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毛概论文 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改革开放是我国经历曲折之后提出的一大伟大的创举,它有着自己鲜明的特色,结合了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我国具体的实际相结合。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篇一

《论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改革开放理论基础历史必然

作者简介:尤君,1966年2月出生,女,辽宁锦州,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4-0014-0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并且明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和历史背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一、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毛概论文 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我国改革开放的理论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的交互作用形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那么,社会主义社会是否存在矛盾?它和其他社会制度下的矛盾有何区别?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必须予以正确解答的重大问题,也是党提出改革决策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阐明了人类社会矛盾运动的一般规律及其一些社会形态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运动形式,但他们没有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列宁虽然提出在社义制度下,对抗消失了,矛盾仍会存在的观点,但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运动规律没有进行系统阐述;斯大林认为精神上和道义上的一致是苏维埃社会发展的动力。晚年他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仍然存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但没有把它当作根本性的问题提出来。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毛泽东以中国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并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科学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范畴,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同时指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同旧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它们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是在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因而不是对抗性的矛盾。同时提出可以依靠社会主义自身力量,进行自我调整,解决自身矛盾。但是,毛泽东只是提出了问题,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他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只能做最一般的概括,没有具体深入地分析和准确地把握现实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因而也就不能真正找到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手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并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科学地区分和正确地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阶段我国社会基本矛盾的具体表现形式,终于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则是我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要发展起来,既离不开参与经济全球化,更离不开独立自主。一方面,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的资源、资金和人力,依靠我国人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外部条件,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方针。在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交往日益广泛的情况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封闭状态下发展自己。我们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就是要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方面博采天下之长,为我所用。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也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基本国策。

二、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007年12月,胡锦涛总书记撰文《求是》杂志,指出:我们党在上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主要有两方面的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文化大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时代前进潮流。胡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不仅从历史和全局的高度科学概括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时代背景,而且精辟地点明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

在我们沉醉于讲阶级斗争的时候,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及我国相邻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却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与韩国、新加坡等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腾飞,使我们不得不正视现实。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过去我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面临巨大压力。

与此同时,邓小平同志注意到,当时新科技革命正在兴起,这是我国提速发展的极好时机。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他向全党提出了这一重大问题。1978年前后,党和国家领导人相继出国考察,使我们对外部世界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根据出访收集到的情况,国务院召开务虚会议,介绍“亚洲四小龙”、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现代化以及东欧各国改革的经验,引起很大震动。大家没想到世界现代化发展程度如此之高,没想到中国与发达国家以及周边新兴工业化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如此之大,没想到西方发达国家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中国相比高出如此之多。这一切使大家意识到发展的紧迫性。邓小平同志表达了当时党内一部分同志的心声,他说:“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有过贡献,但是长期停滞,发展很慢。现在是我们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的时候了。”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是促使我们改革开放的又一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毅然决然地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不仅是中国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大势使然,同时还是国内诸多问题和国际发展压力形成的结果。内外两个背景,使我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

用历史和世界的眼光来看,30年前启动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仍然是决定未来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是30年前必然要开启、而今更难以倒退的伟大历史进程。

坚持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进步靠的是改革开放,中国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进步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在新的更加艰巨繁重的任务、新的更加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前,我们必须坚定信念:坚决走充满生机活力的新路,决不走实践证明是封闭僵化的老路,也决不走那种改旗易帜、放弃共产党领导、放弃社会主义的邪路。惟有坚持改革开放的必由之路,始终做到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才能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航船乘风破浪,驶向更加光辉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出版

[2]《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出版

[3]胡锦涛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人民日报》,李忠杰(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历史抉择必由之路》

[5]《新华文摘》,李景田(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回顾与思考》

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篇二

《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

摘要: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发展的重要法宝。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使改革开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和事半功倍之效,就必须科学把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

关键词:改革开放;深化;新特点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2-0043-0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1]135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充分证明,我国改革开放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深化,破解了许多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重大难题,其影响力之广,堪称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决定》对于推进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科学有效地把握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新特点呢?就目前改革开放的形势来看,主要新特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深化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在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协调发展是协调与发展的交集,是系统或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协调发展不是单一的发展,而是一种多元发展,在协调发展中,发展是系统运动的指向,而协调则是对这种指向行为的有益约束和规定,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和内在性的发展聚合,不是单个系统或要素的增长,而是多系统或要素在协调的约束和规定下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2]具体来讲,就是人与自然、地区间、不同行业领域等的协调发展。从国家层面来讲,就是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环境“五位一体”作统筹考虑、系统谋划,《决定》绘就了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这是我国立足当代、把握未来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否则,这个国家必然出现动荡不安,甚至亡党亡国都有可能,苏联解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我国在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出现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这是改革开放进入深层次伴随而来的(或者说必然趋势),也就是一些高层领导、专家学者判定的深水区或攻坚期。笔者认为这是可以理解的,而问题的关键是,现在如何有效地解决好前进道路上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的问题。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说到底就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东部与西部、重点领域行业与其他领域行业、环境与资源、利益分配不公、眼前与长远发展等问题的协调。这些问题的出现,折射出了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信心和决心。所以,《决定》明确指出,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求、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为经济强国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质基础,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235年来,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蓬勃向前,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从一定意义讲,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为引领,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良好稳定的局面,党的执政能力逐渐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到处是一片丰收景象。

35年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决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一系列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关键在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和贯彻落实好《决定》精神,紧紧团结在新一届党中央周围,巩固和发展改革开放35年来所取得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全方位的,与过去相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改革,改革涉及的领域之多、范围之广前所未有。这一时期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工作创新,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把调结构、转方式、稳增长、促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经济质量与水平。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当前攻坚期和深水区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切实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文明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协调发展,确保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二、深化改革开放的关键点在于转型升级

经济转型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根本变化。具体地讲,经济转型是经济体制的更新,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经济结构的提升,是支柱产业的替换,是国民经济体制和结构发生的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转型就是要通过转变工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由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升级就是要通过全面优化技术结构、组织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进工业结构整体优化提升。工业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所在。转型升级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经济发展处于科学合理、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产业结构调整则是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只有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才能确保持续发展。回顾过去35年来的改革开放史不难看出,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今,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引领下,经济总量每年以10%左右的速率增长,即使在今年总量增长也在7%以上。时下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不仅开创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而且令世人惊叹。更有专家学者预计在未来十年最多十五年的时间就会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如今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已进入“第二季”。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这一时期取得的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的中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既有的速度型模式虽然使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但也给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的结构性问题,如内需和外需失衡、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失衡、农业相对薄弱等。工业发展方式仍较为粗放,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主要依赖进口;资源能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部分“两高一资”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规模经济行业产业集中度偏低,缺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空间布局与资源分布不协调;一般加工工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高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当前变化了的条件下,这种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此外,经过30多年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有了更高要求。因此,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产业转型升级。

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经济转型升级。随着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的加速推进,在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的引领下,世界各国发展越来越注重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着力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干细胞)、航天航空和宽带网络技术;日本着力发展新能源、新型汽车、低碳技术、医疗技术;欧盟国家着力发展绿色技术、低碳技术和新能源汽车技术;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着力发展新能源和绿色环保技术。在此背景下,对中国来讲,要紧跟全球化生产方式变革趋势,否则,必然会被淘汰。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历史机遇,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新兴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有效融合创造条件,促进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业态的发展。要围绕发展潜力大、带动性强的若干新兴领域,立足现有企业和产业基础,实施产业链升级工程,着力突破新兴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完善产业链条,加快形成一批先进的规模化生产能力。尤其是要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网络、生物、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方面实施重点突破,加紧在新兴科技领域前瞻布局,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的国际国内市场,缩短我国在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3]同时,要强化企业技术改造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的结合,切实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产品和技术升级换代。

另一方面要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是转型升级的关键,也是促进企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目前,在我国仍以传统产业为主,如何有效地实施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是当务之急。我国的传统产业主要是制造业,对于一个制造大国来讲,意义特别重大。当前,就我国产业来讲,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解决好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试验验证、检验检测等基础工作,通过论证和实验,优化产业结构。对现有传统产业市场潜力大,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企业,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做精,尽快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对产能过剩的产业要抓紧时间实行关、停、并、转、搬;加大科技攻关力度,集中力量(财、物、人)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加快高新技术园区的深化改革,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搭建特色鲜明且具有领先国际竞争力、辐射力、示范带动力的产业,变过去跟着别人走为今天领着别人跑。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瞄准现代产业方向,加大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创建一批绿色、循环、低碳、清洁、安全的产业,坚决取缔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效益低的产业;支持中小企业加强技术改造,逐步提高技术改造投资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这样,既可发挥投资省、周期短、效益好、污染少、消耗低的优势,又可通过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优化工业投资结构,推动工业整体素质跃上新台阶,为转型升级注入新的活力。

三、深化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在于提质增效

提质增效,就是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经济强国,是《决定》的精髓和实质。全球经济发展史告知人们,只有建成了经济强国,则国盛,民才能安,综合国力提升才有根基。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基础是决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试金石。如果没有国家物质财富的巨大积淀,就不可能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013年9月1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已进入提质增效的‘第二季’,后面的故事我们愿意也希望更精彩。”[4]对此,我们必须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提质增效上来,在经济发展上,讲求质量和效益的最大化,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聚集;在工作上力求效率与成效的最优化,为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目标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时下,我国改革仍处于粗放型(碎片化)阶段,现实发展与各种体制机制碰撞,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发展,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缺乏活力,改革开放的质量不高。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5]这一论断,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那么,如何实现提质增效呢?

(―)要在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上下功夫,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从而显著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决定》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4这一重要理论创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践性。当前,政府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要摆正位置,按照市场与政府分工原则,各就其位,各司其职,注重“两只手”作用的发挥,政府要以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抓手,切实做到不等、不观望,带头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一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以建立服务型、廉洁型政府为目标,精简政府机构,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效能;二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大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缩减行政审批程序,继续简政放权,推进政府向提供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转变;三要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建立智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四要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切实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五要严格控制行政支出,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三公”透明度。切实改善行政作风,密切联系群众。[6]19

(二)要在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实现提质增效。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全球经济的影响,在发展模式上对外有着特别的依赖。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要摆脱这种困境和阴影的唯一办法,那就是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变被动为主动,着力于在经济转型升级上下功夫,创新特色经济,实现提质增效。首先,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力度,提升产业、产品的档次,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使制造业精细化、国际化。精细化是工业文明的精髓,由此可以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其次,改变农业相对薄弱的地位,力促农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科学推进城镇化。实践证明,摊大饼式的、靠盖房子拉动的、没有产业支持的城镇化会产生十分严重的社会问题。同时,还应当吸取上世纪拉美一些国家片面转移农业人口的城镇化造成严重社会问题的教训,全面科学地思考城镇化问题。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发展农村小城镇,努力使每一个小城镇都拥有有活力、有特色的产业和比较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使人们乐于居住在这样的城镇中。第四,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条件,从而实现提质增效。

(三)要大力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质量。服务业是当代经济中增长最快的行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仅可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其本身也已成为新经济的驱动力,可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推动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服务业的发达程度已成为衡量一国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就目前我国服务业现状来看,服务业与第一、二产业相比比重太低。其根本原因,就是长期忽视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据有关资料分析,2011年产业结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10.1%,第二产业46.8%,第三产业43.1%。这样的产业结构具有明显的低收入国家特征,第三产业低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50%),更低于高收入国家水平(70%),连我国的台湾地区也达到了68.5%。绝大多数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都高于一、二产业。而我国服务业不但比重低,结构不合理,而且生产性服务太落后,国际服务贸易比重更低。[7]由此可见,我国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潜力和增值空间远远大于制造业。如今,经济发展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依托服务业消费显著上升。服务业具有收效快的特点,服务网点到哪里,那里的消费需求就旺盛。实践证明,现代化的许多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服务业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金融服务、科技服务、文化服务、国际商服务(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对当前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如电子商务已占到零售总额的20%―30%,在年轻人中已高达50%,电子商务也正以“支付宝”之类方式进入金融领域。[7]因此,各级政府一定要高度重视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服务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既要严格管理,坚持诚信、守法、文明、环保、安全等服务,又要不断改进服务态度和提高服务质量,尤其是要加强对服务业技术、手段、方法创新,以优胜劣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大发展,从而尽快实现转型升级。

四、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点在于改善民生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改革开放35年,是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的时期,也是改善民生力度最大、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尤其是在汶川、玉树地震,雨雪冰冻,干旱灾区等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面前,体现更为明显。党和政府第一反应,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救助人民疾苦,反映了党和政府以人为本的崇高境界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随着一项项民生政策出台、一笔笔民生的投入、一个个民生工程的实现,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与水平大幅度地提高,人民真正享受到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加快发展,人民的需求出现了新的变化,表现为多样、多元的特征,贫富悬殊、分配不公等问题凸显,这给党和政府带来了新的民生改善挑战,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和阻碍改革开放进程。

加之,今天的改革开放,与过去相比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表现为时代、环境、自然资源、体制机制、利益固化藩篱等一系列问题发生了根本变化。既有硬骨头,又有险滩,怎么办?历史与现实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其他途径,唯有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解决中国的一切问题。虽然,我国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位,但人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所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审时度势,在分析和判断国际国内形势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推进改革开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强调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明确部署与要求。我们坚信,在新一届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定会齐心奋进,使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经济总量再创辉煌,人民将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红利,民生改善必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资料:

[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3.

[2]什么是协调发展含义是什么[EB/OL].

[3]国务院关于印发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EB/OL].

[4]刘铮等.中国经济奇迹进入提质增效“第二季”[N].人民日报,2013-9-12(03版).

[5]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

[6]韩保江,刘峰.十八届三中全会前瞻:深化体改革绕不开的六大重点[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

[7]洪银兴.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往哪转?如何升?[N].光明日报,2013-10-21(05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3761/263128778.html

更多阅读

2016毛概论述题及答案 2016年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及答案

   2016年毛概开卷考试论述题及答案   1、如何认识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⑴背景:国内:“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当时,整个政治局是处于一个混乱状态,经济情况实际上

毛概论文中国梦1500 有关中国梦的大学毛概论文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正式提出于2012年11月29日。习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表示这个梦“

毛概论文中国梦1500 以我与中国梦为主题的毛概论文

“中国梦”的提出更加凸显了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也说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历史的高度,更加体现了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以我与中国梦为主题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以我

毛概论文中国梦1500 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

“中国梦”的核心目标可以概括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也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顺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梦的2000字毛概论文,希望大家

声明:《改革开放毛概论文 论改革开放的毛概论文》为网友执着的年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