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茶道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茶道能修身及悟道,便和道德修养是相联系的,故茶道的精神正符合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思想的华夏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一、 禅宗的环境与茶道的普及

茶道与佛教关系密切,首先茶道出自于佛家禅林,从茶道的起源上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点。大多数学者都认可《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茶经》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从茶之生长、药理、喝茶之礼仪、修道等方面对茶文化做了全面的论述,其作者陆羽正是出生于佛教禅林。据《新唐书》和《唐才子传》记载,陆羽自小被竟陵龙盖寺主持智积禅师所收养,积公乃唐朝著名高僧,特占卦为其取名为“陆羽”,并授之艺茶之术。陆羽虽未出家但先后住过妙喜寺、栖霞山寺等多年,又结有皎然僧为忘年之交,可见其与佛家之缘不一般,而禅林的文化对陆羽思想的影响也可从《茶经》中略窥一二。在吴觉农的《茶经评述》中就指出《茶经-四之器》中所介绍的煮茶器具—漉水囊[iv]其实就是佛家的用具,因为在佛经中就有其物的说明。另外在《茶经》中还有这样的描述:“茶之为物,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五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句中的“醍醐甘露”在佛经中经常提到,即比喻佛法给予人们的精神享受,而这里的“精行俭德之人”又意指修行之人,故通过饮茶可以起到修身调理的功效。陆羽自幼看到禅林中僧侣坐禅嗜茶的现象而有感,在他的《茶经》中更将茶的功效作用于除了佛家之外的一切修道之人。

其次,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门僧侣。杜牧的《江南春绝句》里有句话:“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实这种兴盛不仅是南朝,北朝也一样,南北朝直至隋唐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期,寺庙林立、僧侣众多。而人们常说:“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由于僧人对茶叶的需求,从南北朝开始,茶就通过分布在南北各地的名山胜迹中由僧侣传播开来。中唐之后佛教的八大宗派[v]中除了禅宗和净土宗外,其他宗派都走向衰微,而那时天下寺院多半都属于禅宗的道场。茶道的初始若以唐代陆羽的《茶经》为标志的话,从这点来定论茶道的推广得力于禅宗也无不可(因为禅宗的确立也是在唐代)。禅宗特有的山林禅风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使得禅宗的各大门派兴盛的同时也带动了僧侣对茶道的进一步推广。禅宗从四祖道信、五祖弘忍至六祖慧能一直延续着朴素的山林禅风,这种山林禅风为避免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干涉,也为修禅打坐提供上佳的环境,通常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居住。而这样的环境对于茶叶的培植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出家人离开了政府官宦的支持,势必要有自给自足的经济作为保障。出家人由于信仰的限制,还要考虑到经济收入的方式不能与戒律相违背,培植茶叶无疑就成了最好的收入方式之一。

由于自然环境的优越,加上寺院的文化和僧侣们清净的心境,自然而然很多名茶都产自于佛门。据史料的记载,相传四川雅安的“蒙山茶”(又名“仙茶”)就是出自汉代甘露寺普慧禅师的亲手培植,因其品质优异而被奉为贡品;江苏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所研制的“水月茶”即是有名的“碧螺春”的前身;福建武夷山的岩茶乃茗中上品,其前身叫“乌龙茶”也是来源于禅门之茶,僧人按不同的时节所采摘的茶叶,分别制成“寿星眉”、“莲子心”和“凤尾龙须”三种,制作工艺是相当的考究。除此之外,还有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浙江天台山万年寺的“罗汉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普陀山的“佛茶”等等,可以说名茶天生就和佛门结下了不解之缘。

僧人所住的环境大多是云雾袅绕之壑谷,或是清泉竹林之山涧,无一不透露着幽雅脱俗之气,这在很多茶诗中就有所表现,如唐朝灵一禅师在《与元居士青山潭饮茶》中描写到:“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此山,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宋代永颐禅师在《食新茶》说到:“自向山中来,泉石足幽弄……饱此岩壑真,清风愿暇送。”当然,佛门清静优雅之环境还只是茶道的外在条件,因为真正的茶道还必须具有深邃高远的禅意。

二、 禅宗的坐禅与茶道的药理关系

出家人讲修行,而修行的根本是戒律的秉持,在戒律的基础上出家人的必修功课就是打坐修禅,虽然禅宗里对于禅的表现可以不拘于任何的行式,即所谓的“担柴运水皆是道”,但也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达到那样的根基,所以禅宗道场还是设有专门供人打坐的禅堂,还必须以打坐的形式来修炼“定”。佛家旨在净化人们的心灵,而净化的主要形式就是坐禅。早期禅师饮茶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坐禅,据《晋书-艺术传》的记载,东晋著名僧人单道开于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修行时,精进坐禅,不畏寒暑,经常是昼夜不眠,以“饮茶苏”解乏。到了唐开元年间,僧人饮茶之风尤盛,在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写到:“(唐)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效仿,遂成风俗。”可见喝茶和禅师坐禅不相违背,用佛家的话讲,喝茶反而成了坐禅的法缘[vi]。

在佛教中“禅”包含两个方面:止与观,止观分别可以对治散乱与昏沉,当内心出现散乱时可以用观呼吸的方法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当内心出现昏沉时又可以修各种观让自己的思维变得敏锐起来。心只有具备了集中、敏锐这样的特性,才可能有明心见性[vii]的机会。我们的心同时受到我们身体的局限,身体的四大不调同样影响到我们坐禅的质量。所以禅宗坐禅注重调心的同时,还要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等。禅师除了严守戒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还要注意饮食对身体的影响,而茶的药理性完全符合调节身心的需求,是能帮助禅师培养心性的最佳饮品。

所以在佛教中茶有三德,首先茶能提神,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可以兴奋中枢神经,使肌肉的酸性物质得到中和,消除疲劳,可以使得坐禅通宵不眠,在满腹打坐时也可以用茶来帮助消化,解除在坐禅中出现的昏沉和散乱等烦恼。其次茶能提供营养,并具有解毒、化痰、消食、利尿等功效,据科学研究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的含量是鸡蛋、牛奶的5-7倍,这对于素食主义的僧人来说可以补充其营养的不足。最后茶还可以使人清心寡欲,这种“不发”之物最适合修行人,于是茶自然成为汉地禅师无可替代的饮品”。日僧惠明上人更是将茶德扩大到十条:诸天加护、父母孝养、恶魔降伏、睡眠自除、五脏调和、无病无灾、朋友和合、正心修身、烦恼消除、临终不乱。茶具十德并和坐禅联系在一起,但这些还只是在说明茶药理性的功效,还不是茶道的最高境界,所以“茶道”必须进一步升华至精神的层面,而这一精神的递进还须由佛家来完成。佛家的般若能成就万法,故茶也须通过般若的思想来圆满其道。

三、 禅宗的般若思想与茶道的精神

茶道虽说始于陆羽《茶经》的问世,但“茶道”一词、“茶道”的观念却是由唐代的皎然禅师提出,在他的一首饮茶诗中就将饮茶分为三种境界:“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清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此中第一种境界仅仅是茶的药理性对于身体昏寐所起的作用而言;第二种境界是茶的“清神”可以起到让人修身养性的功效;而第三种境界则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因为它具有了般若的智慧。

“何须苦心破烦恼”即慧能所言“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禅宗自五祖门下开出南北两派,南派依神秀禅师主张“渐修”,北派依慧能禅师主张“顿悟”。关于南北两派谁属正宗的争论由来已久,但最终慧能的思想占据了主流。因为南禅“顿”的思想在修行中的重要性是很突出的,菩萨道的修行有五位之说,从资粮位、加行位到见道位,由见道位开始入修行位至究竟位五种。而“顿悟”则是每一位超越的关键,如从加行位至见道位须由顿悟来完成,这一顿悟实是由凡夫入圣者之流之关键。修道位至究竟位也同样如此,也是由顿悟最终圆满成就佛果。“顿悟”其实就是我们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就好比调皮的孩子突然有一天懂事成为了大人,人生也因此改变。所以茶道的最高境界,对于“道”的顿悟是关键,当然这个“道”就不是小孩懂事后成为大人那么简单了,这个道就是佛教的重要思想“般若”。而具有“般若”思想也正是禅门正宗的关键,慧能禅师著名的偈颂“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即是佛家的最高境界,这也是茶堪称为“道”的本质。

禅宗茶道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赵州禅法中一则有名的公案“吃茶去”,讲的是唐代赵州观音寺有个叫从谂的禅师,喜欢喝茶到了唯茶是求的地步,因此他喜欢用茶作为接引弟子开悟的机锋语[viii]。据《指月录》记载:“有僧到赵州,从谂念禅师。问‘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什么曾到也曰吃茶去,不曾到也曰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对于“吃茶去”这三字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三个字的力量有着直指人心作用。如果照北宗“渐修”的理路去分析的话,那“吃茶去”即可理解为放下世俗繁重之尘劳,好好享受喝茶清凉之心境,除却内心之烦恼,恢复本心之清净。但这样分析显然没有涉及到般若的精神,要知道赵州从谂禅师乃南宗马祖道一的高徒,他的思想应从南宗“顿悟”的理路分析更为恰当。南宗禅的特点是无论用何种接机方式,都是要从当下打断意识流的思维造作,所以赵州禅师是对治于问话人的分别心,给出的回答即是无分别的“吃茶去”,无分别即是般若的智慧,禅宗认为我们的分别妄想都是发自我们意识的造作,一旦我们任何念头都没有了,自心清静的般若智慧就会生起,那时候的分别才是真正清净的“分别”,是无分别的“分别”。只有上升到这层境界,才可说尘劳即菩提,世间即涅磐,本来无一物,何物惹尘埃。这也是大乘经典《维摩诘经》中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同样也是茶道的最高境界。如果说这种“无分别而分别”、“尘劳即菩提”的吊诡[ix]式理论很难让人理解的话,我们不妨换个角度从“禅茶一味”来说明茶道与般若思想的关系,当然这也是禅宗所提出的。

“禅茶一味”这一法语实由宋代禅师圆悟克勤所提出,禅即是我们的心,而茶是外在的相。禅宗经常说的一句话“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皆是法身”,即是将我们的心与外在的物合而为一。当我们有分别妄想时,总是会将我与这世界割裂开,形成“我”和“我”所对立的世界,因此有杂染与清净之别,烦恼与菩提之别,轮回与涅磐之别。禅宗的直指明心就是要你通过现象直达事物的本质,而这事物即本质的智慧就是般若实相[x]的智慧。故“禅茶一味”说的即是明心见性,“禅茶一味”指的就是开悟的茶道的最高境界。圆悟克勤是临济宗的高僧。在五祖法演门下有“三佛”之一的美誉,他所提出的“禅茶一味”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喝茶了,在他的这一思想里已经将禅宗的精髓注入到了茶文化中,使之达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度。禅宗自西天起,释迦拈花一笑,迦叶以心印之。这种以心印心的禅法由达摩东传后大兴中土,各派接引学人开悟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创新,临济之棒喝,曹洞之回互等各显其威,但这些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直到茶道的出现,才使得禅门法雨真正能够普施与众。因为喝茶这种平常事,没有出家在家之分,没有环境限制,茶虽有种类之别但喝茶本身却没有低廉高贵之分。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喝茶来修身养性,通过茶道来明心见性。这种以小事见本质,平常心即是道的思想即是大乘佛教的思想,茶道具有这样的高度,更具有这样的广度。高度在于茶道所含有的般若思想,广度在于茶道的普世价值,当然茶道的普世价值还需要禅宗的进一步推广。

四、 禅宗的普世精神与茶道的推广

佛教有大小乘之分,区别的关键在于发心,小乘追求出世的自我解脱,而大乘则需要入世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禅宗属于大乘佛教,虽然一直以远离城市的山林禅风为主,但接引的对象还是面向普通大众,随着时代的发展,禅宗进一步借助茶道的发展推动了大乘的济世精神。其实佛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佛家的观世音菩萨、阿弥陀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人物,相比之下佛家禅宗的人物及其思想的影响就远不及前者。虽然禅宗里有达摩、慧能这样祖师级的人物,还有《六祖坛经》这样等同于佛经的经典,但这些只是一些人物书籍传记经典之类,没有传承很难通达。而茶道却可以应不同根基的众生而各行其道,是活泼具体的修行方式,这种修行方式正如同净土宗念“阿弥陀佛”那样,可以三根应被,普施群生。

禅宗的普世精神还需从茶道的文化做起,首先在寺院内建立特有的饮茶文化。寺院内设有“茶堂”,是专门提供僧人讨论教义或招待施主的地方,法堂内有“茶鼓”是用来召集僧人所击打的器具,除此之外,寺院内还有负责煮茶献茶的“茶头”,山门处有负责施惠茶水的“施茶僧”,所施的茶叶也被称为是“寺院茶”。许多佛教的规制都和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如每日供奉于佛前的茶水被称为“奠茶”,按照出家人受戒时间先后的饮茶被称为“戒腊茶”,化缘乞食的茶被称为“化茶”。而僧人最初吸取民间偏方将茶叶、香料、果肉同姜等一起煮饮又被称为是“茶苏”。

茶道不仅在寺院内部展开,还积极入世与世人共同分享饮茶文化及茶道精神。宋代始各大寺院开始有隆重的“茶宴”活动来促进民间饮茶的习惯,同时又将佛教的义理融入其中,如将佛教的根本教义八正道,佛家共住的六合敬精神结合茶道而推广普及。在茶宴上,大家要谈论佛经与茶道,禅师与文人一起赋诗的同时,要将佛学的义理与人生观念融合在一起,通过点茶、闻香、饮茶、评茶的方式使得禅门文化与世俗文化有了交流的机会,这对于茶道的推广和禅宗思想的普及起着重要的作用。

此外,僧人更是发现了茶道独特的艺术美,宋代对茶道的热情很大程度上就表现在对茶艺的追求,而作为文人热中的半娱乐半艺术性的斗茶、分茶也都是起源于禅师之手。斗茶、分茶的观赏性很强,要求很高的技术,堪称茶艺技师的多半也是佛门僧众,如宋代的谦师就是其中的高手之一。苏东坡有首诗《送南屏谦师》就是大赞其茶艺之超群,诗中写道:“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毛斑,打作春翁鹅儿酒。天台乳花世不见,玉川风液今安有。先生有意续茶经,会使老谦名不朽。”斗茶、分茶是一种技巧性强的烹茶游戏,前者靠味觉感官的把握,而后者则给人带来视觉感官上的享受,能在茶盏上用水纹和茶沫形成各种图案,物象如画,纤巧绝妙,而谦师正善于此道。不过对于文人的赞赏,禅师的回应是:“烹茶之事,得之于心,应之于手,非可以言传学到者。”这几句话其实是禅家的心法,禅宗不立语言文字,以心印之,用饮茶的形式结合禅家的心法,到了圆悟克勤直接就给这种方式下了个定义,即“禅茶一味”。

清雅而凝重的茶文化注入了禅门般若的思想后而形成的茶道,无论是外在的技艺上,还是内在的思想境界上都达到了巅峰,可以说它是印度佛教思想和中国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平常而又深奥的文化不仅传承至今,还远播海外。在日人森本司郎所著的《茶史漫画》中就认为日本茶道的开始得力于唐代鉴真和尚的传入,而就在2012年初,鉴真和尚的祖庭大明寺的方丈能修又重新邀请日人于寺内设立茶馆,恢复茶道。宋代茶道的对外传播则更为兴盛,日僧荣西来华居住二十多载后亲自带上茶种回国栽培,根据自己在中国的考察和晚年的种茶经历而写成《吃茶养生记》,自此后日本全国开始推广茶道。现在茶道可以说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每年都会举办些国际性的茶文化交流研讨会,本人作为出家僧人自然对茶的感情也颇为深厚,特撰此篇以以上四点来论述禅宗与茶道的密切关系。

日本茶道与禅宗的渊源

日本的茶文化亦由中国传入。公元7世纪之前,日本人没有喝茶记录。而在这一文化传入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佛教的僧侣们。他们去中国学习佛教,同时将寺院的生活文化也带了回来。其中之一便是饮茶与茶礼。由此,日本茶文化自开初就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饮茶习俗传入日本的初期,饮茶活动是以寺院、僧侣为中心展开的。据史料记载,公元805年日本传教大师最澄从中国带回茶籽,栽种在比睿山麓,形成了日本最古的"日本茶园"。从那以后,弘法大师空海于806年把从中国带回来的茶献给了嵯峨天皇,他还从中国带回了茶碾、茶籽。至815年4月,嵯峨天皇幸游近江时,在唐代生活了长达30年之久的高僧都永忠亲自煎茶献给天皇,嵯峨天皇对此大为欣赏,由此命令近江等地修建茶园。至荣西为止,茶与禅宗的关系可以说是以禅为主,以茶为辅。茶为坐禅修行时的饮料、禅案的素材、行道之资、救国之助等等。这些都只能说明茶与禅宗生活的密切关系,仍不能证明两者之间的法嗣关系。

茶道的集大成者是千利休。利休在茶道圣典《南方录》中说:茶道的技法以台子技法为中心,其诸事的规则、法度有千上万种,茶道界的先人们在学习茶道时,主要是熟记、掌握这些规则。并且将此作为学习茶道的目的。

由此可见,日本的茶道艺术的思想背景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禅。它是以禅的宗教内容为主体,以使人达到大彻大悟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新型宗教形式。

在日本文化中,禅文化占有很大比重,这是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有特色的文化现象。禅的思想及禅宗的形式影响到日本文化的大部分角落,如建筑、园林、音乐、茶道、书画、武术等。

在日本,历代大茶人都要去禅寺修行数年,从禅寺获得法名,并终生受禅师的指导,但在他们获得法名之后并不留在禅寺,而是返回茶室过着茶人生活。茶人的生活近似常人的生活,近似艺术家的生活。所以说,茶人虽通过禅宗学习到了禅,与禅宗持有法嗣关系,但茶道有其独立性,是独立存在于禅寺之外的一种"在家禅"。如果把禅寺里的宗教活动叫做"寺院禅"的话,那么茶道与禅宗就是一组平行并行的关系。

久松真一说:"茶道的第一目的为修炼身心,其修炼身心是茶道文化形成的胎盘。无相的了悟为一种现象显示出来的才是茶道文化。茶道文化真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文化形式,自己开始研究茶道以后感到惊讶的是,其文化形式有着强烈的独特性,即它是一种由无相的了悟,无相的自己表现出来的形式。未渗透着无相自己的茶道是不存在的,反过来说,茶道中必须渗透着无相的自己。即茶道文化是无相的自己的外在表现。茶道又是一种根源性文化,它修炼人的身心,创造无相的人、了悟的人,即创造文化的创造者。所以说,茶道是创造文化创造者的文化。这些创造者创造的文化反过来又创造文化创造者。茶道是这样一种修炼人的天地,是这样的一个文化创造的领域。在此意义上来说,茶道是无相自己的形成及无相自己表现的场所。"如上所述,真正意义上的日本茶道的形成,是以珠光为开山,邵鸥为先导,千利休为集大成者而完成的。

在日本,最纯正的茶道被称之为"草庵茶"。草庵茶的茶道是对高贵、财富、权利的彻底批判,以及对低贱、贫穷的新的价值发现与价值创造。

至今,茶道已成为日本人最喜爱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举行的文化活动。喜爱茶道的人比比皆是。为追求茶道而终身不嫁的女子,为追求茶道而辞去公职的男人屡见不鲜。现在,茶道被认为日本文化的结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7761/957461997.html

更多阅读

茶文化与茶道艺术关系 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茶道、茶艺既是茶文化形态也是茶文化核心,把茶道、茶艺形成某种程式,作为习茶之人的操作规程,具有便于进修和传播的功能,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茶艺的区别,一起来看看。茶道与茶艺的区别1 茶道何谓茶道?指吃茶品茗的事理、办

茶道和茶艺的区别 茶道与茶艺的内涵

在中国茶文化中,茶道是核心。广义的茶道,应该是包括茶艺在内的;狭义的茶道,与茶艺并列,也就是上述“精神内涵、境界妙用”的部分。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茶艺的内涵,一起来看看。茶道的内涵从广义上讲,茶文化分茶的自然科学和

禅宗茶道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

茶道能修身及悟道,便和道德修养是相联系的,故茶道的精神正符合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思想的华夏文化。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起来看看。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一、 禅宗的环境与茶道的普及茶道与佛教关系密切,首先茶道

茶道和茶艺的区别 茶道与茶艺的联系与区别

茶道是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茶艺的联系与区别,一起来看看。茶道与茶艺的联系与区别茶艺与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我们这里所说的

道教茶道 茶道与道教的关系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谈起中国的茶,从一产生就和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与道教的关系,一起来看看。茶道与道教的关系茶与道教结缘的历史已久,道教把茶看得很贵重。道教敬奉的三皇

声明:《禅宗茶道 茶道与禅宗的关系》为网友那年夏天的歌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