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论文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论文的简称;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思修论文相关范文:论分层理论的作。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分层理论的作用全文如下:摘要:由于分层的思想可以使复杂的系统易于管理和实现,因此很多学科都引用了分层理论。财务治理结构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财务的管理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建立一个完整的公司财务分层管理模式,既要包括财务治理结构的建立,也要包括财务治理机制的建立。本文首先对财务分层的思想进行概述,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财务分层对于企业来说的重要性,然后分析其存在没有解决好财务管理权、产权关系模糊不清和管理层次之间相互脱节等问题,最后根据相应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关键词:财务;分层;管理;措施一、绪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当前的财务管理实践也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企业财务管理并非所有权力都是返回的企业,主要体现在财务分层管理模式研究在国家企业或社会管理的身份,与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管理,而非企业投资者的身份,根据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管理,特别是在责任上还是独自控制。此外,传统财务管理理论经历了单纯的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不参与商业活动的事后向公司决策者提供各种财务信息的决策分析,业务流程的记录和分析总结,甚至到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财务在企业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日益增大。然而传统的财务理论对于企业中各财务利益主体与企业的关系以及财务利益主体之间关系的忽视,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企业的财务利益主体的权利,责任,利益分配不均衡,严重影响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的效率。
由于传统财务分层理论在企业财务利益主体之问关系处理方面的学者对其都没有深度的研究,所以财务治理将成为未来财务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内容,而分层理论作为一种简化系统复杂性、提高系统效率的有效手段,就被引入到财务治理中来为企业构建系统的有层次的财务管理体系,所以提高企业的财务分层管理的方式逐渐被利用。
2、研究意义
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业主、经理以及其他金融主体的财务目标,财务信息的获得和财务管理内容等方面均有其不同之处,为了使企业财务成为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等财务主体的有机统一,财务分层管理理论应运而生。研究财政分级管理,有利于正确处理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出资者和经营者之间的财务关系是企业财务关系的重要方面,在现代企业中的突出矛盾之间的矛盾。多层次的财务管理的关系的建立,有助于多元化的财务管理面向新的特性,正是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现代金融与传统金融之间的根本区别。
财务分层管理理论与金融理论是金融实践的升华。财务分层管理理论的提出,继承和弘扬了我国传统财务管理中应该肯定的东西。首先,在企业范围内的财务管理,中国的金融研究公司的财务问题,其中包括既公司的系统的企业,也包括非法人企业;既包括大型和中型的企业,也包括小企业的金融问题。分层理论的财务建议,将导致中国的方式在财务管理和财务管理模式的变化。在财务管理的方式,从静态管理转变为动态,在我国传统体制下,很少通过市场流通,改变所有者主体的动态管理,资本的凝固状态导致大量资本难以发挥应有效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产权的价值化、商品化、市场化成为必然。在财务管理模式上,由两权合一的财务管理模式转向以分层次的财务管理模式,财务分层逐渐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主流方式,所以研究财务分层管理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财务分层管理的必要性(一)解决成员之间的利益冲突
传统财务会计理论是建立在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的基础之上的。任何企业资金流都是伴随着物流流动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体系的一个缺陷就是它所反映的资金流信息往往滞后于物流信息。在经济体制改革后,由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决定了两权分离的不可避免,也就决定了经理人在公司经营中的不可或缺,就必然产生委托代理问题。委托代理是指代理人的代理权根据被代理人的委托授权行为而产生。委托代理人为被代理人的利益需要转托他人代理的,应当事先取得被代理人的同意。事先没有取得被代理人同意的,应当在事后及时告诉被代理人,如果被代理人不同意,由代理人对自己所转托的人的行为负民事责任。委托人所追求的目标是资本的保值和增值,追求企业的利润最大化,而代理人所追求的是个人的利益最大化。分离所有权和成员之间的利益约所带来的复杂的委托代理问题,通过一系列制度安排,使得企业融资的责任,权利和利益的相互制衡,这是传统的财务理论可以无法做到的。
治理结构的需要
法人治理结构是又译为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狭义的公司治理主要是指公司内部股东、董事、监事及经理层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公司治理还包括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股东大会是由出资者组成的权力机构,它在拥有“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将出资者的利益托付给董事会,而不去干预公司的事务;董事会作为一个常设的决策机构,公司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不直接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的董事局的职权的行使,而是通过授权委托经营管理;总经理和经理根据董事会授权处理公司的日常事务,并接受董事会的监督机关进行管理。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要求
“利益相关者”这一词最早被提出可以追溯到1984年,弗里曼出版了《战略管理:利益相关者管理的分析方法》一书,明确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管理理论。在此后的30年间,对利益相关者的定义达三十多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定义。有的为企业的经营活动付出了代价,有的对企业进行监督和制约,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或接受他们的约束。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向多元化发展,权力在许多利益集团之间分配,同时公众对企业活动的要求越来越高,如其产品应该物美价廉,其对周围环境应尽量少制造噪音、废气、废水等污染,还应该维护自己的社会公众形象,及时履行纳税、组织参加公益活动等社会责任等。如果企业不能满足这些利益的需要,我们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取胜,那么有被淘汰倒闭的危险。
解决公司内部不同财权主体之间利益冲突
传统的财务理论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关注的是企业理财效率的提高,而对企业财务的形成及其构成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基本不涉及,这是因为它隐含一个重要假设,即企业治理制度的安排是外生的,有效的,而这一假设并不符合我国的经济制度环境。如果从一开始就利用分层理论明确相关利益主体的经济关系,使契约有效,当出现契约预期的状况时就能够知道谁有决策权,谁有权拥有控制权,从而明确利益各方各自的责权利界限,形成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权力制衡关系,确保财务制度的有效运行,财务管理才可以在既定的企业财务运作的框架下实现企业的财务目标。
三、财务分层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没有解决好财务管理权
财务管理权是指在现代公司中,直接地拥有一个企业半数以上的具有表决权的股份,以此来决定公司的董事人选进而决定公司的财务方针,并在公司中拥有控制财务决策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权利。简言之,是对公司的财务方针与利益的决定权。在发达产权市场上,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的实现方式包括:上市、下市、经理人持股、职工持股计划、合并、收购、代理权争夺。财务管理权的取得与变换不是一种简单的财务运作方式,已经作为对公司经营者的一种制约机制和提高财务效率机制而存在。这一认识将使财务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已经拥有更新的内涵和独特的功能,使我们对财务管理的认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目前企业财务的管理权没有全部回归企业,主要表现在国家对国有企业还是依社会行政管理者的身份,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直接进行管理,而不是以企业出资者的身份,针对不同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管理,特别是承担责任方面还是大包大揽。
(二)产权关系模糊不清
产权清晰,意味着这样几层含义:首先,应当明确企业资产的归属权,亦即谁对企业的资产拥有要求权和主张;其次,要落实资产经营管理的代理权力和责任,亦即谁来管理,怎样管理企业;再次,要明确有关方面对企业剩余收益的分享权,亦即谁能分享企业的盈余;最后,构造一个新的、具有一定效率的产权制度。在计划经济下,国家控制了国有企业的财务管理大权,企业只有最低层次的财务管理权。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为了使政企分开,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法人财产权和经营自主权,有些人就误认为企业具有的权利就是厂长的权利,特别是在承包经营责任制下,国家几乎完全放弃了作为出资者应对企业行使的财务管理权,而由企业的厂长行使了应由出资者和主要经营者行使的财务管理权,他们在管理企业时主要考虑经营者的利益,而不顾出资者的利益,更不顾债权者的利益,可企业的责任却要国家来承担。这实际上就是从出资者控制企业财务管理这个极端,走到了经营者控制企业财务管理权的另一个极端。
(三)存在管理层次之间互相脱节
所谓管理层次,就是在职权等级链上所设置的管理职位的级数。当组织规模相当有限时,一个管理者可以直接管理每一位作业人员的管理层次活动,这时组织就只存在一个管理层次。层次的增加势必要配备更多的管理者,管理者又需要一定的设施和设备的支持,而管理人员的增加又加大了协调和控制的工作量,所有这些都意味着费用的不断增加。管理层次与管理宽度有关。较大的宽度意味着较少的层次,较小的宽意味着较多的层次。对于上层来讲,其主要任务是从织整体利益出发,对整个组织实行统一管理层次指挥和综合管理。中层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分目标的制定、拟定和选择计划的实施案、步骤和程序。基层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规定的划和程序,协调基层员工的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计划和任务。
由于在企业财务管理层次之间权责不清,力量不足和管理水平低等原因,使企业财务管理的决策层与执行层严重脱节。随着组织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受托者又不得不进而委托其他的人来分担自己的工作,依此类推,而形成了组织的等级制或层次性管理结构。在一个规模经营的现代企业中,决策层就是最高管理层,随着管理层次的复杂化和管理任务的加重,决策层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取代执行层来发挥作用。主要表现的是对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不是按程序和科学方法进行决策,而是靠厂长的一句话,在决策后执行部门也不按科学的方法去具体的计划和控制,致使企业财务处于失控状态。
四、关于财务分层管理的完善措施(一)明确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划分
各管理层的权利和责任划分必须依法进行,为提高公司管理层决策效率,多数公司的股东大会将应由自己行使的一部分权力授权给董事会, 如一定金额内的投资决策权、增资扩股权等, 往往存在授权过当的情况,因此, 对各财务分层管理部门的权责的量化,首先必须坚持依法划定。上级单位对拨付给下级单位的各项补助经费不准越权分配,严格落实基层基本支出最低经费保障线规定;对取得的各项收入,一律纳入预算管理,未纳入的,一经查实,按违纪论处并由上级税务机关予以没收;对批准执行的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无特殊原因不得调整,确需调整的要按规定程序提交局长办公会审议,并报上级财务部门审批备案。其次要有利于调动各管理层参与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企业财务分层管理是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客观要求,各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进行科学的分层管理,保证决策科学性和高效率,调动各方面参与理财的积极性。
各级主要领导干部不得插手和擅自决定购置固定资产,纳入政府采购目录或达到政府采购限额标准的固定资产购置应纳人政府采购,达到公开招标数额标准的,应依法实行公开招标;分管固定资产的领导干部每年要组织对固定资产进行清查,将清查结果向局长办公会报告;固定资产的维修,必须由使用部门提出维修申请,经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审核,列入年度公用经费支出预算。突发急需的维修项目报分管领手审批,其中大额维修应由局长办公会集体审批;各级税务机关必须对本单位勺办公用房、车辆、办公设备等变动情况每年公布一定;固定资产的处置必须严格按照处置审批权限进行审批,对达到一定额度的封定资产处置必须实行公开拍卖。
(二)理清企业内部的产权关系,分层治理
在公司制企业的组织形式中,由于“两权分离”的客观存在,导致企业运转是建立在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与受托责任的基础上。所有者对于其资本保值增值的要求,是通过所有者财务包括约束和激励两种方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者,而这种约束和激励对于企业资金运动的影响则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所有者财务管理是确保资金运动所带来的增值能够表现为出资者权益的增加,而这种资金运动是否能够增值及增值幅度的大小则取决于经营者对于资金运动的直接控制。显然,没有成功的经营者财务管理,有效的所有者财务管理就毫无意义。通常所有者同时采取监督和激励两种办法的结合来协调自己与经营者的目标。
(三)加强对财务分层治理机制的监督与评审
在强调所有者的财务约束和激励、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的同时,我们并不否认财务经理财务在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而这种重要地位通过其在企业财务体系中的合理定位来体现。所有者财务的最终目标要通过经营者的财务决策和协调来具体实现,而经营者财务的决策和协调又要通过财务经理和财务人员的具体操作来落实。因此,作为企业财务最低层次的财务经理财务同样是企业财务分层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经营者财务的具体执行性财务的财务经理财务,注重的是日常财务管理。财务经理财务的定位是财务经理在企业组织中的地位所决定的。
五、结论只有通过财务分层管理对财务体系进行分层次管理从而达到降低财务体系的复杂性,简化管理的目的,进而使整个财务体系的效率得以提升。财务分层理论在未来公司财务治理中的作用将是不容忽视的。财务分层理论的概念虽然提出已久,但是对于财务分层理论的研究都还处于对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阶段,尚没有人将财务治理结构和财务治理机制结合起来研究。我认为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应该是动态的财务治理机制,公司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博弈结果来确定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并将动态财务治理机制应用到公司的财务分层管理中。则会使该研究成果真正的集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真正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财务分层理论的引入能够有效的解决两权分离带来的诸多问题,如何合理配置企业的财务资源成为焦点。应该根据公司内外部影响因素动态的建立公司的财务治理机制。在对公司各财务利益主体进行分层次管理后还要关注各层次问的协调。同时还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约束机制,使各财务层次之间形成一套兼顾公平和效率的制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