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顺序 茶道的顺序的名称是什么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茶道的顺序的名称,一起来看看。

茶道顺序 茶道的顺序的名称是什么

茶道的顺序的名称

1、治器:泥炉起火,砂铫掏水,煽炉,洁器,候火,淋杯。

2、纳茶:静候砂铫中有松涛飕飕声,初沸出现鱼目时(以意度之,不可撒盖看也),即把砂铫提起,淋罐、淋杯令热。再将砂铫置炉上,俟其火硕(老也,俗谓之“硕”),一面打开锡罐,倾茶于素纸上,分别粗细,取其最粗者填于罐底滴口处,次用细末,填塞中层,另以稍粗之叶撒于上面。如此之工夫,谓之“纳茶”。 纳茶不可太饱满,约七八成足矣。神明变化,此为初步。

3、候汤:汤分三沸。一沸太稚,三沸太老;二沸最宜。“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第二沸,正好之候也。”

4、洗茶: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入壶心,不可断续,也不可迫促。铫宜提高倾注,称“高冲”,始无涩滞之病。首次注入沸水后,应立即倾出茶汤,以去除茶叶中所含杂质,这就是“洗茶”。倾出的茶汤废弃不喝。

5、冲点:冲法同上。

6、刮沫:冲水必使满而忌溢;满时,茶沫浮白,凸出壶面,提壶盖从壶口平刮之,沫即散坠,然后盖定。

7、淋罐:壶盖盖定后,复以热汤遍淋壶上,俗谓“热罐”。一以去其散坠余沫;二则壶外追热,香味充盈于壶中。

8、烫杯:淋罐已毕,仍必淋杯,俗谓之“烧钟”。淋杯之汤,宜直注杯心。“烧钟(钟即茶杯的俗称)热罐,方能起香”:这是不容忽略的“工夫”。淋杯后洗杯,倾去洗杯水。

9、洒茶:茶叶纳入壶中后,淋罐、烫杯、倾水,几番经过, 正洒茶适当时候。因为洒茶不宜速,亦不宜迟。速则浸浸未透,香味不出;迟则香味迸出,茶色太浓,致茶味苦涩,前功尽废。洒必各杯轮匀,称“关公巡城”;又必余沥全尽,称“韩信点兵”;壶宜放低洒茶,以避免茶香飘散、泡沫丛生,称“低洒”。

品茶

品茶,捧起小杯,慢饮细酌,啜毕还以杯口移近鼻孔,品其香味。工夫茶因杯小,香浓、汤热,故啜后杯中仍有余香,这是一股比从茶汤上溢出的香气更深沉、更浓烈的“山韵气”,“嗅杯”因此为工夫茶所独有的雅趣。

茶艺的顺序

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

“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茶具中,洁具提温。

“马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 点头”,向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18661/257131589.html

更多阅读

一期一会----日本茶道的心法 日本茶道 一期一会

作者:暮初在日本,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谚语叫“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源自日本“茶圣”千利休。千利休曾亲自记录下茶道的心得,他启发说“与你这样相会的时间,今后不可能完全一样地再次重现了,只有这一次。因此,要把这一瞬间当作最值得珍惜的

日本的茶道起源于 日本茶道的起源

日本茶道的起源 有关专家经过历史文献考证后发现:作为日本茶文化重要标志的“日本茶道”,最早源自中国杭州的余杭径山镇。径山禅寺在南宋时期为江南“五山十刹”之首。以茶论道的“径山茶宴”也成为径山寺独有的一道风景。 南宋瑞

中华茶道的形成与道家 中国茶道与道家

第一节天人和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

中国茶道礼仪表现形式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哪些

 中国茶道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三种:1、煎茶: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2、斗茶: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

中国的茶道礼仪 关于茶道的礼仪

爱华礼仪常识配图     有关茶道的一些礼仪  茶道活动需要茶道表演者优雅沉着,从容貌、姿态、风度、礼节等方面均需十分注意。  一、容貌  俗话说:聪明面孔笨肚肠,有的人由于动作的协调性及悟性水平很低,给人的感觉

声明:《茶道顺序 茶道的顺序的名称是什么》为网友湛蓝而温柔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