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之笔 董狐之笔的成语故事

   关于董狐之笔的成语故事

  【成语】: 董狐之笔

  【拼音】: dǒng hú zhī bǐ

  【解释】: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成语故事】: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晋灵公在位时的一个史官。

  晋灵公年纪很轻就继位为国君,不但幼稚,而且十分骄横。例如他在高台上用弹弓射击行人,以此取乐;他的厨子因为煮熊掌煮得不合口味,一生气竟把厨子杀了。国相赵盾,屡次劝谏,只是不听。起初他还嘴上承认错误,表示愿意改正,不过说完也就算了;到后来,非但毫不认错,反而怀恨在心。他几次三番设计谋杀赵盾,没有成功。赵盾看看形势很危险,只得逃出都城,暂时躲避到外地去。这时,赵盾的堂兄弟赵穿,趁晋灵公在桃园里喝得大醉的当儿,密派心腹甲兵,发动突然袭击,把晋灵公杀死了。赵盾得到这个消息,立刻赶回都城,另立晋成公为国君,继续担任国相,主持国政。

  这一件事,史官董狐把它记入史册时,写道:“赵盾弑其君。”(在封建时代,杀死帝王或尊长叫“弑”,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赵盾见了,大惊,立即向董狐解释,声明自己并无“弑君之罪”。董狐说:“你身居相位,出走既没有走出国境,回来也没有惩办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左传·宣公二年》,载有这段故事,并且说,孔子对于董狐曾称赞道:“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直书事件的实质而不加隐讳)。”不过,孔子也称赞赵盾,说道:“赵宣子(即赵盾),古之良大夫也,无法受恶(冤枉得了个恶罪名);惜也,越境乃免(可惜啊,他要是离开了本国,他就没有责任了)。”

  孔子的这段评论是否正确,姑且不说它。但后来称赞良史(公正的史官),就因此叫做“董狐”。唐朝人吴兢,撰《武后实录》,其中有指责张说的述评。后来张说官至“中书令”,位同宰相,请吴兢删改原书中的有关述评,他不肯。当时人们因此称他为“今董狐”。

  不隐讳任何人的错误、缺点,有什么说什么,毫无顾忌,把真实的情况大胆公正地直写出来,这样的文笔,就被称为“董狐之笔”。

董狐之笔 董狐之笔的成语故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2210371/684852558.html

更多阅读

关于赤壁之战的成语 京东的“赤壁战”

     古有三国逐鹿,曹魏“大义”举旗而大败赤壁;今有三电商以价博弈,京东约战而徒遭诟病。  8月15日,是二战期间日本向全世界宣布投降之日。无独有偶,就在这全世界铭记并为之欢呼的一天,在中国的商业界,“美苏联盟”(国美电器、苏宁电

形容大将之风的成语 张晓梅:钟情美丽事业 彰显大将之风

 她当过兵,曾经是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副营级干部,如今却是美容行业的领军人物,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每年都为美容行业发出自己的声音;她也做过记者,开过美容美发店,还创办了独具特色的美容美发学校;她身材高挑,仪表端庄,用自己敏锐的笔触教会无

败军之将 败军之将的成语故事

败军之将的故事:【成语】: 败军之将【拼音】: bài jūn zhī jiàng【解释】: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成语故事】:楚汉战争的时候,汉军大将韩信打垮了魏王豹后,继续攻打投靠楚军的赵王歇。但是他们必须经过一个叫

刎颈之交的成语故事 管鲍之交的成语故事

   管鲍之交的成语故事  从前,齐国有一对很要好的朋友,一个叫管仲,另外一个叫鲍叔牙。年轻的时候,管仲家里很穷,又要奉养母亲,鲍叔牙知道了,就找管仲一起投资做生意。做生意的时候,因为管仲没有钱,所以本钱几乎都是鲍叔牙拿出来投

夺席谈经非五鹿的典故 天夺之魄的成语典故

  【典故】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左传·宣公十五年》天夺其魄,死期将至。《晋书·温峤传》  【释义】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用法】作宾语;指临死  【相近词】天夺其魄  【

声明:《董狐之笔 董狐之笔的成语故事》为网友我放弃你随意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