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找发表论文出版社 出版科学论文发表

随着以高科技为依托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日渐临近,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科学的人文价值问题日益突出起来,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出版科学论文发表,仅供参考!

出版科学论文发表篇一

关于获得性遗传

[摘要]获得性遗传的概念曾经一度销声匿迹,但是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极大丰富和发展,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更深层次的对拉马克当时提出的总结性理论重新理解他的精髓,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对客观环境的长期观察中总结得出的,也是有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理论基础的,拉马克的理论对达尔文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在遗传学不断发展的将来,获得性遗传将在新的实验基础上得以重新认识和更加合理的定位。

[关键词]获得性遗传 基因突变 返祖现象

19世纪生物学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是细胞学说的兴起、进化论的建立和遗传学的诞生,拉马克在其《动物哲学》中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并提出了两条著名的进化法则,其一是动物器官“用进废退”,其二则是本论文重点讨论的“获得性遗传”。拉马克的理论对达尔文产生过非常大的影响,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这样评价到:“他的卓越贡献,就是最先唤起世人注意于有机界的一切改变与无机界一样,可能根据一定的法则,而不是神奇对的干预。”拉马克第一次相当成功地描述了动物进化的过程,这是拉马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 获得性遗传的概念

获得性遗传是有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首先提出来的,他是研究进化论的开山鼻祖。他在《动物哲学》一书中广泛地论述了他的获得性遗传的进化学说。拉马克是用两种因素相辅相成的观点来阐述进化思想的:第一种是基本的、天生的因素,即生物具有一种朝着结构复杂性方向进化的趋势;第二个因素是获得性遗传。桂起权,傅静,任晓明.生物科学的哲学[M] .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拉马克力推获得性遗传有两大著名的定律。第一定律:凡没有达到其发展限度的动物的任何器官,操作的次数越多、促使这个器官逐渐加强、发展和增大;并获得相当于它操作时期长短的力量;同时经常不操作,渐渐地会使这个器官消弱和衰退,逐渐减少它的能力,并且最后引起消灭。第二定律:凡在自然环境——某器官更多的、或者某部分经常不运动——影响下使个体获得或者失去的一切、只要所获得的变异是两性所共有的、或者是产生着两性个性所共有的,那么这一切变异就能通过繁殖而保持在新鲜的个体上。

在生物学上,生物体的性状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状;一类是后天获得的性状。先天性状的意思是表现共亲本与其先代性状的特点的。后天获得性的意思,则是生物体在其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由于适应于外界条件的条件的改变而产生出来的性状。我们分别以微生物、植物和动物方面举例子。如各种害虫、鼠类、致病微生物等,它们在与人所投的各种药物作斗争中,不断地提高了它们的生命活力与抗性。仙人掌类植物,原产地主要是在墨西哥等地。由于人们的移栽及自然的作用,现在仙人掌已在世界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生存,有在沙漠、森林、潮湿多雨区等地。动物也一样,例如河马,它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不能长时间在无水的环境里生存,但它在缺水的环境里全身各部都会与缺水作“斗争”,并逐渐发展出“抗旱”的物质,只不过这要有一个过程。

2、 关于获得性遗传研究的争论

最初,人们认为获得性遗传是件不言而喻的事情, 但是十九世纪末期, 魏斯曼提出种质遗传理沦, 将种质和体质严格分开后, 认为环境因素只作用于体质, 种质并不受影响, 体质的变化是不能遗传的, 由此否认获得性遗传。从此, 对获得性能否遗传就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但究竟什么是获得性, 各派的理解却并不一致。朱洗先生认为大致可分为两种观

点: 广义和狭义的。朱洗. 生物的进化[M].科学出版社, 1958年 , 前者为拉马克学派所主张, 后者为魏斯曼学派所倡导。根据魏氏的意思, 真正的获得性应该是那些开始受环境影响发现于身体的某部分, 后来由于局部的改变将此影响不折不扣地, 全数传至生殖细胞。现在一般认为获得性遗传就是“生物在环境影响下产生了新性状,从而相关地生殖细胞也引起相应的变化,使生物这些获得的新性状能够遗传下去。”

继魏斯曼之后,美国著名遗传学家摩尔根(M or g on , T . H . ) 提出了“基因理论”并创立了细胞遗传学。基因理论认为由杂交所引起的“基因重组”是生物发生变异的原因,从而在细胞水平上进一步否定了获得性遗传。

50年代米丘林学派和摩尔根学派的大论战, 在很大程度上也牵扯到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是否可以付诸实际的问题。米丘林学说认为,生物体总是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存,外界条件对生物体有主导作用,不仅可以引导出生物的变异,而且还可以从变异中创造出新类型的生物,获得性是由于外界生活条件的改变( 外因) 导致生物内部新陈代谢类型( 内因)的改变而形成的。在相似的条件下,新获得的变异会向同一方向发展并得到巩固,转化为遗传性,所以获得性是遗传的由于米丘林学派强调整体,忽视局部,不承认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他们提出的“新陈代谢类型”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 缺乏具体的物质分析,在科学实验中,找不到具体的突破点,难以给出重复性的实验结果,停留在宏观的思辩水平上,因此对于生物科学的进展,尤其是实验科学的发展,没有多少实际的效益。他们虽然接受获得性遗传, 却不曾给出强有力的证据和解释。

50年代后, 生命科学迅猛发展,分子生物学应运而生,特别是重组与突变的分子基础和中心法则的提出,使遗传与变异的机制得到了分子水平上的解释,一时之间各国生物学家纷纷披挂上阵,投入了关于DNA的结构、功能、重组等方面的研究之中。而研究环境对生物遗传与变异的作用的人少之又少。虽然仍有一些学者继续坚持获得性遗传的研究工作但已显得势单力孤。

3、 获得性遗传的依据

1961年,法国生物学家雅各布、勒尔夫和莫诺发现在细胞核内有一信使RNA。之后,克里克提出了一个‘中心法则’,认为DNA分子一方面自我复制产生新的DNA分子;另一方面又把遗传信息转录给信使RNA,信使RNA把信息从细胞核带到细胞质,再在细胞质内决定蛋白质的合成,这个方向是不可逆的。后来人们发现,在某些情况下,RNA也可以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遗传信息也可以由RNA传递给DNA,这被称为‘反中心法则’。〔?〕‘反中心法则’的问世,使获得性遗传理论在过去的宏观依据基础上又找到了分子水平上的科学依据。

3.1获得性遗传的宏观依据

拉马克认为‘获得性’是可以遗传的,获得性遗传的宏观依据是主要体现在生物的功能与结构这两个方面。很多的事例表明,多变且难以预测的自然环境完全可以引起生物体组织结构上的改变,这种改变的前提是生物行为的改变。例如鸡原本是可以飞行的,可是由于家庭的圈养,逐渐丧失了飞行能力,翅膀也退化、缩小。同时由于其活动能力减少,导致呼吸能力下降,

3.2微观依据

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物质基础的学科,它的出现曾经一度是获得新遗传理论处于被动的地位上。但是,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1970年梯明等以Rous内瘤病毒为实验材料,发现了生物的“发现转录过程”并提出“反向中心法则”而后,“CDNA”反接与缺失动态平衡论的提出更进一步说明了获得性遗传。通过多次的实验研究,说明分子生物学不仅能解释生物的遗传、重组和突变现象, 而且, 在说明有关获得性遗传的若干问题上也具有极大的潜力。

3.3哲学依据

众所周知,在哲学研究是我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的工作的最高研究阶段,生物学家的所有工作也贯穿一定的哲学思想,拉马克作为最早坚定地倡导进化论的学者,和他所处的时代更是在这一方面表现的非常明显。

获得性遗传的哲学依据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第一,生命是自然界的产物,因此,生命与自然界必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遗传与变异, 作为生命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势必与环境条件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以,自然环境通过引起生物的遗传、变异而使其发生演化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二, 构成生物体的细胞、组织、器官及它们所执行的功能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 生殖细胞和体细胞的分工并不是绝对的。例如,蛆卿的再生,体细胞可产生出生殖腺, 进而产生出生殖细胞。由此可见,体细胞和生殖细胞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三, 生物演变中并存在着“ 进化”与“退化”两种趋势,这与拉马克的“用进废退” 思想相互吻合。与此有关的例子比比皆是且人所共知;第四, 拉马克主张在缓慢的进化过程中,生物的变异有累加作用。具有累加作用的、不易觉察的微小变异最终可形成巨大的可见变导, 这符合物质运动中的质量互变规律;第五,人类的实践活动无处不体现拉马克“用进废退” 与“获得性遗传”这两项自然法则,特别是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的进化已远非其它动物可比,这显然是与人类大脑的经常使用分不开的。程焉平.获得性遗传再认识[J] . 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 ,1994(2).

4、 拉马克学说与达尔文学说的联系与区别

对于进化这一命题,基本的问题只有两个:“变与不变”、“假如变,那么如何变”。在前一个问题上,拉马克和达尔文的回答是一致的。两位学者的结论都来自于对事实材料的分析和综合,从而我们可以断言,他们的结论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达尔文和拉马克都看到了环境对于生物进化的作用,但对于进化过程中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的细节上,以及生物本身的作用,达尔文与拉马克的观点却不相同。

从科学哲学的高度看,达尔文的进化论范式与拉马克的范式根本不同。此处的范式用库恩的解释就是,代表科学家集团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时所依据的总体理论框架的思考模式,上至哲学观、价值观,下至所采用的标准的科学方法、样板理论、经典论著、具体范例和管用的实际手段。尽管这者都使用了“进化“概念,但在对生物世界的”基本结构单元的理解上存在显著差别。拉马克几乎完全只重视纵向进化,进化只意味着演化,时间上的演化,它是定向的,改进化朝向的是完全的趋势或是对环境的适应所引起的变化。拉马克的进化是在模式论或本质主义框架下的演化。而达尔文则更重视横向的演化,进化也意味着多元化,空间上的演化,进化当然是对环境的适应所引起的变化却是非定向的、难以预料的。E.迈尔、著,涂长晟等译.生物学发展的历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53——454页.达尔文的物种概念是非本质主义的、非模式论,强调个体差别的。拉马克虽然反对物种不变,主张渐进进化,然而他的脚步却仍然落在按模式和本质属性上来下定义的物种观念上,因此与达尔文相比他的革新仍然很有限、很不彻底。他的思想仍旧为就范式所禁锢,找不到好的理论突破口,解决不了进化的合理机制。相反,达尔文真正理解了非本质主义的物种概念的精义,他充分认识到某个物种转变成另一个物种是进化的最根本的问题,正因为如此他的伟大著作才被定名为《物种起源》。他们之间的区别可以通过以下方面表现出来,如对于变异的机制和进化的动力,两人分歧明显。在这个问题上,两人唯一的一点相同之处仅在于,达尔文对“获得性状遗传”持中立态度。对于进化的动力(或机制),两人的分歧就更大了。拉马克学说中的基本要点是认为进化的内在动力是“满足需求的努力改变了动物个体的行为与结构”,“某个部分实属必要的新需求的形成确实促成了该部分的存在,这种存在正是为了满足新需求而努力的结果”。(《动物学哲学》)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则严谨地探讨了新获得的性状是通过什么机制而遗传的。

5、 返祖现象

5.1返祖现象的概念

返祖是指子代与亲代不同却与祖先有相似性状的遗传现象,用达尔文的话说就是“消失了几十代、几百代,甚至几千代的性状突然重现”。 皮亚杰《生物学与认识》第266页三联书店1989年版例如,双翅目昆虫后翅一般已退化为平衡棒,但偶然会出现有两对翅的个体。在人类,偶然会看到有短尾的孩子、长毛的人、多乳头的女子等等,这些现象表明,人类的祖先可能是有尾的、长毛的、多乳头的动物。所以返祖现象也是生物进化的一种证据。 关于返祖现象,现代遗传学有两种解释:一是由于在物种形成期间已经分开的,决定某种性状所必需的两个或多个基因,通过杂交或其他原因又重新组合起来,于是该祖先性状又得以重新表现;二是决定这种祖先性状的基因,在进化过程中早巳被组蛋白为主的阻遏蛋白所封闭,但由于某种原因,产生出特异的非组蛋白,可与组蛋白结合而使阻遏蛋白脱落,结果被封闭的基因恢复了活性,又重新转录和翻译,表现出祖先的性状

5.2返祖现象的理论支持(基因突变理论)

因为返祖现象是偶然发现的,它是一种不太常见的生物“退化”现象,这与达尔文进化论中的‘生物进化论’和‘渐进论’是相违背的,因而在解释上非常不利于获得性遗传理论的。但是事实正好相反,获得新遗传是促进生物由向复杂进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环境是静止而且稳定的,生物体内基本的、天生的因素,也就是说生物朝着结构复杂性放向进化的趋势,这是生物与生俱来的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向更高级的生物进化的趋势。当环境改变了时,动物会被迫作出新的努力,从此逐渐地产生结构上的变化。环境的作用决定了生物进步的具体途径,变化了的环境改变了生物的需求,进而生物的行为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结构某些器官的使用超过了其他器官。这也就是用与不用导致的生物体形态结构上的改变,而这样的改变又会影响至后代,后代在某个时候,身上会出现祖先的一些已经消失的生物特性。桂起权,傅静,任晓明.生物科学的哲学[M] .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返祖现象是建立在获得性状世世代代遗传的基础上。由于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生物不同层次的基因上积淀了无数代的表型性状。个体发育时的重演是以基因为起点的,但要有合适的外界条件才能实现。于是就产生了一个矛盾:从基因上说重演的是过去,而外界条件却是现在的。如果外界条件不合适,重演就会在某阶段中止;只要个体发育不停顿,表型就会按基因在重演中止时规定的性状呈现出来。重演中止和发育不停顿是返祖现象的两个前提。景智宇. 关于获得性状遗传的哲学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例如,人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在人猿揖别的岁月中尾巴渐退化。因此人胚胎发育中要重演尾巴逐渐消失的历程。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重庆有一名刚出生不久的婴儿长出了一根尾巴,女婴尾椎长出十余厘米组织,尾巴又痛感且还在持续生长,这个尾巴和脊椎、脊髓没有关系,是一种退化不全的返祖现象,较罕见。由此可见,返祖现象只能发生在有机体局部,并且不可能回溯到过于古老的年代,也不可能充分发育。例如人类返祖现象大致只能以哺乳类动物为限。人类或许会生出尾巴的后代,但决不会生出一个猿猴;人与鱼同祖,人胚胎阶段有鳃裂现象,但绝不可能发育成真正的鱼鳃。

用基因突变的理论难以解释返祖现象。因为突变意味着新的取代旧的,DNA分子链新序列产生的同时,旧序列就不存在了。如果要实现返祖,就必须在很短时间内将过去漫长历史中偶然发生的一连串突变更偶然地反演一遍,而且需要自然选择的密切配合,实际上是不可能的。而获得性状遗传用的是积淀理论,即新的整合入旧的,旧的基因并未消失,只是经过浓缩而已,返祖就有了依据。海克尔认为:“个体在生活中所获得的新的特质,可以部分地对卵细胞和精细胞的种质的分子组合起反作用,并在某种条件下,(当然作为潜在的张力)遗传给下一代。”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第133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生物的获得性状是从基因到表型的发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基因表达过程)中的变异。而“中心法则”反映是大分子之间信息传递,并不涉及分子以上和以下水平,因此无法反映基因与表型、基因与自身内部原因(更深层决定子)两种纵向关系。也就是说:“中心法则”是只讲遗传而不管发育的,它把DNA当成了极终的基因,所以无法解释DNA变异的原因。对于获得性状遗传,必须从分子以上和以下水平,并结合外界条件的作用综合考察。虽然从蛋白质到核酸直接信息流向被否定了,但是外界条件对物质各个层次都会起作用,作用于核酸和蛋白质时产生有机体性状,作用于分子水平以下的原子、电子时决定DNA等遗传基因的分子结构,而这些作用的相关性将使生物的获得性状影响DNA的变异。基因的复制过程中的变异(差错)同表达过程中的变异(适应)是有联系的,但并不意味着两种变异可以以对号入座,而只是表示后者能对前者起一定的导向作用,或者说影响前者发生的几率。如果说基因突变是纯偶然的,那么它发生在任何方向上的机会都应是均等的,而发育中变异对它的作用正在于打破这种均等。

5.3返祖现象的现实表现

众所周知,家养的鸡、鸭、鹅经过人类的长期驯化培养,早已失去了飞行能力,但在家养的鸡、鸭、鹅群中,有时会出现一只飞行能力特别强的鸡、鸭、鹅,这只鸡、鸭、鹅就是由于在其身上出现了返祖现象,使其飞行能力得到了恢复。此外,长有“脚”的蛇,尾鳍旁长有小鳍的海豚也是动物返祖的例证。

返祖现象在人类身上也有体现,例如一生下来身上就长满毛发的毛孩,就是一种人类毛发组织器官的返祖“退化”现象,还有天生耳朵会转动的人,可归类为神经系统的返祖“退化”现象,以及天生长有尾巴的人,可归为退化器官的返祖“退化”现象,由此可见,返祖现象显现的部位具有不确定性。以此类推,人类的其它器官功能也不能排除会出现返祖“退化”现象。也不能完全排除个别先天性精神病、先天性智障的起因与神经协调系统、大脑系统出现返祖“退化”现象有关。如一部分人具有的某些“特异功能”(如超常的视、听觉等)实际上也是返祖现象,表明人类祖先曾有过这些功能,只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退化了。生物返祖现象的产生是某一器官的过多使用而某一器官的过少使用,是以以牺牲一部分进化成果为代价的,过多地诱发特异功能势必损害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对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不利的。

【参考文献】

[1](法)拉马克,沐绍良译.动物的哲学[M].商务印书馆,1809年版.

[2]周崙.关于获得性遗传的问题[J] .生物学通报,1955(2).

[3]张文彦主编.科学技术史概要[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

[4] 程焉平.获得新遗传的再认识[J] . 松辽学刊( 自然科学版) ,1994(2).

[5] 桂起权,傅静,任晓明.生物科学的哲学[M] .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 返祖现象[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78665.htm?fr=ala0_1_1.

[7] 景智宇. 关于获得性状遗传的哲学思考[J] .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

[8] 恩斯特·海克尔.宇宙之谜[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33页.

[9] E.迈尔、著,涂长晟等译.生物学发展的历史[M].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453——454页.

[10]张密生主编,科学技术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

[11]朱洗. 生物的进化[M].科学出版社, 1958年.

[12]何军.获得性遗传的再思考[J] .科学技术与辩证,1989(8).

出版科学论文发表篇二

浅议生物变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摘 要】检验结果是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重要依据,故检验结果的客观和准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在临床工作中提高对检验的重视,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在增强检验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事故的机率。而此次主要探讨了生物变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受检者的体内固有的变异可能对一些检验项目的鉴定结果产生一定影响。

【关键词】生物变异;检验结果;影响

生物变异一般是指人体自身发生的一种固有变异。其影响因素有性别、年龄、海拔与季节、昼夜节律、月经及妊娠等方面,均为人为无法控制地因素。此外,受检者的其他生理功能的变化也会干扰检验项目的测量值。笔者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探讨了生物变异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具体内容如下:

1 性别因素

性别对检测项目的影响主要集中于生化及血液等指标上。因此,在临床检查时,应根据男女间的性别差异,分别设置其对应的参考区间。其中,女性比男性高的检测指标主要有:红细胞、铜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而女性比男性低的检测指标主要有:甘油三酯、胆红素、胆固醇、肌酐、转氨酶、尿酸、尿素、胆碱酯酶、酸性与碱性磷酸酶、白蛋白、血红蛋白、肌红蛋白、天冬氨酸转移酶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总蛋白等[ 1 ]。

2 年龄因素

2.1 新生儿对于新出生儿的婴儿:(1)其血液中白细胞的数量较高,平均约为成年人的4倍,但2岁后即与成年人相近;(2)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水平会比成年人高;(3)因其血氧浓度高,会导致红细胞严重受损,从而使间接胆红素的含量升高,同时新生儿的肝脏未发育完全,影响了非结合型胆红素到结合型胆红素的生物合成,从而增大了血液中非结合型胆红素及总胆红素的含量,最终引起黄疸[2]。

2.2 儿童与青少年对于正常发育的儿童,其体内具有大量的成骨细胞,所以骨型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一般为正常成人的3倍以上,直到18岁以后才与成人相近。

2.3 老年人年龄大于60岁的健康老人,其体内的抗利尿激素的浓度一般较高;此外,老年血清促甲状腺素的浓度通常比青年高出30%以上,但其血清三碘甲腺原氨酸的浓度大多低于青年[3]。章国良等检测了大量老年人的项生化指标,并与中青年人群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其血液生化指标的特点为:甘油三酯、胆固醇、血糖、尿酸及LDL的含量高于中青年,而HDL低于中青年[4]。

3 海拔与季节变化

3.1 海拔随海拔的升高而明显降低的指标有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及C反应蛋白等;而随海拔的升高而明显降低的指标有血浆肾素、血清转铁蛋白、雌三醇、尿肌酐及肌酐清除率等。

3.2 季节夏季人体内羟基维生素D3的含量高于冬季,而血清总胆固醇的含量却稍低于冬季,其中尤以血清甘油三酯的浓度最低。此外,夏季甲状腺激素含量比冬季低20%左右[5]。

4 昼夜节律变化

昼夜节律的变化会对部分检验指标造成一定影响。例如:(1)胆红素与血清铁清晨最高,血钙中午最低;(2)皮质醇清晨6点左右最高,午夜0点左右最低;(3)白细胞计数早晨低,下午高;(4)生长激素在入睡后的短时间内即可升至最高;(5)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深夜最高峰值,下午最低[6]。其中,昼夜节律对激素类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需要根据其特点规定统一的检测时间。

5 月经期

月经期是受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系统的支配所引起的周期性变化,属于成熟女性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通常在月经期间,女性血液中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的改变。因此,对于处于月经期的被检测者,其体内的促卵泡激素、孕激素、黄体生成素及雌二醇等指标的参考区间会随月经周期的变化而变化。

6 妊娠期

在妊娠期间,妇女的生理变化十分复杂,很多的指标会随之发生改变。所以,在检查过程中必须全面考虑到妊娠所引起的生化指标变化。例如:(1)孕妇的血浆容量较高,会降低部分生化指标的检测值,尤以微量元素最为明显;(2)孕妇的代谢及脂肪合成的能力加强,所以血清中的脂类成分会在分娩后10周左右逐渐恢复至正常[7]。而张晓宇使用OLYMPUS-AU27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妊娠期妇女的BUN、Cr、UA、GLU四项生化指标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妊娠期妇女的肾脏及糖代谢等功能均发生明显变化,故其上述四项生化指标不适用于正常人的参考区间[8]。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必须充分考虑到以上因素对临床检验结果的影响,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检测结果的各种因素。确保在增强检验质量的同时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此外,被检测者的自身因素也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例如:、剧烈运动、吸烟、饮酒、心理压力、药物、采血体位及检测样本的放置、保存等因素[9]。因此,检验者要努力提高业务技能,保证样本检测结果的准确与真实,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查找发表论文出版社 出版科学论文发表

[1]李贵星.分析前变异对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3,18(2):286-287.

[2]张钧,刘志伟,金春兰,等.正常新生儿脐血18项检验指标值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2002,14(6):7-9.

[3]张改云.老年人血液生化指标特点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9):96.

[4]章国良,梁友方.老年人健康体检血液生化指标特点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1,31(4):432.

[5]张桂婵.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检验[J].医学与临床,2013.10(7):909-910.

[6]刘海艳.浅谈生化检测前标本采集及处理对检验结果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3,(2):187.

[7]蔡苏兰,姜兆远,丛飞,等.妊娠末期妇女与非妊娠期妇女血液生化指标之比较[J].中国水电医学,2001,(4):194-195.

[8]张晓宇.妊娠期妇女四项生化指标变化的探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4):1773-1774.

[9]邓泽凯,蔡远凤.血标本放置时间和方式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458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3161/302176787.html

更多阅读

怎样发表论文 哪里可以发表论文

近年来很多人对如何让发表论文很是头痛,杂志社有成千上万,投稿者不计其数,如何将自己的文章顺利发表评得职称是引人深思的事情。下面介绍下发表流程以及常见的发表方式。论文发表有2种方式,一种是直接向杂志社投稿,一种是通过论文代理或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出版的课本

导读:授 权 书本人阿多尼斯(阿里·伊斯伯尔)授权译林出版社在中国出版我诗歌选集的中文译本,谨向译者及出版社致以谢意。阿多尼斯2008年11月12日于巴黎阿多尼斯是位伟大而卓越的诗人,他是当代阿拉伯诗歌的先驱,并引领了先锋派诗歌运动…

声明:《查找发表论文出版社 出版科学论文发表》为网友茉莉蜜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