救赎。
回到阿富汗,哈桑已经死去,阿米尔找到哈桑的孩子,却被塔利班毒打,在剧痛难忍时,阿米尔笑了,“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一直期待这样的事情”,终于可以偿还自己的罪过,“我体无完肤——但心病已愈”。阿米尔瞬间明白,有着不光彩过去的不仅仅自己一个,自己的未婚妻、自己置若神明的父亲,与自己不同的是,妻子在结婚前将自己的过去坦诚说出,父亲用尽一生在做善事,就是为了赎罪,只有自己,选择沉默,将罪恶感压在心底,毫无作为地折磨着自己。与其压在心底,让记忆像梦魇般时时发作,不如抬起胸膛,勇敢原谅,给自己机会去弥补生命的缺口。
“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原本哈桑对阿米尔忠诚的表白多年之后经阿米尔口对侄子说出,多年之后同一场景的呈现,只是角色的反转,多年前哈桑追风筝时阿米尔犯下了不可原谅的过错,多年后阿米尔用同样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