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见面礼仪说的话 古人的见面礼仪

  作为礼仪之邦的我国,古代人们相互见面时,有许多不相同的的礼节。

  揖: 拱手行礼,是为揖。这是古代宾主相见的最常见的礼节。揖让之礼分为三种:一专用于没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微向下;二专用于有婚姻关系的异姓,行礼时推手平而致于前;三专用于同姓宾客,行礼时推手微向上。

爱华阅读配图

  长揖:这是古代不分尊卑的相见礼,拱手高举,自上而下。

  拱:古代的一种相见礼,两手在胸前相合表示敬意。如“子路拱而立”(《论语》)。

古人见面礼仪说的话 古人的见面礼仪

  拜:古代表示恭敬的一种礼节。古之拜,只是拱手弯腰而已,两手在胸前合抱,头向前俯,额触双手,如同揖。如《孔雀东南飞》中的“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这儿的“拜”就是焦仲卿对母亲行的这种礼节。后来亦指将屈膝顿首、两手着地或叩头及地称为“拜”。如《鸿门宴》中的“哙拜谢,起,立而饮之”,这儿的“拜”应是这种跪拜礼。

  拜手:古代的一种跪拜礼。行礼时,跪下,两手拱合到地,头靠在手上。《周礼》中作“空首”;也作“拜首”。如“ 光明呀,我景仰你,我景仰你,我要向你拜手,我要向你稽首”(《屈原(节选)》)。

  再拜:拜两次为再拜,表示礼节之隆重。如“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过去书信末尾也常用“再拜”以表示敬意。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如“……丘迟顿首”(《与陈伯之书》)。

  稽首:古代的一种跪拜礼。 跪而头触地作较长时间停留为稽首。“稽”是停留拖延的意思。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手在膝前,头在手后。头在地必须停留一段时间。稽首是最重的礼节,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如“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崤之战》)。

  古人的这些礼节在我们今天看来,已经是繁文缛节。但是,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 ,倒也能让我们学到不少知识。

        注: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爱华生活知识 频道,爱华生活群:224974371欢迎你的加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43371/777708839.html

更多阅读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增广贤文》上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与李白《把酒问月》诗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境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玩文字游戏而已。说的是人生短暂、日月永恒,时代变迁、日月长存。月亮用她的沧桑见证人世间不断

如何读懂古人的医案 岳美中医案集

古人的书,往往简约而含蓄,言外之旨,话外之意颇多。医书更是如此。所以,有位前辈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读书难,读医书尤难,读医书得真诠则难之又难。”为什么难呢?这些“难”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难”呢?如何读医书而得其真诠

转 古人字的来源 古人的字

从周代开始,人们在名以外,又另取字。《礼记·檀弓》称:“幼名,冠字。”这句话的解释是:“始生 三月而加名,故云幼名;年二十有为父之道,朋友等类不可复呼其名,故冠而加字。”“年二十有为父之道” 时加“字”,当然是说男子;对于女子,则是“许

古人的作息时间 古人的作息时间是怎样的?

杨联陞先生曾著《中华帝国的作息时间表》,非常有参考价值。国内某副教授又有《浅谈中国古代的作息制度》一文,几乎原样照抄杨先生的文章,却无一注释,还在文后的《参考文献》中若有其事地列上了从《汉书》到《清史稿》的历代正史,令人哭

毕业后想对老师说的话 毕业最想对老师说的话

毕业最想对老师说的话敬爱的老师,回顾6年的历程,我们的每一点成绩,都凝聚着您的心血和汗水;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您的帮助和教诲。把成绩和进步都归功于老师的教导,这就是对老师最深厚的感情。亲爱的老师,在这六年的历程里,你不仅教

声明:《古人见面礼仪说的话 古人的见面礼仪》为网友叩首称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