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文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毛概论文

1992年初,中国的改革和开放处于一个关键时期,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铿锵7字,震撼了亿万人民的心灵,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和行动指南。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毛概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毛概论文篇一

《解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多维视角》

摘要:邓小平通过空间维度的审视、时间维度的确认和主体性尺度的强调,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贯穿其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在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之际,重温这一精辟论断,并深入解析邓小平提出这一命题的多维视角,从中得到启发,对于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空间维度;时间维度;主体性尺度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6-0032-02

20世纪90年代,针对当时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邓小平于1992年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其中,他紧紧抓住发展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强调要把发展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强调发展是社会主义走向胜利的关键,是中国走向富强、文明和现代化的关键,一句话,“发展才是硬道理”[1]377。这一命题是对发展必然性和价值性的精辟揭示,是贯穿邓小平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是邓小平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从空间、时间、主体性尺度等多维视角进行审视和确认得出的科学结论。

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文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毛概论文

2012年,是中国“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经济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发展速度。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尤其是一些大国相比,我们在很多方面仍有很大的差距。在这种形势下,重温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科学论断,深刻领悟其真谛,对于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形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空间维度的审视

空间维度的审视,能使认识立于全局和根本。所以,邓小平首先从空间维度即全人类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发展的必然性和价值性。邓小平认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全球化趋势使发展已不再是局部性问题,而是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因此“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1]281。

对于世界的主题,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1]126,而邓小平运用宏观战略的眼光进行分析,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1]105因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都是它们所面临的历史性、时代性的迫切问题,是所有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各种原因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通过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是他们的共同愿望和利益所在。同样,发达国家也面临发展问题。发达国家要再发展,要有市场,商品、资本要找出路,需要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如果“南方得不到适当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1]106。因此,发展是全人类的问题,“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和解决问题”[1]282。

同时,邓小平还以一个政治家的世界历史眼光敏锐地洞察到当代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发展问题。当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革命,使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交织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大大增强,世界各国都不可能完全脱离世界经济而发展,发展中国家如此,发达国家更是如此。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展、人民购买力低,发达国家的产品就没有市场;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落后、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就难以得到所需要的经营管理人才和劳动大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不发展、大量人口外流,同样也给发达国家造成了人口压力。因此,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已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是整个世界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必须“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

二、时间维度的确认

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任何事物都离不开时间和空间,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不仅需要空间维度的审视,而且还需时间维度的确认。时间维度的确认,能使认识更加深入与久远。邓小平从时间维度即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维度对发展的必然性和价值性进行确认,认为: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设想:资本主义由于自身生产方式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而必然灭亡,转向新的、更合理的社会主义社会,而社会主义应当发生在资本主义发展较成熟的地方。然而,后来的历史却这样重写: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部发展极不平衡,西方发达国家愈益发达,社会主义革命则发生在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因此,加快发展,尽快实现现代化就成为社会主义能否坚持并在全球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主要前提,为此,就必须视发展为“硬道理”。

第一,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邓小平精辟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373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本身就是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需要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发展。因此,社会主义国家首要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1]116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第二,发展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需要。由于社会主义革命都发生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国家,所以胜利后能否巩固无产阶级政权,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最关键的就是靠发展社会生产力,把经济搞上去,建立起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是古今通理。如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都无法维持,那么任何政权都将难以维持,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就是有力证明。

第三,发展决定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死存亡。邓小平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2]314否则,就连社会主义能否存在都成问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其他一些国家的经验教训已经表明:经济上不去发展,人民的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社会主义就会失去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的大厦就会失去根基。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毛概论文篇二

《论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战略思想的提出、内涵及贡献》

[摘要]邓小平在总结我国的历史经验教训,“重新考虑”我国前途命运时,适时提出和逐步完善了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这一战略思想作为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发展思想,对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发展是硬道理,背景,内涵,贡献

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巡谈话中提出:“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1]P377党的十八大强调:“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决不能有丝毫动摇。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2]P20当前,我们必须坚持这一战略思想,把发展作为主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一、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中国在发展问题上留下深刻的教训。邓小平在1980年初总结说:“近三十年来,经过几次波折,始终没有把我们的工作着重点转到社会主义建设这方面来,所以,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得太少,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快、不稳、不协调,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3]P249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于经济建设意义的认识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1956年,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虽然急促了一些、粗糙了一些,但从总体上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反映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要求,因而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进步。同年,党的八大科学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但由于当时党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准备不足,在国内外各种政治因素的影响下,偏离了中国国情而陷入了主观空想和“左”倾狂热之中,八大提出的路线没能在实践中坚持下去。接着,1957年发生了反右派斗争扩大化,1958年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9年发动“反右倾”斗争,最终酿成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

长期以来,我们谈社会主义优越性只强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忽视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对这个问题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早在1978年,他就明确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主义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3]P128用生产力标准判断社会主义优越性,这在当时的确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1980年,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3]P251不难看出,邓小平始终围绕着发展生产力来谈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换句话说,只有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摆到首要和中心的位置上,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战胜资本主义。

在1980年1月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邓小平谈道:“台湾归回祖国、祖国统一的实现,归根到底还是要我们把自己的事情搞好。我们政治上和经济制度上比台湾优越,经济发展上也要比台湾有一定程度的优越,没有这一点不行。四个现代化搞好了,经济发展了,我们实现统一的力量就不同了。”[3]P240“所以,在国际事务中反对霸权主义,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祖国统—,归根到底,都要求我们的经济建设搞好。当然,其他许多事情都要搞好,但是主要是必须把经济建设搞好。”[3]P240-241这就肯定了经济建设是中心,是解决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也就肯定了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于这一思想,邓小平在一个多月之后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许多问题,不搞四个现代化解决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的增加,人民生活的逐步提高,国防相应地得到巩固和加强,都要靠搞四个现代化。在两年后十二大的开幕式上,他再次重申了这—观点。

二、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

1991年8月20日,针对我国在发展问题上曾经出现过“大跃进”“洋冒进”和“经济过热”等经验教训,邓小平在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指出:“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1]P3681992年初,他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再次提出:“看起来我们的发展,总是要在某一个阶段,抓住时机,加速搞几年,发现问题及时加以治理,尔后继续前进。”[4]P461注重质变与量变的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科学规律,邓小平根据这一基本规律,提出了台阶式发展经济的重要思想。他认为经济发展应该采取波浪式前进的形式,表现为“飞跃—调整—再前进—再飞跃”这样一个周期性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十多年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坚持台阶式的发展,即抓住时机,跳跃一下,然后再稳定一段,如此循环往复,使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1984年到1988年的5年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近11%,工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高达21.7%,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形势呈现出对我们发展的有利态势,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来看,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格局的变化,使我们有可能争取更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从国内条件看,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国内政治稳定、社会安定,为现代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邓小平始终强调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85年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初步成效并开始物价改革时,他指出:“我们要抓住时机,现在是改革的最好时机。”[1]P1321991年他在分析国际局势时指出:“现在世界发生大转折,就是个机遇。”[1]P369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进一步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争取使国民经济隔几年上一个新台阶,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就担心丧失机会。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1]P375 做到隔几年就上一个台阶,不仅推进了改革开放,而且使得加快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得到了增强,具备了争上新台阶的良好条件。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1]P377十多年来,我国改革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科技和教育等领域逐步展开,全面推进,日益深化。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国民经济上了一个新台阶。1990年同19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74倍,平均每年增长9%,是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3倍。[5]P271综合国力有了显著增强,工业、农业有了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11亿人口已基本解决温饱问题,部分地区已向小康水平迈进。我国经受了国际局势动荡、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考验,在政治风浪以及自然灾害的考验面前,党、政府、军队和人民团结一心,显示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安定团结的局面进一步巩固。随着冷战的结束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国际形势整体上对我们有利,我国卓有成效的对外工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比较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必须搞好各方面的综合平衡

经济社会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片面的、孤立的、畸形的发展,而是各要素之间全面的、动态的均衡发展,注重运用综合平衡的思路和方法,兼顾各个要素的全面协调推进。历史经验证明,什么时候综合平衡搞得好,主要经济比例关系协调,国民经济的发展就比较快,社会经济效益就比较好;什么时候忽视甚至否定了综合平衡,主要经济比例关系失调,国民经济发展就缓慢、甚至下降。邓小平指出:“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农、林、牧、副、渔之间和轻重工业比例失调,‘骨头’和‘肉’(就是工业和住宅建设、交通市政建设、商业服务业建设等)比例失调,积累和消费比例失调。……还有一个重要的比例,就是经济发展和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发展的比例失调,教科文卫的费用太少,不成比例。”[3]P250因此,只有照顾到方方面面,对全社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使社会生产和需要之间,社会再生产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做到基本平衡,互相衔接,按比例地协调发展,才能使经济社会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综合平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单打一,邓小平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3]P250邓小平强调发展生产力,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但他并不认为经济建设可以孤立地存在和进行,而是要从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协调运行中来把握。这表明,“中心”不能代替“一切”,中心任务并非唯一任务,根本任务也不是全部任务,没有其他方面的配合,中心任务就不可能完成。邓小平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主张既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社会全面发展;既要实行改革开放,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既要搞经济体制改革,又要搞政治体制改革;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又要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等等。在实践中,为了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党和国家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邓小平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他坚决反对用其他工作取代中心工作,或与中心工作并列,确保了中心居中。另一方面,他对其他工作又从不忽略,总是下全力认真抓好,使之各居其位。这样,就为全国人民集中精力抓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保证了中心工作的顺利实施。

综合平衡必须做好综合配套。早在1962年,陈云同志就指出:“一定要从短线出发搞综合平衡,这样做,生产就可以协调,生产出来的东西就能够配套。配了套才能做大事情,不配套就只是一堆半成品,浪费资金。”[6]P212邓小平也强调说:“我们搞计划,考虑问题,面要宽一点。”[3]P198因为各个方面的改革是相互联系的,单项突进往往难以奏效,必须综合配套进行,把各项改革组合起来,发挥整体放大效应。但综合配套改革不是齐头并进,更不能各搞各的,应当有序地、相互配合地推进。否则,改革开放中一些具体措施就会失去方向,只顾眼前,忽视长远,照顾局部,影响整体,出现改革政策顾此失彼,互相矛盾、互相掣肘等现象。强调综合配套、全面推进的改革思想,使改革更具系统性、整体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发展,我们党更加注重从整体出发,统一协调,全面权衡,综合把握,通过包括经济、政策、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外交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的方针政策”,由过去自下而上的单项改革,发展到自上而下的综合配套改革,全方位地不断推进我国的改革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对科学发展的贡献

发展是硬道理确立了科学发展的首要之义。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面临的当务之急。“文化大革命”十年使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挫折,拉大了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人民群众对于长期停滞的经济发展和不断升级的社会动乱强烈不满,热切希望国家能够早日回到现代化建设的正常轨道上来。面对着全球开放的新格局,面对着新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如果我们还是坚持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难以充分发挥,中国也将面临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为此邓小平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放在了“首先”一步的位置上,他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无论是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还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都离不开发展。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无论任何情况下,加快发展的意识不能淡化,加快发展的热情不能降低,加快发展的势头不能减弱,加快发展的目标不能动摇。

发展是硬道理奠定了科学发展思想的生长点。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成为我们党许多新思想、新论断提出和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点。邓小平阐明了人在发展中重要地位的思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强调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提出“三个有利于”和人民满意的新标准;阐明发展要搞好统筹协调的思想,提出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经济社会统筹和对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等新认识;阐明了经济应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强调实行台阶式发展方式,紧紧依靠科技与教育,把速度与效益统一起来,走市场经济之路等论断。这些新的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全面超越,更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随着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深入发展,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也一步一步走向深化,从“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被不断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发展理论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密切关系。

发展是硬道理阐明了科学发展实践的基本要求。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来源于实践,又对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的解放。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至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人民币,增长了19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79元人民币,提高到1997年的6079元人民币,增长了15倍多。20年间,工业总产值增长了近18倍,国家财政收入增长了近7倍,对外贸易额增长了近14倍。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从1978年的2.5亿减少至1997年的0.5亿。1978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33.6元,至1997年达到2090.1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3.4倍,年平均增长8.1%。1997年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5160.3元,实际增长2.1倍,年平均增长6.2%。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1978年的3.6平方米提高到1997年的8.8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从8.1平方米扩大到22.46平方米,增长了1.8倍。三是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人民币,在全球排名第10位。至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4772亿元人民币,排名上升至世界第7位。[7]P162-163所有这些成就的取得,都与邓小平发展思想的指导是分不开的,从这种意义上说,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体现了科学发展实践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十八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7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6]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思想研究[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3861/193485103.html

更多阅读

胜任才是硬道理、没有任何借口与施伟德 没有任何借口

2008年,一本名叫《胜任才是硬道理》的书在北京的各个书店悄然上市,当时这本书只是一本没任何名气的书,也不被大家看好,所以基本各个书店都把它放在励志书的角落里。不过,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该书在随后的日子里,被大家追捧。要知道,这本

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下一句

一、回顾历史,充分认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长远意义“发展才是硬道理”虽然七个字,却揭示了中华民族兴衰荣辱的历史结论。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文明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但从18世纪末,由于封建统治者不顾顺势,闭关自守,夜郎自大,固步自封,阻滞了

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文 发展民生才是硬道理!

   从1978年算起,中国改革开放已经33年。  30多年来,中国从一个封闭、贫穷落后、人口众多的计划经济国家,发展为一个比较开放、深入参与全球化、经济总量全球第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十多亿中国人的生活和命运有了很大改变

声明:《发展才是硬道理论文 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毛概论文》为网友狂野狩猎者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