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语文是语言和文学及文化的简称。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口头语言较随意,直接易懂,而书面语言讲究准确和语法;文学包括中外古今文学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有动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 )而杀尉。(司马迁《陈涉世家》)

每字为一印,火烧( )令( )坚。(沈括《活板》)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司马迁《鸿门宴》)

有介词宾语的省略。例如:

竖子不足与( )谋。(同上)

此人一一为( )具言所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4.省略介词。文言中介词“于”也常常省略。例如:

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苏轼《石钟山记》)

激昂( )大义,蹈死不顾(张博《五人墓碑记》)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变式句

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说的。文言中句子的语序多有变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置。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2.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相当多见,有几种情况。一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提前。

古之人不余欺也。(不欺余) (苏轼《石钟山记》)。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弗怠之)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9)

一是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提前。例如:

大王来何操? (操何) (司马迁《鸿门宴》)

沛公安在? (在安) (同上)

子何恃而往? (侍何) (彭端淑《为学》)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与谁)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不然,籍何以至此? (以何) (司马迁《鸿门宴》)

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

一是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前边。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韩愈《师说》)

唯利是图(图利)

3.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例如:

遂率子孙荷担考三夫。(《列子•愚公移山》)

大阉之乱,绍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4.介词结构后置。在现代汉语里,介词结构常常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古代汉语里有则往往置后作补语。例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得双石于潭上。(苏轼《石钟山记》)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司马迁《陈涉世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2361/575266886.html

更多阅读

高一语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鸿门宴》知识点总结:通假字、古今异义和12个重点文言实词释义的汇总,卓越教育小编整理了相关资料,以供参考: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中考数学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

掌握好每一个知识点,会让你轻松面对中考考试。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以供大家学习。中考语文知识点归纳(一)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作名词,飞奔的马,即快马)《三峡》2、夏蚊成雷(雷:名词作动词,指像雷响)《闲

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

随着中考考试的来临,你做好哪些知识点的复习了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以供大家学习。中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的特点记叙文是一种以叙述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记事、状物、绘景为主要

地理必修2知识点梳理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梳理

生物的基本概念是生物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概念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一节

地理必修2知识点梳理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梳理

在生物中有一些名词经常容易混淆,这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应该及时总结。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梳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知识点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第一节 细胞膜——系

声明:《中考语文知识点梳理 高一语文下册知识点梳理》为网友煙蒂蚆児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