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藏戏演出形式

藏戏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17世纪时,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的表演。以下是由小编整理关于藏戏是怎样形成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藏戏形成的过程

经过不断发展完善,藏戏在17世纪以后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系统完整的艺术形式,称为中国戏曲中的一个特有的剧种,并在藏区广为流传,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在几百年的流传过程中,藏戏先后出现了许多传统剧目,至今久演不衰的是著名的八大藏戏。各个剧目的演出时间不等,短的只要几个小时,长的可连演几天,但每出戏一般都可分为序幕、正戏、和告别祝福仪式三大部分。

由于不同地区环境条件的差别,藏戏还逐步形成了多种流派,主要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和属于新派的蓝面具派,还有独角戏,目前以蓝面具派影响最大。以戴面具来作为演员的面部化妆,是藏戏的一大特色,但作为藏戏流派之一的青海南部的安多藏戏的一些剧团却大多改为直接用油彩涂在脸上化妆,并将唱、白、舞更紧密的结合在一起,增强了戏剧效果。

解放前,每逢雪顿节,各地的藏戏班子需要到拉萨来支差,为达赖及地方政府的官员献戏。这些来支差的藏戏班子成了各地业余戏班的骨干力量。而各个地区的戏班,由于历史、地理、语言、风格、造诣的差别,形成了具有不同风格的流派。

在这些流派中,有属于旧派的白面具派,有属于蓝面具的新派,也有独脚戏。

属白面具的旧派,有穷结的宾顿巴、堆龙德庆的朗则娃,乃东的扎西雪巴等。因旧派戴的是白面具,所以叫做白面具派。他们的戏动作和唱腔都比较简单,影响较小。

新派就是迥巴、江嘎尔、觉木隆、香巴四大剧团,他们的演出开始时,由戴蓝面具的演员出场,故称蓝面具派。新派的表演艺术有较大发展,影响也比较大,慢慢就把旧派代替了。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藏戏演出形式

藏戏的改进

西藏和平解放以后,自治区政府在原觉木隆藏戏班的基础上组建了西藏自治区藏剧团,担负起传承和发展藏戏的任务,先后整理演出了一些《朗萨雯蚌》《文成公主》《诺桑王子》等传统戏,同时还创作演出了一些现代题材剧目,剧团在保持藏戏原有的广场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剧场舞台艺术方面的实践,使藏戏由广场走上舞台,有了灯光、布景和化装,还开始使用管弦乐伴奏。

20世纪80年代以后,青海藏剧团在黄南成立,创作演出了《意乐仙女》《藏王的使者》《金色的黎明》等优秀剧目,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新的剧目为黄南藏戏带来了新的活力,如《意乐仙女》的伴奏,既有六弦等藏族传统乐器,又加入以民乐为主的大型现代混合乐队,在形成间奏的气氛音乐的同时,可以直接为唱腔伴奏,改变了西藏藏戏用一鼓一钹只为舞蹈和表演动作压节奏,很少为唱腔伴奏的状况。改进后的黄南藏戏布景和舞台美术富丽堂皇,神奇秀逸,令人耳目一新。

藏戏的演出形式

藏戏的演出分为三个部分:开场仪式戏“阿若娃”、正戏“雄”和吉祥收尾仪式“扎西”。开场仪式又称“温巴顿”或“甲鲁温巴”,其内容主要是净场祭祀,祈神驱邪,祈求祝福,并介绍剧情。出场人物一般有:甲鲁二人,温巴七人、拉姆七人。传说这三种人物是根据《曲结洛桑》剧中人物演变而来。甲鲁是王子,温巴是渔夫或猎人,拉姆是仙女。表演时先是温巴戴着面具又唱又跳,然后甲鲁领着一群仙女出场歌舞,借以介绍演员,讲解正戏的剧情,招揽观众。“雄”是正戏,先由“温巴格更”(即戏师)用快板韵白介绍故事情节、地点、环境、人物造型、唱词等,然后人物上场。演出时间长则三天三夜,甚至六七天;短则二三小时,皆由戏师控制决定。

其表演形式为:全体演员,不论是否扮演剧中角色,全部出场,围成半圈,轮到自己表演时,即出列表演,其余时间参加伴唱和伴舞。其基本演出格式是:先由戏师介绍一段剧情,然后由一个角色出来演唱一段,然后所有演员共同起舞或表演技巧,依此循环。其演出不分幕和场次,剧情讲解者和伴唱伴舞实际上起着分幕的作用。由于传统剧目一般都是流传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经典之作,所以大多数观众都熟悉戏中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他们观看演出主要是欣赏剧中唱腔、舞蹈和特技等。因情节发展由戏师介绍,剧中人物可专心演唱或表演绝技。通过戏师巧妙安排,一台故事动人、唱腔优美、特技表演扣人心弦,并有同台演员帮腔伴舞的精美艺术形式就展现在观众面前。“扎西”是藏剧演出结尾时的集体歌舞,意为祝福吉祥.

唱(朗达):

西藏地方民族戏曲剧种都以演唱各种人物传记为主要内容。人们为了区分歌曲和戏曲,习惯地将戏曲唱腔称为“朗达”(意为传记)。藏剧唱腔高亢、嘹亮,均为自由节奏的散板。唱腔的运用主要是按照剧中人物的身份来确定,且专曲专用,不得随便借用。藏剧唱腔主要有:长调[达仁]、中调[达珍]、短调[达通]、悲调[觉鲁]、歌戏混合腔[谐玛]、说唱混合腔[谐玛当木]等。每个唱腔一般只能唱七字至九字句两句,个别唱词最多字数不得超过十三个。数板的词句和字数可不受限制。

舞(晓卓):

藏戏基本上还是广场戏,载歌载舞是藏戏的突出特点。舞蹈与剧情常常无直接关系,主要是为了烘托场上演出气氛。舞蹈中只有少数动作带有某种象征意义,且多模仿劳动、生活和动物的动作。

韵(雄谢巴):

是一种类似快板和数板的韵白,主要是在剧情讲解者念讲剧情,介绍演员出来演出等场合中使用。

白(给卡):

藏戏中过去一般很少使用口语道白,即使使用也主要是喜剧人物用来打诨插科,但在以后的表演中为丰富表演手段,便于观众了解剧情,已适当增加了这种道白。

表(朗菊):

指表演。藏戏中的表演艺术比较简单、纯朴。许多角色因戴面具表演,故演员不太注意面部表情的表演,角色之间也较少交流。

技(吕则):

指藏剧中的舞蹈技巧、武功特技等。这部分表演成分多从民间艺术形式中吸收而来。

谐:

指穿插表演的民族歌舞。它是民间歌舞与藏戏舞、唱和鼓钹节奏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表演形式。但其与剧情并无直接关系。

藏剧的演出服装十分简单,表演从头到尾仅为一套,中间不再更换。演员一般也不用化装,主要靠面具。西藏和平解放前的藏剧表演在表现底层劳动人民的角色时常在脸上抹糌粑面或锅烟黑。西藏和平解放后,尤其是自治区藏剧团成立后,在人物造型方面曾作过多方面尝试,如将面具上的图案直接搬到脸上,成为一种脸谱;或比照壁画上的人物形象来化装;有时也使用话剧的化装方法。但藏剧自身具有的传统特色人物面具仍保留了下来。

藏戏在几百年的表演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程式。

藏戏的演出,一般是广场戏,少数也有舞台演出形式。演出时,化妆比较简单,除戴面具外,其他就是一般的粉面与红脂,没有复杂的脸谱。

乐器也较简单。打击乐只有一鼓一钹,演出时有一人在旁用快板向观众介绍剧情发展情况。剧中人道白很少,演员专心致志地吟唱,由于广场演出,演员的唱腔多高昂嘹亮,拖腔也多,显示出粗犷有力的性格。后台一般有帮腔,形式与川剧差不多。

藏戏唱腔很多,大致分为表现欢乐的长调,藏语叫“觉仁”;表现痛苦忧愁的悲调,藏语称“觉鲁”;表现叙述的短调,藏语称“党统”等等。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1361/808466716.html

更多阅读

白发是怎样形成的 头发是如何形成白发的

白发是怎样形成的——简介春天是万物的开始,给人新的希望.但是同时在寒冬中隐藏的疾病也会在这时候发病,给人带来痛苦.白发如何变黑专题为你详细介绍如下知识:青少年生产生少白头的原因何在,祝您早日治疗康复。青少年生白发,是由于

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 近视眼形成的原因

近视眼是怎样形成的呢?——简介大多数中、低度近视眼的发展与眼球发育期视近过度有关。近视在12~18岁为高速发展期,而这正是青少年求知欲强烈,看书多、作业忙,又因长时间看电视、玩电脑,打游戏机等,户外活动明显减少,长期处于近视状态,睫状肌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 冰雹是如何形成的

冰雹是怎样形成的?——简介冰雹,人们常称为雹。冰雹是在对流云中形成,当水汽随气流上升遇冷会凝结成小水滴,若随著高度增加温度继续降低,达到摄氏零度以下时,水滴就凝结成冰粒,在它上升运动过程中,并会吸附其周围小冰粒或水滴而长大,直到其重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蜜蜡是怎么形成的

琥珀是怎样形成的——简介相信大家都对琥珀有一定的了解,因为在很小的时候我记得我们学过一片语文课问叫《琥珀》,所以我这里根据这篇课文中讲到的只是结合一些其它的资料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琥珀的形成。琥珀是怎样形成的——工具/原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 黄金是怎么形成的

煤炭是怎样形成的?据考证我国使用煤炭已有7000年的历史。从出土的青铜器让我们了解了古代劳动人民用煤创造的辉煌。煤碳是怎样形成的呢?科学界一致认为:煤是古代森林变化成的化石,这可能是人类认识上的一个错误。翻开化石丛书我们所

声明:《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藏戏是怎样形成的 藏戏演出形式》为网友习惯寂寞乄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