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是以提高营销效益为目的,依据一定的理论原则,采用科学方法,有组织、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场信息资料,提出解决问题建议的一种科学方法。那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个人微信营销致富案例分析,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个人微信营销致富案例分析一:
善用产品,微信“僵尸关系”就不会再令你焦虑
“僵尸关系”或许真的触碰了我们的痛点,也给我们整日面对微信朋友圈的焦虑感、力不从心等情绪提供了某种解释。也许许多人会由此开始清点自己的朋友圈,让那些不会再有交集的“僵尸关系”永远长眠。
然而,随着微信不断成为工作、职业社交、营销、推广等大杂烩平台时,我们基于利益需求而建立的临时社交关系会越来越多,这也意味着潜在的“僵尸关系”也会越来越多,而我们也会因此感到更多的倦怠感和孤独感。
不过,我对“僵尸关系”的思考并没有停留于此,反而越来越好奇,什么样的关系会以及如何转化成“僵尸关系”?在什么样的环节会发生?“僵尸关系”对微信平台信息流内容、用户本身会带来什么?
一、?“僵尸关系”如何产生?临时社交关系转化;信息分享过程中“同台不同境”
上篇文章中已经详细分析了,因为工作、职业社交、营销推广等原因而建立起来的临时社交关系最容易成为“僵尸关系”,最主要原因就是双方的交流缺乏动力。
但是,这种“僵尸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只要有条件转化,仍可能成为有情感的紧密社交关系。临时社交关系转化成互动性更强的情感关系大概有三个条件:真实的面对面互动交流;不间断地在微信平台上沟通交流增进了解;寻找与他人的共鸣区。如果很难做到这三点,那么这种临时关系就很容易成为“僵尸关系”。可以说,临时社交关系在微信上的直接交流和沟通方面存在很多难以突破的问题,加之彼此的不熟知,双方进一步在朋友圈产生互动的频率更少,于是临时社交关系更容易成为僵尸关系。所以,临时社交关系在转化成僵尸关系方面占很大比重。
除此之外,另一种能让微信上的社交关系变成“僵尸关系”的情况则会发生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在信息分享阶段,我们的大脑对朋友圈其他人分享的信息有一个处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接触信息—过滤/筛选信息——感知到信息并留存/未感知信息到并抛弃”。
如果我们经过信息筛选和过滤,感知到了某些朋友的发布的信息并留存在大脑中,这时我们便对这个信息有了理解甚至认可,紧接着可能会有意愿跟这个人进行朋友圈互动和交流,此时“共鸣区”就产生了。如果这种“共鸣”时常发生,那么双方关系便会因为信息的分享而变得更加熟悉或紧密。
相反,如果我们在看到某些朋友发布的信息后不感冒(感知不到),那么这些信息很难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便不会有动力去更多了解,所以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忽视那些未达到“共鸣区”的信息和“朋友”(因为人会下意识地回避自己不需要的信息),因此跟这些人在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的互动会越来越少。一旦处于这种状况,“舞台中央孤独的表演者”便会频频出现,朋友圈“自说自话”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双方的社交关系便可能向僵尸关系发展。
无论这种关系是由不熟悉的人临时建立的社交关系,还是原来真实的社交关系,都很有可能转向僵尸关系。也就是说,“朋友”虽然在同一平台展示信息,但因为所处境况/环境的不同,所以感知到对方信息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慢慢会在微信上“分道扬镳”。(所谓的话不投机半句多)。
二、朋友圈信息分享阶段发生了什么?
这样看来,决定着朋友圈里谁是“长久沟通的朋友”“谁是无信息互动和交流的朋友”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你对朋友圈分享信息的过滤和感知,以及你筛选后留下的信息和自己的匹配程度。然而,这个过程可能是我们意识不到的,但却对我们最终的行为产生影响。那么我们是如何过滤朋友圈信息?
我来举个形象的例子,A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卖面膜的微信信息,B先是看到了这条信息(视觉上),紧接着这条面膜信息开始进入B的心理层面进行过滤,此时便有几种情况发生:(1)B不感兴趣(兴趣),所以自动忽略面膜信息,B与A不想有交流。(2)B很讨厌推销信息(态度),认为推销信息都是骗人的,所以忽略信息或删除A。(3)B很爱美(本能),对面膜信息有需求,所以B点击打开查看详细信息,B和A交流互动。
当然这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却说明,B对A发的面膜信息有不同的过滤和感知方式,不同的过滤和感知又决定了B对这条信息最终的处理方式,以及B和A的关系和互动情况。
不光是B,其实每个人在心理层面过滤信息的依据都是跟自己的个性、自我感觉、兴趣、态度、习惯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这个过程如下图所示)。也就是说,这些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你对朋友圈信息的筛选,决定了你对哪些信息理解或不理解,对哪些信息认可或不认可,需要或不需要,决定了什么样的信息能跟你匹配上,最终也决定了你会将什么样的人划入“僵尸关系”名单。比如,某个人发的信息总是在你的关心之外或兴趣之外(匹配不了),那么长久来说,这个人最可能在微信上跟你不相往来了。
从本质上讲,人们心理上或本能上是希望跟他人产生共鸣的,也是希望得到认可的。所以,如果要让更多人感知到你的信息并跟他们产生共鸣,就意味着你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定位自己在微信上的角色和所属圈子,并不断发布跟朋友圈里的朋友产生尽可能多交集的信息,以此来引发跟其他人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最终维系朋友圈的诸多关系。当然,我们也会因此感到筋疲力尽和力不从心。
但是,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确是有限的,我们能够驾驭的形象角色也就一两个,所以,你在朋友圈分享的信息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不能被你角色定位之外的圈子感知到,比如你在微信上是工作形象,你分享的信息多与你工作关联,那么你其他圈子的朋友就很难最终感知并理解到你发布的信息,你和他们的共鸣会越来越少,交集少,互动和交流也会变少,很可能成为长久沉默的僵尸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可以解释,即便以前是同学和朋友关系,但在微信上似乎也感觉越来越不了解和疏远,互动和交流越来越少的原因。)
因此,我们更进一步确定跟哪些人的关系会成为“僵尸关系”是在朋友圈信息分享传播阶段发生的。
三、如何缓解僵尸关系带来的心理失衡感?除了逃避,谨慎地、有选择地、积极地分享信息
面对僵尸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信息处理压力,我们会产生强烈的焦虑和不舒服,这种焦虑其实是心理的一种失衡状态。为了缓解这种失衡感和消极状态,可能很多人会选择一种处理方法就是逃避朋友圈,打开的次数减少,正如上篇文章中分析的那样。因为,从心理学上讲,逃避可以减少失调心理。比如我们买了一个产品,好多评价都说不好,但我们会有意识的回避这些不良评价,让心理产生平衡,从而确定我们购买的决策是正确的。
而另一种缓解僵尸关系带来失衡感的方法则是弥补这种失衡,只要你更理性(微信产品本身已经具备了这些功能):
(1)更在意和注重自己分享的内容,控制发帖数量,谨慎地撰写评论,以迎合自己所属的圈子;
(2)有筛选性地分享内容,多数人希望自己分享的内容能赢得某些圈子成员的互动;
(3)不断与他人在朋友圈建立互动(点赞、评论、甚至转发他人发布的内容等),以此提高双方关系的黏度,最终减少僵尸关系带来的不良感觉。
(4)更注重使用微信分组功能,提高自己分享的信息在不同群组里的活跃度。不过这样的时间成本还是很高的,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分裂?
其实这些弥补失衡的方式就好比,我们买了一个产品,特别希望看到很多正面评价、家人朋友的认可,甚至还会专门去搜集对这个产品积极的评价,以证明自己的决策正确,从而达到一种心理平衡。所以,相比于逃离朋友圈,这是一种比较积极对待僵尸关系状态的方式,但长期来说,更易引起身心俱疲和患得患失心理,比如,如果不时常刷朋友圈就会感觉不安。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在朋友圈信息分享也是积极转化“僵尸关系”为更紧密关系的一种手段。通过分享信息,我们获得更多在圈子中曝光的机会,获得并寻求更多的肯定,从而希望产生更多互动,失衡感得到缓解,最终也维护了这种关系。
四、“我们”在训练自己成为优秀的“信息推销员”
正如上面所说,为了缓解僵尸关系状态造成的心理失调或者为了更积极地转化僵尸关系为紧密关系,我们会对自己分享的信息越来越重视,选择哪些内容分享也变得严格和慎重,对分享的内容会仔细考量。因为,一方面自己不希望制造太多信息冗余引起他人不满,所以要精简;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筛选后而分享的信息能跟某些社交关系产生共鸣区,从而把双方关系的不活跃变成活跃状态。
所以,这种情况越来越考验个人对分享信息或转发内容(文章、视频、音频、甚至广告)的“推销能力”。比如,我们会给筛选后决定分享的信息添加转发评论,希望这条信息通过自己的转发评论或者说“推介”而被他人关注和查看,从而希望他人能与自己在这条内容上产生共鸣;希望通过分享的内容来获得认同感;希望分享的内容会树立自己在圈子中的形象、角色、风格、品味,甚至是地位。
因此,在信息分享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练习自己提炼信息内容的技能,每次转发分享信息都在训练自己的评论能力,也是在提升自己的“推销策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微信上其实是潜意识地“练习”自己成为出色的信息推销员。
五、对微信平台信息流内容的质量要求越来高,但好内容也怕巷子深
当面对微信上不活跃的僵尸关系以及由此造成的大量信息内容和刷屏压力时,我们会疲于查看和阅读他人分享的繁杂或无关信息,所以朋友圈分享的内容被打开的频率会降低。这反过来也说明,我们越来越希望跳出冗余信息,渴望看到更多高质量的内容,也会协调“刷朋友圈浪费时间”的失衡感。
但是,好内容被发现并传播的难度变得越来越大了。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对朋友圈杂乱信息的疲惫;另一方面则是微信上信息流内容的海量和庞杂,并且信息内容只能显示“标题”,我们在时间非常碎片和精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往往会单根据标题来确定是否查看。如果内容好,但标题不好,好内容仍会瞬间被淹没。
所以,微信上信息流内容的“标题党”问题可能会越来越严重,而好内容也会更加依赖好标题,这考验着微信运营或编辑人员的能力。另外,如上分析,个人对信息流内容的转发评论或推荐评价(信息推销能力)将变得十分重要,会成为好内容被发现并得到广泛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
个人微信营销致富案例分析二:
微信火了以后微信营销就开始热起来,但是“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更适合个人社交,对于企业营销来说只是小打小闹。微信公众平台的推出,才让微信的营销价值逐步显现,因此微信公众平台也成为企业微信营销最重要的平台。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朋友通过不同渠道询问,微信公众账号究竟应该怎么样运营?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有哪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现在结合新桥公关十个多月的微信公众账号运营经验,做较为系统的梳理,抛砖引玉与各位探讨,同时也作为对这些朋友询问的统一回复。
首先,谈谈微信营销的逻辑。
不建议企业将微信作为销售平台,现在不缺渠道,开个网店再容易不过了。企业缺的是品牌,缺的是信任,如果用户不接受你的品牌,不信任你,你的销售只会让用户反感。
企业应该将微信作为品牌的根据地,要吸引更多人成为关注你的普通粉丝,再通过内容和沟通将普通粉丝转化为忠实粉丝,当粉丝认可品牌,建立信任,他自然会成为你的顾客。
营销上有一个著名的“鱼塘理论”,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去问问度娘,在此就不赘述。微信公众平台就相对于这个鱼塘。
这些就是微信营销的逻辑。
接下来,谈谈微信公众账号运营有哪些基本的原则和规律。结合实践经验,我们总结了8条。
1、内容定位—内容为王
内容的定位应该结合企业的特点,同时又从用户的角度去着想,而不一味的只推送企业自己的内容,记住微信不是为企业服务的,而是为用户服务的,只有从你的微信当中获得用户想要的东西,他们才会加更忠实于你,和你成为朋友,接下来的销售才会理所当然。
要记住,用户是冲着你的内容才来的,推荐也是因为觉得内容有价值,所以内容为王。
对于微信的内容,我们有一个“1+X”的模型,“1”是最能体现账号核心价值的内容,“X”则代表了内容的多样性,迎合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增强内容的吸引力。
比如我们运营的“永中Office”的微信公众号,这是一个以office产品为主题的微信公号,核心内容是Office的使用技巧,这部分内容尽管实用,但比较枯燥,用户不容易感兴趣,所以我们就会补充一些小职场沟通、人生励志等上班族比较感兴趣的内容。
2、内容推送—拒绝骚扰
现在绝大多数的微信公众账号每天都有1次群发消息的功能,很多人嫌少,我觉得太多了。现在每个用户都会订阅几个账号,推送的信息一多根本看不过来。
关于内容推送,我主要讲两个方面。
①推送频次:一周不要超过三次,太多了会打扰到用户,最坏的后果可能是用户取消对你的关注;当然,太少了用户也会抱怨,觉的你的微信只是一个摆设,根本不会从你这里获得什么。所以这个度一定得把握好。
②推送形式:是指内容不一定都是图文专题式的,也可以是一些短文本,文本字数一般一两百字左右,关键在于内容能引发的读者思考,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比如在“新桥公关”的微信中,我们定期会开展一些小调查,以短文本的形式,询问读者对于内容和推送时间的建议等。这样的效果非常好的,一次小调查,我们通常会收到几百条用户回复,这样我们既实现了互动,也更了解用户,而用户也能看到他们想要的内容,应该说是多赢的结果。
3、人工互动—沟通是魂
微信的本质是沟通平台,沟通需要有来有往,所以人工互动必不可少的。
再次我比较反对设置“消息自动回复”就像qq里的聊天自动回复,很讨厌,没诚意,企业微信公众账号,要能够做到适时的人工互动,做不到这一点,很难玩好微信。
我比较在意微信的人工互动,我经常会有意去主动找我关注的号互动,如果几次下来没有任何回复,我很快就会取消关注。
4、关键词回复系统—丰富易查
微信运营久了,积累的素材很多,这些内容沉下去很可惜,建立丰富易查的关键词回复系统就非常必要。
这是关键词回复系统的第一个功能,第二个功能是为了方便让用户方便的找到他需要的内容,同时增加互动。
目前微信的每个规则预设10个关键字,配备5条推送内容(随机推送),而规则只能设置60个,也就是说关键字可以设置的最多是600个,内容为300条,尽管这远远不能满足海量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但是要是利用好了 ,也能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5、从线上到线下—怀念不如相见
现在很少有人提微信的线下互动,但从沟通的效果而言,见面显然效果最好的方法,也更容易拉近感情。
线上线下活动结合的意义在于面对面的交流更容易培训忠实的粉丝,产生更鲜活、更接地气的内容,这样的微信公众号才会显得更有真实,更有亲和力。
另外,微信光靠自然增长用户会很有限,线下活动也是增加微信用户的重要手段。
6、他山之石—对手是最好的老师
做微信一定要有开放的心态,记住:竞争对手是最好的老师!要积极关注竞争对手的微信,如果你关注了100个竞争对手的微信,就会有100个账号在教你怎样做好微信营销。
另外,千万不要一个人坐在家里学习微信营销,也可以经常去一些微信营销的QQ群、论坛等,看一看大家都在聊什么,在里你能学到很多东西。
7、二次开发—千万别迷恋
微信公众平台首页推荐的招商银行信用卡、南方航空等大企业的微信应用案例都经过了大量的二次开发,将微信公众平台和企业的数据库对接,实现强大的客服功能,这也是微信公众平台最富有想象力的地方所在。
现在也涌起很多提供第三方开发的微信开发平台,提供更为丰富的应用。
但是,回到微信沟通的本质,技术的价值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沟通,为了开发而开发非常不可取。而且,微信公众平台目前提供的功能已经基本可以满足这些需求,再做开发容易画蛇添则。
所以千万别迷恋技术和二次开发,踏踏实实做好内容和互动,等有了足够的用户基础,再整体考虑定制化的二次开发。
8、贵在运营—日久见人心
坚持很重要。你写一篇文章,读者不一定认可你,可是当你写到50篇至100篇的时侯读者一定会认可你,所以坚持最重要。微信营销不能靠一招鲜,拼的是投入和执行力,长期坚持下去,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培养和用户的感情,你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这一点就不再赘述了。
微信公众平台还在不断的完善和变化之中,据说5.0版可能会大幅减少企业版公号的推送频次,这将会给微信营销带来新的挑战。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微信的本质是沟通平台,沟通离不开内容,我们认为微信营销,内容为王,沟通是魂。在任何时候做微信营销都不能背离这两个主题。