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学生最适合北大培养?或者换句话说,北大招收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我认为,除了高考成绩作为智力性标准外,北大招生至少还应当有以下4点非智力性标准——
首先,你应当已经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这将为你的下一步深造奠定坚实的基础。教育是连续的,也是终身的。即使从知识积累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尽管有极少数天才可能没有经过基础教育而直接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仍然需要接受一个完整系统的国民教育。当然,我所说的“良好教育”,绝不仅仅意味着学生获得了比较高的文化课考试分数。它还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判断力,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和强健的体魄。以前我们曾经使用过“综合素质优秀”这个表述,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但现在已经用得比较少了。因为一说起“综合素质”,有人就说这是指唱歌跳舞、弹钢琴,沿着这个逻辑下来,自然而然批评北大招生有歧视农村孩子之嫌——显然,农村孩子中会弹钢琴的少之又少。这实在是一个典型的情绪化误读。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从来都没有说过“综合素质”就是指唱歌跳舞、弹钢琴。相比较而言,我认为“良好教育”的表述,对城市孩子和农村孩子可能都适用。
其次,你应当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和旺盛的创新欲望。北大是一个以文理医工见长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是未来能够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的灵魂人物。也就是说,她培养的不是一般性人才,而是人才金字塔尖的那一部分领袖级人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涵盖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我们相信,只要有了好奇心和痴迷的不顾一切的狂热激情,你才可能为你即将从事的事业倾注全部的心力,从而作出非同一般的成就。人类文明史上所有的伟大创造,无不是来源于想象力和创新精神。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根本动力。
第三,你应当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希望每一个迈进北大校门的学生都是野心勃勃的,无论男女,都具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和自信。你们从进入北大的第一天起,就应当立下雄心壮志,为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哪怕是最微小的贡献。这是北大最重要的历史传统和精神内核。北大人似乎天生具有一种特殊的理想主义气质。一旦佩戴上北大校徽,他们顿时就有了一种被选择的庄严感和神圣感。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即使是像堂吉诃德一样也在所不惜。很难说清楚这种气质从何而来,也许这是历史赋予的必然,因为中国近现代史上几乎所有的重大事件都和北大息息相关。
最后,你应当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这是一个快速变化的全球化时代,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未来的世界将会变得越来越不确定。今天你在大学里学习的一切知识,很快都会变成明日黄花,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未知世界。唯一的办法,是你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随时根据现实环境的变化,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固然需要你在大学期间通过学习知识获得训练,但更重要的,是你自身必须具备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以及持续不断的求知欲望。近年来,我见过许多高考分数很高的学生。他们很聪明,也很勤奋,但在中学阶段已经被日复一日的条件反射式的训练磨光了所有的激情,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的甚至到了退学的地步,的确十分可惜。这样的学生,即使高考分数再高,也不适合北大培养;即使到了北大,也难以有什么作为。
和世界一流大学相比,由于招生录取制度的差异,我们在如何发现识别选拔优秀人才方面还缺乏起码的经验——我们只会通过单一的考试分数选拔人,而哈佛、耶鲁等世界一流大学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上百年的成功经验。
耶鲁大学的招生官员曾经告诉我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中国学生,对历史学非常感兴趣,在中学阶段就通读了《剑桥中国史》和《资治通鉴》,耶鲁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的所有中英文著作他如数家珍,还发表了一些历史方面的小文章。这样的学生应当是每一所大学都非常欢迎的,但耶鲁最后拒绝了他。原因很简单。面试官问他:“晚上睡觉前你和宿舍里的同学都聊些什么?”(他是住校生)他回答说:“我给他们讲各种各样的历史故事。”面试官认为,一个正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子,晚上睡觉前和宿舍里的其他男生聊的应该不是女朋友就是足球,谁会有兴趣去听你的历史故事呢?要么说明他说的是假话,要么说明他和周围的同学不合群。而耶鲁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事公共服务的领袖,一个不能和周围其他人进行良好沟通的人,未来怎么可能率领大家作出巨大成就呢?因此,尽管他可能将来会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历史学家,但不符合耶鲁大学的招生标准。
这个故事对我的影响很大,它揭示了世界一流大学在甄别发现选拔潜在性人才方面的一些奥秘。这些核心秘密局外人是不可能掌握的。我们必须根据北大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求,研究制定出具有鲜明北大特色的、可以被观测的人才选拔标准。这项工作极其艰巨,任重道远,但时不我待,我们要奋起直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