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冬至礼仪习俗,冬至养生的禁忌

冬至是中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岁时节日之一。那么冬至有什么习俗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冬至礼仪习俗,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中国传统冬至礼仪习俗

关于冬至一词的含义《孝经说》解释如下:至有三义,一者阴极之至,二者阳气之至,三者日行南至,故谓之至。冬至这一天,太阳走到南回归线最顶端,所以是“日行南至”,这一天是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所以是“阴极之至”,从此以后一阳来归,日照时间开始一天比一天增长,所以是“阳气之至”,大自然从这一天开始新的变化。与此相关联,期望着万物复苏,春天到来,世界上许多民族从古以来形成了很多庆祝太阳复活的仪礼。

1、做为自然年岁首的冬至

在中国古代,冬至很早就成为一年中最重要的岁时活动之一,并长期以来受到与正月一样的重视。它并不完全是人为设定的节日,而是以一年之中太阳发生显著变化的时点作为基础形成的。所以,人们为冬至设置的各种活动大多基于对于冬至太阳变化的认识并与之关联。

从太阳的自然变化来说,冬至是一个自然年的开始。围绕这一特征,有关冬至的岁时文化发展出了许多丰富的内容。就其表现具体而言之,一是中国古代曾长期存在过以冬至为年始的历法,二是相当长时期存在过以冬至月为新年的时期。以冬至为年始的历法,至今仍保存在今天彝族的历法中,有关的情况可以参考刘尧汉、卢央等关于彝族十月历的研究。从《诗经•豳风•七月》的叙事和《管子》中的叙历来看,这种十月历法确实有古老的传承。二是冬至所在的十一月,长时期曾被设为一年之首,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建子”。古有三历之说,以为夏商周三代各建寅、建丑、建子为正月。三历之论,古有异说,以殷人建丑之说而论,唐朝司马贞《史记索引》即称“唯黄帝及殷周鲁并建子为正”。这方面的问题有待今后专家们的继续研究。而周鲁并建子为正是可以查证的。秦以暴亡,汉承秦制,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惯一直承续。这种局面直到汉武帝采用“太初历”为止。《史记·历书》记载到:至今上(汉武帝)即位,……乃改元……因诏御史曰:“……今日顺夏至,黄钟为宫,林钟为徵,太簇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自是以后,气复正,羽声复清,名复正变,以至子日当冬至,则阴阳离合之道行焉。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已詹,其更以七年为太初元年。年名‘焉逢摄提格’,月名‘毕聚’,日得甲子,夜半朔旦冬至。”

“太初历”一直被采用到东汉(纪元 85 年)。在阴阳五行观念发达的古代中国,朝代更迭后常常会易正朔改服色。但一种岁时文化一旦形成后,并不是一定随着历法而变化的,它有时会植根于自己得以生长的土壤而生长。以冬至为新年和冬至月长时期做为岁首,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即或历法变易,冬至月早已不是正月,但冬至仍和新年拥有近于同等重要的地位。有关冬至的岁时文化有很多与新年的元日非常类似,岁时活动的内容也和元日一样多姿多彩。《颜氏家训》中即将冬至和岁首交举:

中国传统冬至礼仪习俗,冬至养生的禁忌

已孤而履岁,及长至之节,无父拜母,……无母拜父。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

由此可知当时冬至和岁首同样行“拜父”、“拜母”的新年之仪。

对冬至这种同于新年的重视不仅限于六朝。有唐二百九十余年,历凡八变,其中只有武则天天授元年至十一年和肃宗上元二年这一年实施的是建子历。但人们一如既往对冬至十分重视。朝廷方面的情况下面将单独介绍,而民间的情况则可参照日本留学唐朝的僧人圆仁在《入唐求法巡礼行记》的记载:

(开城三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冬至之节。道俗各致礼贺。住俗者拜官,贺冬至节。见相公即道:“晷运推移,日南长至。伏惟相公尊体万福。贵贱官品并百姓,皆相见拜贺。出家者相见拜贺,口叙冬至之辞,互相礼拜。” (开城五年)冬至节,僧中拜贺曰:“伏惟和尚久住世间,广和众生。”蜡下及沙弥对上座说,一以书仪之制,沙弥对僧,右膝着地,说贺节之词。

这里的“致贺礼”、“互相礼拜”和六朝颜子推所言“拜父”、“拜母”一样是贺岁之仪。并且在唐代,朝廷给予了冬至与新年同样的重视。《唐六典》“吏部郎中”条注与“都官郎”条都规定,冬至日与元日同样“休假七日”,官奴婢则给予三日的休假。又郑庆余《大唐新订吉凶书仪》有“元正日、冬至日二大节准令休假七日”,由此可知唐朝对冬至的重视,到中晚唐也都是一以贯之的。在冬至日,朝廷和元日一样举行朝贺和宴会。

宋人称冬至为“亚岁”,重视冬至一如唐人。周密《乾淳岁时记》记载冬至的情况说: 朝廷大朝会,庆贺排当并如元正仪。而都人最重一阳贺冬。车马皆华整鲜好,五鼓已填拥杂庚于九街。妇人小儿,服饰华炫,往来如云。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宋人笔记中另举出例子。宋人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 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而从《清嘉录》记录的“冬至大如年”这样的谚语中,已经可以看到明清人对冬至的重视,这方面的材料很多,这里不细举了。

2、冬至与祭天

古代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冬至这一自然现象,并对其间蕴涵的阴阳消息变化给以极大的重视。比如《夏小正·十一月》就提出:

陨麋角。陨,坠也。日冬至。阳气至,始动。诸向生皆蒙蒙,符矣。

关于《夏小正》所记是否就是夏代生活是有争论的,这一点这里不想多加论及。但我们至少可以说,夏人是很可能已经认识到冬至这一自然现象的。到了殷代,已经有了“日中测影”即以圭表测量日影的科学方法,在技术上完全可以精密地测定冬至的日期了。同时,在殷墟卜辞中也出现了用指冬至的“至日”、“至南”、“南日”等文字,如果再把广泛流行于商代的日神信仰考虑进来,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殷商时代我们的先民已经认识到冬至这一自然现象,并给以了充分重视。有人推测殷商时代的大祈“清祀”即与冬至相关,我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汉书·郊祈志》云:“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祈。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 盖依照君权神授的天命思想,帝王的权力实上承于天。在这样的思想体系中,冬至日所发生的一系列自然的变化,当然会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特别是从战国至两汉之间,阴阳五行和谶纬思想极其活跃,冬至之日应祭天逐渐成了普遍流行的看法。

有关冬至祭天,《周礼·春官·神仕》云: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物鬽,以禬国之凶荒,民之丧礼。

又,《周礼·春官·大司乐》云: 凡六乐者……大变而致象物及天神。……凡乐圜钟为宫,黄钟为角,大簇为徵,姑洗为羽,雷鼓、雷鼗、孤竹之管、云和之琴瑟、云门之舞,冬日至,于地上圜丘奏之。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

“天神”,郑玄注为北辰。关于冬至祭天的理由,唐贾公彦本条疏中解释如下:礼天神必于冬至,礼地祗必于夏至之日。以天是阳,地是阴。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是以还于阳生、阴生之日祭之也。

《周礼》一书成书于战国时代,但其内容混承夏商周三代文化之余,其关于冬至祭天的记载,亦当作如是观。郑注“天神”为北辰。但北辰本楚地神祗,其影响及于全国是出身楚地的刘邦建立汉政权以后的事情。这一注释明显是把后起的祭祀文化与传统的祭祀文化混在了一起。但是,作为“六经”之一,《周礼》的权威性在汉代已经得到确立,郑注在后来也成了理解经典的权威解释。这一切都对中国古代的“冬至祭天”这一传统祭祀文化的定型、延续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古代中国的帝王们来说,祈天祭天是所有祭祀活动中级别最高的。因为“君权神授”,皇帝赖以统治国家的权力来源正是天。天是主宰人类万事的全能神,它掌握着每个人的生死寿夭、穷通祸福,也掌握着国家政权兴亡的机枢。所以,历朝历代都把冬至祭天作为国家重要的祭礼仪式加以重视。相关的典章制度也因之日趋完善。可以说,冬至与政权的正统性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换言之,这也是中国古代冬至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自汉武帝元鼎五年真正实行了冬至祭天的活动后,尽管随着时代变化而出现一些短期的变动,但冬至祭天大体被历朝历代制度化,成为朝廷岁时活动中最重要的一项。唐代为例,从《贞观礼》到《显庆礼》到《开元礼》,变化的不过是被祭祀的诸神秩序而已,而冬至祭天这一根本是不曾发生变化的。希望对有关的细节做考察者,可以参考《大唐开元礼•吉礼》中保留下的有关冬至祭天的详细做法。

3、冬至与阴阳消息

有关中国古代冬至的活动内容,史籍如《新唐书·礼乐志》等记载得非常详细。对这些内容做一下归纳,大体包括了皇帝接受群臣朝贺、诸州、诸藩贡进贡物、交付有司、设宴会、歌舞作乐等内容。除此之外,与冬至相关,朝廷还有各种特别的岁时活动,考察一下《新唐书》唐太祖、太宗、高宗、中宗、玄宗诸帝的本纪,这一点是很清楚的。比如,开元 11 年玄宗本纪中就有如下记事:戊申,有事于南郊,大赦。赐奉祠官阶勋爵,亲王公主子一官,高年粟帛,孝子顺孙终身勿事,天下脯三日,京城五日……

类似的记事散见于各代皇帝的本纪中,集其大略,可以归为八项:一是前举的朝贺和宴会;二是行南郊祭天之仪;三是大赦;四是赐官吏职位与赏物;五是天下大脯三日(京城五日);六是免租税;七是敬老,赐老;八是褒奖孝子顺孙、节妇义夫。

这些活动中,有很多是与冬至的自然年开始的特殊地位、曾经作为岁首月的历史地位、冬至祭天的祭祀传统的形成相关的。比如,朝贺和宴会、赐官吏职位与赏物、天下大脯等活动,可以从天子与民同乐这一角度来理解;免租税、敬老、赐老、褒奖孝子顺孙、节妇义夫以及大赦天下等,则多少有些复杂。盖基于天人感应思想,人间统治的德是通天的,“人德”与“天德”有联动关系。以大赦为例,这其中有德政的成分,所谓“大福所赐,岂独在予,思与万方,均其惠泽”,说的就是这一面,而另一面还与阴阳消息相关,即通过减少人间的“阴”的部分,达到借此协助阳气的增长的目的。在董仲舒有名的“天人三策”中曾讲过:王者欲有所为,宜求其端于天。天道大者,在于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天使阳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长养为事,阴常居大冬而积于空虚不用之处……

既然阳为德、阴为刑,而冬至为一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之日,那么这个一阳初起的特别时期,在这阴阳消息转换的重要时刻,广施德政而增加“阳”的力度,释放罪人而减少“阴”的压力,都有助帮助阳气的升腾。从逻辑上,这也完全符合弗雷泽所说的初民模拟巫术思维和顺势巫术思维的。《旧唐书》卷 50《刑法志》记载唐朝赦囚的具体做法时称“太宗又制……其有赦之日,武库令设金鸡及鼓于宫城门之右,勒集囚徒于阙下,掴鼓千声,讫。宣诏而释之”。同样记载亦见《唐六典》、《通典》。这里提到的金鸡与鼓,从民俗学角度分析,实际上也和去刑益德减阴增阳有关。限于篇幅,这里对此不作展开。

4、冬至与饮食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枣庄、东平、汶上、曲阜、邹城,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是养生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气始于冬至”。因为从冬季开始,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此时科学养生有助于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吃饺子成为多数中国人冬至的风俗。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省滕州市流行冬至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冬至吃水饺

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谚 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滕州羊肉汤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6561/29138675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传统酒礼概说 中国五大传统礼仪简介

中国传统酒礼概说中国传统酒礼主要是指人们饮酒之时,向天地神灵及交往对象表现敬意的行为方式和相关程序。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尤以尊天法地,崇敬祖宗、神灵为重。初始,人类生活物质匮乏,曾有着以至清之水敬献天地神灵的习俗,后

中国传统丧葬礼仪概述 丧葬 丧葬-概述,丧葬-过程

人生三件大事:婚、生、死。对这三件大事人们历来非常重视,特别是对待“死”。人非木石,是有细腻感情的动物,周围的人死了,必然触动复杂的情感,要为他安葬和悼念。因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埋葬亡者的传统仪式,即使是绝对的唯物主义者,除了物质存

冬至手抄报图片大全 传统冬至手抄报资料大全

爱华阅读配图   传统冬至手抄报资料大全   冬至吃什么  12月22日是冬至日,冬至又称为冬节,南北方的习俗不一,北方通常吃馄饨和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药补不如食补。阳气虚弱者时值冬至,天寒地冻,为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最

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习俗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日的重阳佳节,活动丰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爱华阅读配图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

声明:《中国传统冬至礼仪习俗,冬至养生的禁忌》为网友吥変垨堠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