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热播,我们遗忘汉字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这种遗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时也令人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汉字危机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汉字危机议论文篇一
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成人体验团”现场抽测,“癞蛤蟆”三字难倒了七成的现场观众,“熨帖”一词更是只有10%的正确率。“成人汉字书写低能”的话题。引起人们反思。
因为这些方块字,央视一向端庄的女主播在节目录制现场急得连拍演播室的桌子;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在演播室里激动地攥紧了拳头,连呼“天哪”;学者于丹坐在台下大声叫好。
看上去,只是在观看一群小朋友写汉字,但对这样的“考试”不屑一顾的人也改变了看法:“开始觉得不就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嘛,但接着看下去,发现自己是个白痴!”而许多毕业于正规大学中文系,而且现在正在从事出版编辑工作的人在看完节目后也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语文一定是数学老师在体育课上教的!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汉字危机议论文篇二
近些年来的汉字繁简之争,其实是繁、简体字现实境遇的一个缩影和折射,即在国际社会中,使用简体字的地区、人群越来越多,而繁体字则面临着越来越边缘化的危机。繁简之争与简体字无关,因为一种文字怎么都不可能从更简化的状态退回到更繁难的状态,它本质上是在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繁体字作为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形态,究竟有没有保护的必要?
从文字的出现和使用情况来看,作为一种交流工具显然是文字更重要和更主流的价值。工具追求便利性,从易掌握和易操作的角度看,简体字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繁体字拥护者故而着重强调繁体字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作用。但如果简体字无碍、甚至能够更好地传承思想,则重新发扬繁体字实无必要。如此就仅剩下繁体字自身所具有的价值,如果仅仅为了保护繁体字的美感、历史等文字学意义上的价值,而人为保持甚至是扩大繁体字的使用范围,有没有必要?
如果说之前还只是“繁体危机”这种书写形态上的争议的话,那么紧随其来的,就不再只是汉字内部的纷争,而是整个汉字所面临的危机。最近大热的汉字听写节目就是这一危机的直观表现,生活中提笔忘字以致不得不用拼音代替的尴尬几乎所有人都有过,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常。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输入日益普遍,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而电子输入的主要方式又是拼音输入,这是造成现今很多时候“能识不能写”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
有趣的是,从繁简之争到汉字危机,这一过程恰好吻合了建国初以实用主义为取向的文字改革思路。当时曾有汉字拼音化的设想,但因太过激进,遭到很多人的反对,最后采取了简化汉字的折中方案。但汉字拼音化虽然没有依靠行政强制力的推动获得实行,却在电子输入时代,凭借着人们的自然选择,成为一种越来越明显的趋势。一个明证是,在输入方法上,最早出现和发展的是字形输入,但拼音输入却后来居上、渐成主流,这里面主要就是拼音输入更易掌握和操作的原因。
对于大众来说,文字绝大多数时候都只是一种交流工具,工具越便利、越有效,采用的人就越多,这是文字演进的自然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汉字最终会不会彻底拼音化,现在很难预测。但即便最终拼音化,也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因为这意味着汉字将彻底抛弃其表意系统,而成为一种表音文字,也就是通常意义上人们所说的“汉字消亡”。一种文字演进出新的书写形态,旧有形态就注定会退出通用领域,成为美学、考古、书法等专业领域的一种研究对象。历史上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体等都曾作为通行字体存在,但现在都已不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因此,繁筒之争大可不必,人们也不需要太过担心汉字消亡。对传统事物怀有感情是一种惯常心理,但只要这种演进是人们的自然选择,就无可厚非。肯定文字自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没有错的,但如果因此就拒绝简体字、排斥新科技,试图人为改变业已形成的行为习惯,则显然是一种过犹不及的做法。
汉字危机议论文篇三
随着汉字听写类节目的热播,我们遗忘汉字的种种窘境屡见不鲜,这种遗忘的速度令人咋舌的同时也令人反思。从公元前14世纪商代出现的甲骨文,到秦始皇统一文字的小篆……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几经变迁的简体字,汉字以其特有的创造方式和表现形式,传承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明。然而在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的出现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书写汉字似乎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提笔忘字,正在成为青年人的一种普遍现象。
电脑的普及与广泛使用,使得我们对汉字的认知要求越降越低,似乎可以只停留在读音层面。为了迅速有效的表达,大量的成语被弃之不用,取而代之的是“好、很好、非常好”这类的直白、简单的词语。汉字的造型之美、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正在被人们渐渐遗忘。
这就像是患了“弗兰肯斯坦综合征”,为某个特定且有限的目的创造一台机器,可机器造好之后,我们却发现它有自己的主张,它不仅相当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还能改变我们的思维习惯。
遗忘汉字的代价,是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是对书写阅读的思维方式的淡忘。遗忘之后的表现,却是人们在思想上对技术的追求与依赖。如尼尔?波兹曼所说:“在这个世界里,忽而是一个事件,忽而是另一个事件,这样的事件突然冒出来,转瞬间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是一个难以把握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培根阐述的进步理念已经被技术进步的概念取代了。我们的目的不是减少愚昧、迷信和苦难,而是让我们自己去适应新技术的需要。”
网络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方式,但给人心灵上所带来的满足感未必会超过以往。智能手机的普及能够使人随时进入网络世界,但同时也带来了注意力的破碎化。现在人们通过网络,注意力可以随时被打断,以往的写诗填词式的专注,在当今的社会,再难呈现。
随着电视、网络的发展,人们高呼“读图时代”的到来,但图像式的思维方式,迫使成人把孩子式即刻满足的需要和对后果漠不关心的接受方式视为正常。图画要求我们诉诸感情,而不是理智,它要求我们去感觉,而不是思考。而文字培养我们的,正是选择、比较、思考的能力。
遗忘几个汉字不可怕,但丢掉汉字的美让人心痛,丢掉汉字所承载的深厚文化令人担忧,丢掉文字所培养的严谨的逻辑思维才最可怕。
因此,在我们习惯了通过敲击写出汉字的同时,试着拿起笔,把它呈现在纸面上,因为它不仅仅是汉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延续。
汉字危机相关议论文:
1.关于危机的优秀议论文4篇
2.关于危机的议论文
3.关于危机感的议论文
4.有关危机的议论文 关于危机的议论文作文
5.信任危机 议论文精选
6.高中议论文环境危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